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6篇
  免费   380篇
  国内免费   1286篇
安全科学   333篇
废物处理   187篇
环保管理   343篇
综合类   3397篇
基础理论   641篇
污染及防治   604篇
评价与监测   249篇
社会与环境   43篇
灾害及防治   25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57篇
  2022年   184篇
  2021年   207篇
  2020年   165篇
  2019年   165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75篇
  2015年   171篇
  2014年   343篇
  2013年   265篇
  2012年   259篇
  2011年   262篇
  2010年   211篇
  2009年   211篇
  2008年   229篇
  2007年   277篇
  2006年   220篇
  2005年   236篇
  2004年   223篇
  2003年   253篇
  2002年   202篇
  2001年   156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3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半连续活性污泥法对污水中五价砷的去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控制污泥浓度MLSS为2000mg/L的半动态试验,我们研究了活性污泥对不同浓度砷、同一浓度但有机负荷不同时的去除能力。结果表明:活性污泥对砷的吸附在1-2小时左右达到平衡状态;含20ppm、100ppm,As(Ⅴ)和污泥作用12小时后,其去除率分别为55.8%和46.3%;只有极少量As(Ⅴ)转化成As(Ⅳ);污水的有机负荷(COD)高,污泥对砷的去除率也上升。  相似文献   
992.
选取东北三江平原沼泽湿地5种土地利用方式,共16个土壤剖面,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与有机碳密度均呈自上而下降低的趋势,且随着深度的增加,垂直差异变小.开垦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并改变了其在表层的分布结构特征.初步估算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沼泽湿地1.58×104t/km2、退耕还湿地1.23×104t/km2、林地1.01×104t/km2、水田0.85×104t/km2、旱田0.99×104t/km2.开垦降低了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且对耕地的影响大于林地,而退耕还湿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定及储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993.
五大连池药泉湖表层沉积物有机污染状况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五大连池药泉湖采集了6个表层沉积物,采用GC/MS方法测定其中有机污染物,以探讨药泉湖沉积物的有机污染状况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共检出有机物99种,有机污染物的数量分布规律服从入水口出水口深水湖心,表明药泉湖排入口、排出口附近的污染源与药泉湖底泥中有机污染程度关系密切,周围农田及娱乐设施对药泉湖的有机污染造成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4.
周胜  黄报远  陈慧英  林少雄 《环境工程》2020,38(1):42-47,92
系统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PM2.5、O3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特征,并筛选出对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和O3影响较大的敏感性组分。结果显示:珠三角城市群PM2.5和O3浓度的季节变化具有明显差异,PM2.5和O3分别在1月和10月出现浓度最高值。珠三角城市群VOCs主要以烷烃为主,占比为64.2%,其次为芳香烃和烯烃,含量较高的组分为丁烷、异戊烷、异丁烷和环己烷。SOA生成潜势贡献主要以芳香烃为主,占比为78.5%,其中甲苯、间,对-二甲苯和乙苯的SOA生成潜势最大。O3生成潜势主要以烯烃为主,占比为42.3%,其次为芳香烃(34.2%)和烷烃(23.5%),其中丙烯、异戊二烯和1-丁烯的O3生成潜势最大。为有效缓解珠三角城市群PM2.5和O3污染,建议优先对机动车尾气、溶剂挥发、涂料使用和石化行业的VOCs敏感组分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995.
电催化氧化处理有机废水的应用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难降解有机废水是水处理中的难题之一。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有关电催化氧化处理有机废水的应用现状及研究方向展望,以期为今后该技术的研究方向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96.
有机垃圾组分种群增长及修正一级产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米饭、鸡蛋清、生菜、肥肉馅为原料,分别代表淀粉、蛋白质、纤维素、脂肪进行厌氧消化产沼气实验,并用种群增长模型和修正一级产气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脂肪的厌氧消化过程用修正Gompertz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其余物料用Logistic方程拟合效果较好;脂肪的延滞期最长,为13 d,其次是蛋白质、纤维素,其值分别为8.72 d、6.24 d,淀粉的延滞期接近零.同时,建立了修正一级产气模型,并在延滞期之后用其模拟4种有机物厌氧消化产气过程,发现淀粉水解过程更趋向于遵循圆柱形颗粒模型,蛋白质、纤维素和脂肪水解过程更趋向于片状颗粒模型,淀粉和蛋白质的水解产气速度较快,脂肪稍慢,纤维素最慢;在延滞期内蛋白质和纤维素累积沼气产率都遵循零级水解动力学,脂肪的累积沼气产率遵循三次函数模型.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整个实验周期的产气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997.
多层渗滤介质系统去除城市雨水径流有机污染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屋顶和机动车路面雨水径流污染物为研究对象,设计了用于去除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多层渗滤介质系统,进行污染雨水净化效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对屋顶和机动车路面雨水径流有机污染物有明显的去除效果,CODMn平均去除率为80%左右,出水浓度小于4mg·L-1,达到了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BOD5的去除率达50%以上,出水值达到了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同时,系统的净化能力主要发生在垫层及地基土层0.3m以内,污染严重的机动车路面径流在土柱底部也能达到很好的去除效果;"砂砾科"垫层对CODMn和BOD5,的去除效果稍好于"无砂混凝土"垫层.  相似文献   
998.
不同渗滤液循环方式对填埋层甲烷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通过填埋模拟柱 ,实验室研究了以我国大城市生活垃圾组成为依据的新鲜垃圾填埋层在不同渗滤液循环方式条件下甲烷产生的规律 .渗滤液循环方式包括 :原液循环、好氧预处理 (SBR)后循环、与陈垃圾出水混合后循环 .结果表明 :新鲜垃圾填埋层初期渗滤液COD、VFA浓度高 ,原液循环导致有机酸的积累 ,抑制了甲烷化进程 ;初期渗滤液经预处理控制一定COD、VFA浓度后循环 ,能够显著地缩短产甲烷滞后时间、加速甲烷化进程 ;当填埋层进入稳定的甲烷化阶段后 ,渗滤液循环才能有效地降解渗滤液中的有机污染 ,近 10 0 %地转化为填埋气体.  相似文献   
999.
春季黄渤海溶解有机碳的平面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2010年4~5月对黄渤海调查所得的数据,分析了黄渤海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的含量及其平面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2010年春季黄渤海DOC的浓度范围为0.96~4.71 mg.L-1,平均浓度为2.27 mg.L-1.平面分布上,DOC整体呈现南北近岸浓度高、中部外海浓度低的特点.在渤海西部近岸、山东半岛东部及长江口东北部均存在高值,尤其是渤海西部近岸,DOC浓度最高达到4.71 mg.L-1,这主要是受河流输入和沿岸流的影响;低值区则主要集中在南黄海中部外海,DOC浓度普遍低于1.50 mg.L-1.  相似文献   
1000.
黄河三角洲碱蓬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董洪芳  于君宝  管博 《环境科学》2013,34(1):288-292
应用物理分组方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典型碱蓬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组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组成部分,土壤重组有机碳含量、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都显著正相关.研究区土壤轻组组分比例和含量范围分别在0.008%~0.15%和0.10~0.40 g·kg-1,颗粒有机碳分配比例范围为8.83%~30.58%,说明黄河三角洲碱蓬湿地土壤有机碳中非保护性组分较低,碳库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