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93篇
安全科学   33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203篇
基础理论   92篇
污染及防治   34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371.
本文从废弃食用油脂的来源、危害、资源化的途径、法律法规依据等进行了分析,提出废弃食用油脂的利用途径和管理要求。  相似文献   
372.
产油微生物及其发酵原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能源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我国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正面临着传统化石能源减少、环境恶化的挑战,寻求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的替代资源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物能源因其可再生、环境友好、性能优良,可直接替代化石能源而备受关注。结合国内外产油微生物的研究现状,从产油微生物的种类、作用机理以及发酵过程可利用的原料进行了总结,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73.
提高剩余污泥微生物发酵合成微生物油脂的含量是促进剩余污泥制备生物柴油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本研究首先比较了BD法、二甲亚砜-甲醇法和酸热法对剩余污泥微生物油脂提取率的影响.结果发现,酸热法提取得到的微生物油脂含量最高,进一步甲酯化合成的生物柴油产率最高达到2.1%.通过控制发酵过程pH和调节初始C/N,可以提高剩余污泥微生物发酵合成可酯化油脂的含量,在pH=4、C/N=100条件下发酵合成的微生物油脂甲酯化得到的生物柴油产量和产率可提高至1.81 g·L~(-1)和13.06%.在此基础上重点比较了4种模拟含糖废水对剩余污泥微生物发酵合成油脂的影响.结果表明,木糖为碳源时合成的微生物油脂进一步甲酯化为生物柴油的产量和产率显著高于乳糖、蔗糖和葡萄糖,分别达到3.90 g·L~(-1)和24.55%.研究表明,以剩余污泥微生物为菌源,采用木糖等含糖废水为培养基,通过控制发酵条件可以强化剩余污泥微生物合成可酯化的微生物油脂含量,进而提高生物柴油产量.  相似文献   
374.
基于城市污水资源化的微藻筛选与污水预处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城市污水培养微藻,可在实现污水无害化处理的同时,培养微藻回收生物质能源.污水为微藻的培养提供氮、磷等营养组分和所需水源.由于城市污水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成分复杂,且不同藻种对污水的适应性与耐受性不同,因此,需要筛选出适宜于城市污水培养和高效产脂的藻种,并研究城市污水预处理方式,以使预处理后的城市污水更适于微藻的生长与产脂.本文根据课题组前期获得的藻种在城市污水中的生长与产脂情况以及对污水的净化能力筛选出适宜于城市污水培养的藻种.其中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原始株与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离子诱变藻株生物质与油脂产量较高,经污水培养后油脂产量分别可达0.43 g·L~(-1)、0.33 g·L~(-1),且含有较多的C16~C18脂肪酸,适宜于生物柴油的制备,同时可使培养后污水中COD、NH_4~+-N、TN、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6.4%、100%、94.3%、93.4%和81.8%、100%、94.9%、94.2%.对可规模化扩大的污水预处理方式进行研究,发现不同藻种所最适的污水预处理方式不同.对于耐污性能较强的斜生栅藻原始株,除去粗大悬浮物后的城市污水即可用于其培养.对于蛋白核小球藻诱变株,城市污水经沉淀、过滤联合预处理后适宜于其培养.  相似文献   
375.
Alcaligenes sp. XJ-T-1利用废弃油脂生产破乳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物破乳剂是一种应用于油水乳状液分离的新型破乳剂.本研究对筛选得到的1株高效破乳剂产生菌XJ-T-1(鉴定结果为Alcaligenes sp.)代谢产生的生物破乳剂进行了理化性质、破乳能力和废弃油脂利用能力分析.采用废弃油脂Ⅱ为碳源,可提高生物破乳剂产量4.6倍,XJ-T-1在以液体石蜡和废弃油脂培养8 d后该菌能使水的表面张力从72 mN/m下降到32 mN/m, CMC-1分别为10、 20;以液体石蜡为碳源培养得到的生物破乳剂在油包水型、水包油型模型乳状液的破乳率分别达到了96%、 50%;而以废弃油脂Ⅱ为碳源培养得到的生物破乳剂的破乳率分别为97.8%、 65%;采用煤油脱出率、乳状液脱除率和水脱出率3种评价方式对破乳效果评价发现生物破乳剂最先作用于乳状液的连续相;采用TLC和IR对废弃油脂生产破乳剂得到的破乳剂有效成分进行鉴定,结果为脂肽与石蜡培养产物相同.  相似文献   
376.
城市污水处理厂各工艺阶段内分泌干扰物活性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使用固相萃取-酵母双杂交法研究了东北地区某污水厂内分泌干扰活性随季节的变化及不同处理单元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该法的EC50值为5.95×10-11mol·L-1,具有较高灵敏度.对污水水样检测得出,原污水及一沉池出水内分泌干扰活性雌二醇当量值分别为16.13~21.65和17.10~22.85ng·L-1,均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经过A/O工艺处理,二沉池出水的内分泌干扰活性降至3.37~6.76ng·L-1,以冬春较高、夏秋较低;整个污水处理工艺对内分泌干扰活性的去除率为58.1%~84.2%,平均为75.2%,也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研究还发现.二级生物处理工艺对内分泌干扰活性起主导去除作用,而一沉池对内分泌干扰物的去除能力非常有限,甚至较进水有升高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377.
文章采用柱状光反应器培养小球藻Chlorella sp. HQ,确定了最优光反应器操作条件,探究了半连续培养更新率对小球藻生长及油脂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初始接种密度、低曝气速率、培养基灭菌更有利于小球藻的生长,用于半连续培养的最佳操作条件为初始接种密度2×10~6个/mL,曝气速率1 L/min,培养基不调pH且经过灭菌。采用半连续培养模式,不同更新率下小球藻获得最大生长率时的最佳更新率为30%;从更新率与油脂含量、TAGs浓度的拟合曲线得出获得最大油脂积累量的最佳更新率为21%。可见调节更新率可获得高微藻生物量及高油脂产量,研究结果为利用小球藻大规模生产生物质转化生物柴油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378.
Δ12-脂肪酸脱氢酶一般特异性催化在油酸的Δ12位引入双键转变成亚油酸.为了从粘红酵母YM25079中克隆全长Δ12-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序列,参考已知的Δ12-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序列设计基因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获得到全长为1 353 bp的c DNA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具有一个编码450个氨基酸的完整开放阅读框,所编码蛋白质的大小为50.9×103.与报道的Δ12-脂肪酸脱氢酶一样,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膜整合脂肪酸脱氢酶特异性的3个组氨酸保守区,表明该序列为一个新的编码Δ12-脂肪酸脱氢酶的基因.为了验证其功能,把开放阅读框序列亚克隆到表达载体p YES3/CT,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 YRGD12,并转化到酿酒酵母的缺陷型菌株INVScl进行表达.脂肪酸气相色谱(GC)分析表明,该序列所编码的蛋白质具有Δ12-脂肪酸脱氢酶活性,能将油酸转化为亚油酸,亚油酸的含量占酵母总脂肪酸的4.31%.以上结果表明,PCR所获得序列是新的Δ12-脂肪酸脱氢酶基因.  相似文献   
379.
为了缓解餐厨垃圾中大量未降解油脂包覆微生物,对厌氧发酵产生严重抑制的问题,本文采用水热或臭氧预处理有效降解油脂,预处理进行厌氧发酵.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经过水热或臭氧预处理后,厌氧发酵过程油脂降解程度提高.经过臭氧预处理的火锅废油厌氧发酵甲烷产率提升至(854.20±10.28)mL·g-1(...  相似文献   
380.
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构建了重组雌激素受体相关受体(ERR)基因酵母,用以筛选环境中具有ERR干扰活性的化合物.实验先提取并纯化含有ERR3,基因的酵母表达质粒pGBT9一ERRγ,称为诱饵质粒;再提取并纯化含有ERRγ协同激活因子GRIP1基因的酵母表达质粒,形成靶质粒pGAD424-GRIP1,然后将诱饵质粒和靶质粒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