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59篇
环保管理   72篇
综合类   61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近年来,将灾害与文学结合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对现阶段灾害文学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其主线是沿文学史脉络进行灾害书写和叙事的梳理,同时开展以文学体裁、灾害类型为切入点的专题研究,积极进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与探索,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灾害文学也存在高水平研究成果不足、研究深度不够,史料整理与研究不够全面,理论研究尚处于...  相似文献   
112.
钟燕 《绿叶》2012,(5):48-50
生态批评自诞生后,便逐渐成为一门全球性的文学研究显学。而在人类转向海洋大开发,海洋频频陷入生态困境的二十一世纪,受问题驱动的生态批评亟需一种阅读海洋,关注"水球"的新视野。如果说传统的生态批评是"阅读大地"的"绿色批评",我们可以把"阅读海洋",关注整个水球水环境的批评称作"蓝色批评"。  相似文献   
113.
编辑手记     
冷杉 《绿叶》2014,(8):107-107
乡村建设的成果充满着无穷的诱惑力。虽说在不经意间也出现过一些偏差,但在有识之士的正确指导和修正下,还是以其壮阔的规模、精致的细节、周到的服务和有益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广阔的发展前景被大家接受和认可,尤其得到了作家们的高度赞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理事、环保部特聘环境使者徐刚先生,从小就对故乡充满梦想,坚信那个时生时灭的沙洲最终会使故乡滩涂连成东西狭长的一片。  相似文献   
114.
周丽 《绿色视野》2013,(11):62-62
爱花之心,由来已久。每有遇见高高低低的繁花缀枝,开到极致的绚烂,错落着,散乱而不失韵致,素心微漾,泛着欢喜的小涟漪;每去一处,最先绊住目光的,必是葳蕤的花花草草。与蔷薇,便是这般不期而遇。  相似文献   
115.
一首诗,二十字,把鹳雀楼写进了天下人的心中;登斯楼,吟名作,把多年来读诗思楼的宿愿终结了。初夏季节,我来到心仪已久的重建后的鹳雀楼前,兴奋之余,转而一想:我千里奔波而未只是登此楼矣?  相似文献   
116.
文人与松树     
松树在百树之中,四季常青,挺拔俊秀,超群脱俗。尤其在隆冬季节,万木凋敝,唯松树仍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傲霜斗雪,形象高洁坚贞,愈见苍幽,焕发出一派坚韧不拔、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颇能显示树中伟人的风骨。  相似文献   
117.
《江苏劳动保护》2013,(4):31-31
仁心无敌,长谋村寨和谐,衷情总与国情系; 宝业有源,惟念黎民富裕,本色自将特色连。  相似文献   
118.
讽刺与幽默     
雪是苍天寂寥的心情.是寒冬美好的祝愿.是农家渴盼的喜悦,更是人世间纯洁真情的象征。每逢雪舞漫天,大地一片银装素襄,就会引来文人墨客诗情勃发.他们或喜或悲,或咏或叹。雪在他们笔下,就像飞舞的精灵.不管豪放还是细腻.无论悲凉还是狂喜,雪有了更加顽强的生命.多了一份轻巧灵动.  相似文献   
119.
以火救火     
张平 《安防科技》2013,(6):45-46
拼音:yi huo jiu huo释义:用火来救火灾。比喻危险或恶行不仅不能够制止,反而助长其势。出处:《庄子·人间世》:"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人如果不幸中毒,要想办法去毒才能获救。有一种观点,不是去旧毒,而是用新毒化解旧毒,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以毒攻毒。以毒攻毒是可以期待一个好结果的。但是,如果哪里失火,却不能试着以火救火,以火救火绝对没有好结果。以火救火这则成语源于庄子的《庄子·人间世》。《人间世》以义名篇,所谓"人间世"即指人间的社会,主要是庄子关于人与人的关系的处世哲学。孔子字仲尼,颜回是孔子的学生。文章用孔子与颜回的对  相似文献   
120.
无梦不蓬莱     
从诗意走向现实。寻根,找寻生命的起点。从此,他便如此踏上征途,离开首都、离开他的桌案,走进了自然、走进了森林,也走上了环境文学写作的新路。你从哪里来?从芦苇里来。你往哪里去?森林、大川以及小河。你为何而去?为了大地以黎明之光显现,为了花开花落,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