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73篇
安全科学   149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96篇
综合类   354篇
基础理论   40篇
污染及防治   54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26篇
灾害及防治   2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通过寻访调查,资料信息收集、文献查阅等形式研究总结了四川省西充县的发展新战略成功经验,实现了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环境管理有机结合。将这成功经验进行研究提炼形成一种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72.
本文对去除油田回注水中的大量悬浮物进行了实验研究,以PAC、硫酸亚铁、PAFC和膨润土与PAM组合进行混凝,对比效果,确定了膨润土混凝法效果最佳,并对膨润土的最佳投加量进行了验证,为油田废水解决类似问题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73.
光伏发电行业健康发展,不仅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路径,同时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本文梳理了“十三五”时期制约光伏行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分析了光伏电力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体能源所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并结合相关政策要求和行业动向,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行业法制进程和政策体系构建进程将会提速,“两个一体化”模式创新、全国电力市场建设及先进技术示范推广将加快推动行业良性变革发展。  相似文献   
74.
高质量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我国能源电力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从我国能源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出发,深入分析了能源电力行业在减污降碳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进而从提升能效水平、发展清洁能源、推进终端电氢替代、提高煤电发展质量、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快能源电力科技创新和深化能源电力体制改革七方面阐述了我国能源电力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思路。  相似文献   
75.
运用Orbitrap高分辨质谱仪,评估了人体肝微粒体(HLM)代谢V6的转化规律.除5种已被报道过的O-脱烷基、氧化性去磷酸化和氧化脱氯产物外,首次发现了6种新型产物.基于其MS/MS质谱图,该6种代谢产物被鉴定为醛基和羧基产物.其中,5种代谢物生成量随孵育时间呈线性增加趋势,具有累积性.此外,推导的代谢途径表明,脱烷基化和羟基化代谢物进一步转化为次级代谢物,即醛和羧基代谢物.  相似文献   
76.
选择河北省邢台市作为研究对象,将2020疫情作为一个极限管控措施下的极限减排实验情景,把2021疫情作为未来常态化疫情防控实验分析情景.与疫情前期对比,两次疫情期间臭氧浓度均有提升且2021疫情时期颗粒物浓度同样有提高,2020疫情时期其他污染物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与2019历史同期相比,两次疫情期间臭氧浓度同样有升高现象,除此以外,2021疫情时期污染物改善较好.利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算法和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WRF-CMAQ)量化了两次疫情时期气象因素对于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影响,根据空气质量模拟法反推了不同污染物受人为影响的浓度变化.实验结果表明,LSTM算法在两次疫情期间的模拟均显示人为影响对污染物产生了负影响(降低了污染物浓度)且在总变化影响中占比较高,而CMAQ模式模拟结果中的气象因素影响占比远高于LSTM算法.CMAQ模式在两次疫情模拟中表现出了不同的结果,在2020疫情中人为影响占据了主导,而在2021疫情中,相比较2020疫情时期,除NO2外,人类活动对其他污染物的影响均为正值(促进了污染物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77.
吴文良 《绿叶》2014,(12):19-25
要协调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的发展,首先是把产业做起来,解决农村最核心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实现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并保持较高水平。为此,应该"二产先行,一二三产联动,产城一体,工农一体"。而这其中,土地流转是关键的关节。在"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的基础上,引入资本,撬动土地要素的市场化,显著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探索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入技术和人才,开展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的合作,生态、绿色、有机的现代农业才有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78.
创建生态文明,需要巨大的、综合性的努力,这样的努力在村一级开始比在大城市兴起更可能。作为有着上千年农业文明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农业与农村发展决策将会对中国乃至全世界产生重要影响。重复西方的错误,将现代化模式强加给农村是选择死亡。当今中国主要仍是一个传统社会,从顶部激发、从底部生长生态文明,重建乡村共同体,促使传统农业向真正的生态文明发展是可能的,而这样的发展抉择将带给中国一个千载难逢的伟大机会。  相似文献   
79.
以新型城镇化为理论基础,构建涵盖经济、民生、城市建设、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城镇化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中原经济区城镇化质量进行测评。结果显示,中原经济区城镇化质量总体呈现逐年稳步提升的趋势,但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经济区中部,以邯郸、邢台、聊城组成的中原经济区北部,以淮北、宿州组成的中原经济区东南部和以阜阳、信阳、驻马店等市组成的中原经济区南部区域之间的城镇化质量差异明显。城镇化质量水平由各分指标水平综合构成,但其水平高低不存在对应关系。中原经济区人口城镇化与城镇化质量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但不是必然。依据测评结果提出差异对待、因地制宜的协调发展策略,稳步提升城镇化质量,以期为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0.
淮河流域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郇恒飞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12):1429-1433
以淮河流域3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经济、生活和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其综合城镇化水平及其子系统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即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通过空间溢出促进周边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决定其新型城镇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对其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