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7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388篇
安全科学   425篇
废物处理   25篇
环保管理   73篇
综合类   840篇
基础理论   143篇
污染及防治   145篇
评价与监测   49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4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951.
通过FDS数值模拟建立全尺寸船舱模型,分析风幕不同设置位置和风速对隔热效果和挡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热释放速率(HRR)受风幕设置位置和风速影响,随风幕风速增大而减小,且风幕设置在舱室门口处时风速对HRR影响较大;在舱室和走廊舱门处设置风幕均能在一定风速条件下达到较好的隔热效果,且在走廊舱门处设置风幕隔热效果更好,隔热效果随风幕风速增加而加强;当风幕设置在舱室门口时风幕无法阻止烟气向走廊蔓延,当风幕设置在走廊舱门处且风速达到6 m/s时,挡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52.
为探究大跨径隧道不同车道发生火灾时的烟气流动特性及其对侧向集中排烟系统的影响,应用FDS软件探究了大跨径水下隧道火灾特性。首先,研究火源位于不同车道对烟气温度分布特征的影响;然后,分析隧道内烟气流动特征,得到火源位于不同车道时的隧道流场分布情况、烟气蔓延范围;最后,根据数值模拟结果计算不同车道发生火灾时侧向集中排烟系统的排烟效率。结果表明:火源不在隧道中心位置时,两侧的烟气温度分布不对称,近壁面一侧烟气温度高于远离壁面一侧的温度;火源靠近隧道侧壁时,近火源处的烟气将因惯性力的作用而产生涡旋;火源位于不同车道对横向集中排烟的排烟效率影响较大,火源距排烟口的横向距离越远,排烟效果越好,其主要原因是当火源远离排烟口时,烟气在纵向蔓延中不会产生强涡流以及烟气分流现象,从而提高了排烟效率。  相似文献   
953.
对比了GB/T 10863-2011中烟道式余热锅炉余热利用率与GB/T 10180-2017、GB/T 10184-2015中锅炉效率的计算方法,分析了GB/T 10863-2011对于烟道式余热锅炉的适用性.除排烟热损失外,可燃气体不完全燃烧热损失、可燃固体不完全燃烧热损失、散热损失、灰渣物理热损失,GB/T 10...  相似文献   
954.
长沙大气中VOCs研究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刘全  王跃思  吴方堃  孙杰 《环境科学》2011,32(12):3543-3548
应用大气采样罐采样技术和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2008年长沙市大气中76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组分及其质量浓度水平进行测试,比较了各组分对臭氧产生的影响潜势,同时对其主要来源进行简单分析.结果表明,长沙大气总VOCs在上午和下午的浓度分别是38.4×10-9(体积分数)和22.7×10-9(体积分数),下午大气中VOCs浓度显著低于上午;季节变化呈现VOCs冬季浓度远高于夏季VOCs浓度,组分中以卤代烃最高,烷烃、芳烃次之,烯烃最低,OH消耗速率最高的物质是间、对二甲苯(10.71×10-9 C,碳单位体积比,下同);其次为1,2,4-三甲苯(6.04×10-9 C)和1,3,5-三甲苯(2.23×10-9 C).芳烃对大气O3生成贡献最大(66%),其次是烯烃(26%),烷烃最低(8%).高浓度的异戊烷和丙烷说明了机动车排放和液化石油气是VOCs来源之一,苯/甲苯的特征比值接近0.8,远高于机动车尾气排放特征比值0.5;说明溶剂和涂料挥发是其主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955.
污水可生化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污水可生化性的评价及测试方法,并对奎河污水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奎河污水是可生化的。这为城市污水处理厂选择污水处理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56.
在 2 99± 2K温度下 ,以甲醇为参照物 ,采用相对速率方法得到了几种醇与OH自由基在气相中的反应速率常数 ,这些速率常数分别为 (单位为 :10 5m3·mol-1·s-1) :乙醇k1=17 6 ,正丙醇k2 =35 2 ,2 丙醇k3=31 2 ,正丁醇k4 =48 2 ,2 甲基—1 丙醇k5=6 2 0 ,2 甲基— 2 丙醇k6=5 36 ,正戊醇k7=5 1 4,3 甲基— 1 丁醇k8=6 8 6 .其中 2 甲基— 1 丙醇的速率常数在本文中是首次报道 .根据各自的反应速率常数计算得到它们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分别为 :τ1=95 1h ,τ2 =47 5h ,τ3=5 3 6h ,τ4 =34 7h ,τ5=2 7 0h ,τ6=312h ,τ7=32 6h ,τ8=2 4 4h .  相似文献   
957.
百年来滇池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分布及埋藏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讨百年来滇池沉积物氮的组成、分布以及埋藏特征,2014年7月在滇池采集6根沉积柱进行氮形态及年代测定.结果表明滇池沉积物总氮含量高,为1 263.68~7 155.17 mg·kg~(-1),硝氮及氨氮含量低,分别为10.00~144.00 mg·kg~(-1)和9.20~146.50 mg·kg~(-1).沉积物中有机氮为主要存在形态,含量为255.80~5 644.25 mg·kg~(-1),平均占总氮含量的91.26%;滇池沉积物总氮污染严重,于70年代开始形成且90年代后期加剧,并呈现滇池南部北部中部的分布特征;近100年来滇池沉积物平均沉积速率为0.092~0.187 g·(cm~2·a)~(-1),随时间先增加后降低再升高,空间上由北向南逐渐降低.沉积物中总氮埋藏速率则随时间逐渐增加,在1990年后几乎呈直线增长,且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据估算,1900~2014年滇池沉积物总氮埋藏量达92 139.15 t,其中有机氮埋藏量为86 745.62 t,硝氮埋藏量为2 464.16 t,氨氮埋藏量为2 929.37 t.  相似文献   
958.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甲烷收集效率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提高垃圾填埋场CH4收集系统的收集效率,减少CH4的排放,对广州某生活垃圾填埋场CH4收集效率和填埋堆体表面CH4释放速率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采用US-EPA一级动力学模型计算出2010年该填埋场理论CH4产量为7.22×107m3,估算实际产量为(2.17~2.89)×107m3,实际收集量为1.75×107m3,实际收集量占估算实际产量的60.6%~80.6%.填埋作业面是填埋场主要的CH4排放源,年排放量为0.175×107m3,占实际收集量的10.0%.其中,陈垃圾作业面和新填垃圾作业面CH4的释放速率分别为4.17mol·m-·2h-1和0.29mol·m-·2h-1.  相似文献   
959.
CO2倍增条件下不同生育期水稻碳氮磷含量及其计量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变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植物对环境条件变化适应的本质.本研究利用CO_2连续标记系统模拟大气CO_2体积分数升高(800×10-6)条件,探讨水稻各器官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CO_2倍增促进水稻各器官生长,并增加了根冠比.在植株生长过程中CO_2倍增可一定程度上降低不同生育期内秸秆全氮(TN)含量,同时使得水稻根系、秸秆和籽粒的C/N比值增大,降低N和提高P的利用效率.多重比较和韦恩图分析表明CO_2体积分数仅对水稻秸秆TN有着显著影响,对水稻养分含量及其计量比特征的变异解释率均为-1. 0%,即几乎不受CO_2倍增影响.在大气CO_2体积分数升高条件下,水稻各器官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具有良好的计量学内稳性特征,同时在不同生育期内其计量比变化特征与"生长速率理论"相符.在农田管理措施中,可适当施加氮肥来缓解CO_2体积分数升高带来的养分平衡压力.  相似文献   
960.
改性玉米秸秆对水中磷酸根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将化学改性后的玉米秸秆制备阴离子交换剂,重点研究了改性玉米秸秆对磷酸根的吸附动力学特性.通过静态实验,考察了在不同pH、温度、磷酸根初始浓度条件下,改性玉米秸秆对磷酸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分别用伪一级动力学方程、伪二级动力学方程、修正伪一级动力学方程和颗粒内扩散方程进行拟合,计算出相应的速率常数.结果表明,Langmuir等温模式能更好地描述改性玉米秸秆对磷酸根的吸附效果,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改性玉米秸秆对磷酸根的最大吸附量逐渐减小.改性玉米秸秆对磷酸根的吸附是一个快速吸附过程,30 min内即可达到吸附平衡,该吸附过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和颗粒内扩散方程,吸附速率主要受颗粒内扩散控制.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大,伪二级吸附速率常数逐渐减小,颗粒内扩散速率常数逐渐增大.通过改性玉米秸秆对磷酸根的吸附动力学研究,可以为反应器的设计和污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提供基础信息,对于去除水溶液中磷酸根的技术应用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