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20篇 |
免费 | 72篇 |
国内免费 | 13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81篇 |
废物处理 | 30篇 |
环保管理 | 119篇 |
综合类 | 734篇 |
基础理论 | 38篇 |
污染及防治 | 173篇 |
评价与监测 | 25篇 |
社会与环境 | 2篇 |
灾害及防治 | 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25篇 |
2016年 | 46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76篇 |
2013年 | 58篇 |
2012年 | 56篇 |
2011年 | 65篇 |
2010年 | 53篇 |
2009年 | 62篇 |
2008年 | 63篇 |
2007年 | 78篇 |
2006年 | 78篇 |
2005年 | 92篇 |
2004年 | 59篇 |
2003年 | 56篇 |
2002年 | 47篇 |
2001年 | 42篇 |
2000年 | 38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71.
172.
水解酸化—接触氧化—混凝气浮工艺处理高浓度漂染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水解酸化-接触氧化-混凝气浮工艺在处理高浓度漂染废水中的工程应用。结果表明,漂染废水经该工艺处理后CODCr去除率为95%,色度去除率为90%。该工艺具有占地面积小,脱色效果好,处理效率高等特点,能广泛应用于纺织漂染废水的实际工程中。 相似文献
173.
气浮+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食品加工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气浮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速冻食品加工废水的实验、设计和工程运行,结果表明:废水COD去除率能达到97%以上,使得最终出水的COD<100mg/l.该工艺对冲击负荷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4.
175.
176.
研究了双氧水协同水解酸化-接触氧化系统对实际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并与完全生化处理系统进行对比。将100.0 mL经稀释的浓度为3 mL·L-1的双氧水溶液,用蠕动泵以1.67 mL·min-1的速度投加至正常运行的水解酸化体系底部,投加频率1 次·d-1。结果表明,水解酸化体系对COD的去除率为23%~46%,氨氮去除率在-93%~+8.5%之间波动,出水色度为125~150 倍;而接触氧化体系COD去除率提高至39%~59%,氨氮去除率接近100%,出水色度为100~125 倍。采用16S?rDNA?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了双氧水协同生化处理系统和完全生化处理系统内的微生物菌群结构差异,发现双氧水可洗脱水解酸化污泥中的部分厌氧菌,促进优势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和Bacteroidetes(拟杆菌)的富集,有助于脱色,并有助于洗脱接触氧化体系中的部分非优势菌,刺激Nitrospirae(硝化螺旋菌)的生长,促进脱氮作用。 相似文献
177.
突发性藻类污染常常伴随着藻类的肆意滋生,从而严重影响着水厂的正常运行,更加威胁着居民用水的水质安全。采用弹性填料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含藻原水,分析考察了不同水力停留时间、气水比和藻类浓度条件下反应器对藻类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HRT为1.0 h,最佳气水比为1.2:1;采用最佳工艺条件处理叶绿素a(Chl-a)为70 mg/m3的高藻原水时,Chl-a、CODMn和NH4+-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5.48%、47.81%和70.54%,且CODMn和NH4+-N的出水浓度能够达到东深供水工程处理目标。说明在该最佳工艺条件下,原水中藻类能够被有效地控制和去除,出水水质稳定,工艺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78.
触电是指人体直接接触电源或间接(如通过潮湿的空气、水或其它)接触电源或被雷电或高压电击中,电流通过人体时引起抗体的损伤或功能障碍,称之为触电.日常生活中,触电的例子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79.
附录A(提示的附录)科学背景 本附录与使用本标准关系甚微. 6.2中规定的烧伤阈值建立在若干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Moritz和Henriques用猪皮进行试验,它和人类皮肤很相似[2]. 相似文献
180.
欧洲职业健康安全署近期发布电子纪要,解释了保健行业工作者在他们工作场所的日常活动中如何与纳米材料发生可能的接触,并提供了预防潜在接触可以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国家层面的法律监管、消除与替代、工程控制、管理措施以及个体防护装备(PPE)。作者特编译此文,为国内相关领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