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30篇
综合类   18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曹孟勤 《环境教育》2006,(11):62-63
时下,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时尚之所以备受人们的推崇,是因为自然中的一切都令人心旷神怡和陶醉.自然承载着审美的价值,从而赋予人类、更主要的是赋予旅游者一种神圣的道德使命:在欣赏自然美景的时候守护自然的美丽,让自然之美永存,不要由于人为的污染和破坏而令自然美消失殆尽.  相似文献   
42.
大学生旅游者环境素养调查及环境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素养是关于环境知识和技能、情感和价值观以及行为的综合,对大学生旅游者环境素养的调查是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基础。以南京林业大学为研究对象,以配额抽样法探讨大学生旅游者学科专业、性别因素对环境素养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旅游者具有较好的环境意识和态度,具备锻炼成长为严格的生态旅游者的潜质,对旅游环境和生态知识的渴求和认知程度对整体环境素养水平有较大影响,然而也存在着知行脱节、环境行为滞后于环境意识的现象。应结合高校各学科教学与环境道德教育工作,合理设置相关课程,开展旅游环保实践活动,创建绿色校园,营造提升大学生旅游者环境素养的整体氛围。  相似文献   
43.
具有不同环境意识的旅游者,对旅游帚区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同。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运用spss软件和建立函数模型,对四川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内旅游者的环境意识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不同统计特征旅游者的环境意识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环境意识的各层次也表现出各不同程度上的差异。文章最后指出了基于旅游者的环境意识分析对于景区环境管理的意义。  相似文献   
44.
我国境外旅游预警的层次性和侧重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安全预警对降低旅游者风险具有重大意义。笔者结合相关研究和国外旅游发达国家的经验,认为我国境外旅游预警迫切需要划分层级。同时,从旅游主体角度出发,分析和诠释了旅游预警应强调政治和治安预警、健康预警。  相似文献   
45.
清风 《环境》2004,(10):1
凡到过欧洲、日本、新加坡等地的旅游者,看到那里到处是澄清的河流、优雅的公园、洁净碧纯的海滩、清静的街区道路,总会涌起一种羡慕之感。进而便捉摸:为何人家能够拥有的良好生态,在我们这里却那么难得一见?环保究竟难在何处,良好的生态为什么离我们那么遥远?  相似文献   
46.
当前国内外主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均从资源本身出发进行构建。选择从旅游者需求角度出发,在参考国内外主要旅游动机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旅游资源现状,通过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等方法筛选出能显著代表旅游者需求的评价因子,试图构建基于旅游者需求的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给出相应的评分依据和等级划分,再运用该指标体系对湖北省荆门市的漳河风景名胜区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47.
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多为客观、专业化评价,较少从常人角度测量居民或游客对环境质量的评价或感知。而常人的评价可能影响其环境行为,进而促进环境保护。通过调查北京、上海、海南三地游客对居住地、旅游目的地、全国三个空间尺度以及当前、未来两个时间尺度的环境质量感知,分析旅游者环境质量感知的时空偏差。研究发现:(1)受访旅游者当前环境质量感知与全国相比存在乐观偏差,即“空间乐观”;与旅游目的地相比却是悲观倾向,即认为居住地环境质量不如旅游目的地;未来环境质量感知存在明显的乐观倾向,即“时间乐观”。(2)各省市旅游者对当前环境质量感知存在差异,与客观环境质量评价(EQI值)对比,安徽等8个省份的旅游者相对乐观,北京等7个省市旅游者则相对悲观;各省市旅游者未来环境质量感知的乐观偏差程度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8.
天气渐暖,踏青的游客日渐增多。但是,值得提醒的是,春季踏青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识,做好充分的出行准备。1.出游计划要周祥。旅游  相似文献   
49.
网络视域下突发事件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突发事件直接影响旅游目的地形象,关系到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网络视域,从旅游者感知角度,建立突发事件影响目的地形象的过程模型。根据突发事件网络传播的效应——信息爆炸效应和舆论聚合效应,将模型分解为对目的地形象的强化过程和反馈过程。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会加速目的地形象感知的过程并深化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内容,从而强化对目的地形象的感知,反馈过程导致目的地形象的调整。分析表明,网络视域下突发事件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更加显著。最后总结网络信息时代目的地遭遇突发事件时维护自身形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50.
旅游者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核心要素,但当前研究缺乏从城乡空间转换中的人地关系变迁角度对旅游者进行的思考。以经历城乡生活空间重构的旅游者为研究对象,运用分析多变量交互作用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索旅游者乡村游憩影响因素的复杂路径。研究发现:地方情感、怀旧情感、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态度、愿望(欲望)、旅游目的地知名度形成的128种组合中,其中有8个充分性条件构型特定组合路径能够影响乡村旅游者游憩行为;单项中地方情感、怀旧情感、知觉行为控制的一致性相对较高,但都不能构成旅游者乡村游憩影响因素的必要条件;8条旅游者乡村游憩行为影响因素路径条件组合的总体覆盖率约为0.918919,总体一致性约为1,均达到了0.9的阈值标准。其中,地方情感和怀旧情感特性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旅游者具有地方情感、怀旧情感特征时,其他影响因素都可能在“特定情境”下发挥作用。据此提出了生活空间重构旅游者的乡村游憩影响路径模型,揭示了“乡村情感—游憩意向路径”“计划行为—游憩意向路径”“游憩愿望路径”和“情感行为综合路径”四类影响路径的作用机制。旅游从业者可以据此寻找与旅游者游憩最匹配的产品开发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