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34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39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82.
智伟迪  涂耀仁  段艳平  唐钰  刘靳  张浩 《环境化学》2020,39(5):1225-1234
双氯芬酸(DFC)作为一种典型的新兴污染物,进入环境中难以被生物降解和转化,给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本研究采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DTMAB)改性的蒙脱石(Mt)负载自制的纳米零价铁(nZVI),得到有机改性蒙脱石负载纳米零价铁(H-Mt+nZVI)复合材料,用于去除水中的DFC.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比表面积分析仪(BET)对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XRD图谱中2θ=44.6°附近出现了对应于Fe~0的衍射峰,证明nZVI被成功负载于Mt上;在0.5 CEC、1 CEC、2 CEC改性的Mt比表面积由49.40 m~2·g~(-1)下降到20.86、21.27、26.06 m~2·g~(-1),且Mt的孔径由8.01 nm增大到10.93、11.60、12.40 nm,主要由于nZVI负载到Mt表面或层间,扩充了部分吸附孔洞.同时,采用批次吸附实验比较了Mt、nZVI和H-Mt+nZVI复合材料对DFC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Mt和nZVI对DFC的去除率均低于20%,复合材料对DFC的去除率明显增大,可达90%以上.复合材料对DFC的吸附等温曲线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吸附动力学更满足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在采用1倍阳离子交换量改性蒙脱石负载纳米零价铁(1 CEC Mt+nZVI)吸附DFC时,饱和吸附量可达1922.78 mg·kg~(-1),吸附平衡时间为30 min.说明H-Mt+nZVI复合材料可应用于水体新兴污染物DFC的快速去除.  相似文献   
83.
微塑料的环境影响行为及其在我国的分布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塑料是一种存在于不同环境介质中的新兴污染物,因其分布范围广、潜在环境危害大,近年来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主要分析了微塑料的环境影响行为及机制,以及微塑料在我国污水处理厂、土壤、地表水和海洋等环境介质中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微塑料可通过物理、化学、载体等多重作用危害生态环境健康,甚至微塑料会随着食物链由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对人类食品安全造成潜在威胁.我国污水处理系统、土壤及不同水体环境(河流、湖泊、海洋及饮用水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微塑料污染,并且其污染水平总体高于国外,这可能与我国较大的人口密度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环境中微塑料的分布呈现一定的地域差异性,其分布特征不仅与人类活动、地区经济、工业结构与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处置工艺、环境容量也会影响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水平.针对我国微塑料污染研究现状,建议后续从微塑料的生物毒性效应、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微塑料污染现状及其潜在的环境生态风险,并为微塑料的污染防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4.
介绍等标污染负荷法和层次分析法的具体算法和特点,运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和层次分析法分别对七台河市新兴区的焦化工业大气污染源进行评价,比较排名顺序,从而得出层次分析法比等标污染负荷法更符合区域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85.
通过分析股票市场环保板块整体情况,认为环保板块规模呈稳定增长趋势,其中污染治理领域是环保板块基础,新兴环保股发展迅速.环境政策、环境投资需求、上市公司盈利预期和股民投资意向是影响环保板块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若干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86.
王志成 《民防苑》2009,(5):14-16
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的汶川、北川等地发生特大地震后,几乎所有交通、电力、通信等设施处于严重瘫痪状态,给灾后搜救带来了许许多多难以面对的困难。但由于我国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给救灾工作带来很大进步。仅仅在灾害发生后的1小时里,移动通信网络、电视、互联网就帮助我们了解和传播了救灾的相关信息。这次在汶川等地大地震后采用的新科技有:  相似文献   
87.
张山 《绿叶》2010,(1):80-89
哥本哈根协议有违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展中国家让步增多.发达国家责任减少,却并不能因之实现全球减排目标;中国即使签署,西方也会得寸进尺.将中国当作替罪羊.因此.不能签。下一步.中国不能贪图G2虚荣.应该一方面继续尽量为发展中国家争取相对公平的碳排放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必须利用新兴经济体越来越强大的国际力量.合纵连横.要求西方尤其是美国深度减排.从而推动气候政治向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进化。  相似文献   
88.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对我国经济影响进一步显现,我国经济和就业面临严峻挑战,这使我国原本并不乐观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大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政策力度。  相似文献   
89.
正新兴公司最近计划试运行一家新工厂,生产一种用于生产地板的聚氯乙烯(PVC)片材的环保型替代物。总部位于美国的Magma地板公司已经接受了200万美元的股权注资,以促进其致力于用回收的树脂和天然填料生产板材。Magma公司正在寻找各种市场,并将从地板和豪华乙烯基瓷砖入手。该公司认为市场需要低成本且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产品。该公司在美国威斯康  相似文献   
90.
人工甜味剂——三氯蔗糖(sucralose,SUC)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食品添加剂,因其在水环境中被广泛检出,且具有高极性、持久性等特点,被US EPA(美国环境保护局)列为新兴污染物(emerging contaminant,EC),相关检测、降解及毒理学研究逐渐增多.在比较了水环境中微量三氯蔗糖检测方法,总结了其在各地水环境中检出情况的基础上,重点阐述水处理工艺中三氯蔗糖的控制及转化.研究表明:固相萃取-液质联用(SPE-LC/MS)是检测水环境中人工甜味剂最常用的方法,可实现痕量三氯蔗糖的准确定性和定量,检测限低至几ng/L.以生物处理为主的污水处理工艺对三氯蔗糖降解效果甚微,大部分三氯蔗糖随排放进入水环境,继而进入饮用水处理及供水系统.欧美地区污水及地表水环境中三氯蔗糖检出浓度约为几至几十μg/L,饮用水中约为几百ng/L,国内水环境中检出水平与之相当,但资料数据相对匮乏.饮用水常规处理工艺对三氯蔗糖几乎没有控制效果,实际处理系统中氯和臭氧等氧化工艺控制效果甚微.试验研究中以产生羟基自由基、硫酸自由基等为主的高级氧化工艺可有效降解三氯蔗糖,但由于成本高,操作条件限制等难以大规模应用,此外三氯蔗糖降解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副产物.我国已经成为三氯蔗糖的第二大产地,人工甜味剂生产及使用规模大,理论上国内存在水环境污染范围广、污染水平高的分布特征,是水源中不容忽视的一类微量有机污染物.目前国内净水厂推广应用以臭氧为主的深度处理工艺,但三氯蔗糖在该工艺中因不完全降解可能导致多种含氯或脱氯产物的产生,对饮用水供水安全具有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