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47篇
环保管理   27篇
综合类   56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近一个时期,在远离城区的农村,未成年人驾驶机动车上路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的危害结果也甚为严重。他们当中,有的不懂机械常识,遇突发情况采取措施不当,屡酿祸端,轻者自身伤残,重者亡命路上。有的贪图一时潇洒和短暂的欢乐,自觉不自觉的扮演了“职业杀手”的角色,成了危及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千古“罪人”。  相似文献   
42.
案情简介原告张某生于1985年10月,为外地来沪打工人员。2002年3月,原告与某铸造公司签订自2002年3月21日至2003年3月20日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张某的月工资低于上海市平均职工工资。2002年5月,原告在工作中右上肢不慎被钻床绞伤,2003年12月31日,经上海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因工致残,程度六级。  相似文献   
43.
44.
《林业劳动安全》2002,15(4):5-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64号 《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已经2002年9月18日国务院第6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总理 朱镕基2002年10月1日  相似文献   
45.
王敏 《中国环境管理》2024,16(2):121-128
《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为长江、黄河流域的区域协同立法提供了法律依据,在流域保护区域协同立法“入法”后,需要明晰其权力空间与运行规则,提升其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流域保护区域协同立法在本质上仍属于地方立法,是功能主义进路下解决跨行政区域流域保护难题的一种选择,是流域整体性保护的立法回应。就其功能而言,具有落实国家立法确立的流域保护整体目标的实施性功能,以地方合作为中心,解决那些通过单独地方立法难以解决的跨行政区域地方性流域保护问题的协调性、自主性、创新性功能。在此基础上,应当通过明晰其立法层级,建立地方立法规划协同机制,改、废、释的协同机制,交叉备案与后评估机制,深化公众参与机制,完善流域保护区域协同立法的运行规则。  相似文献   
46.
为解决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中“权力—权利”主体间存在的结构性冲突,《长江保护法》以专门立法的形式对流域生态环境法律体系进行了统合性建构,创设出“环境公权机关统筹主导+环境私权主体竞相参与”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协同规制的新模式。该模式的塑造既有对构建我国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这一顶层设计的积极遵循,也适配于社会性规制力量蓬勃发展的客观趋向,符合“成本—效益分析”视野下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成本最小化的价值追求。以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法律秩序的高度统摄为依归,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协同规制模式一方面沿循从“宏观宣示”到“微观赋权”的渐进性立法表达路径,对国家权力统筹主导流域治理的地位进行了立法诠释;另一方面也对社会力量多元参与流域治理的功能配置与职责序构作了妥善且周延的法律安排。在学理上,可从形式、理念与要素三重维度内容出发,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协同规制模式的法律意涵予以明晰。  相似文献   
47.
在已有《渔业法》规范禁渔制度的基础之上,《长江保护法》再度规范禁渔制度的必要性值得探究。笔者通过文献收集、实践调研等方法,了解了长江流域禁渔制度的历史发展与法律现状,在对《长江保护法》与《渔业法》中有关禁渔制度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后,找出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最后得出《长江保护法》再度规范禁渔制度确有必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48.
生态流量保障的重难点在于流域生态流量不足问题的妥善解决。生态流量不足基于产生的原因可分为“自然型”和“人为型”。“人为型”生态流量不足的根源在于《水法》第4条规定的三生用水关系未得到妥善处理,实质上是水资源分配和管理不合理所致。具体表现为水资源保护理念镶嵌在制度表层、生态流量缺乏核心制度保障、流域规划匮乏强效监督机制、流域水资源分配信息公开不足、末端行政考核制度偏重水质管控、生态用水制度顶层设计与地方实施间落差巨大等。流域立法作为立法体系的中间环节,对上位法具有填补协调功能,对地方立法具有引领指导作用。建议在流域立法过程中,通过制度设计解构流域生态流量保障现存的制度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成流域特有保护理念到实体制度的转型。二是基于流域生态修复、水资源生态红线管控制度的开展以及有效衔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需要,建立生态流量管控指标制度体系不可或缺。三是基于流域规划对三生用水的初始分配性,将生态流量供给纳入流域规划体系中,从水资源分配初始阶段保障生态流量,同时强化流域水资源规划制度的监督机制,健全规划制定的程序性规范,明确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人员的构成规则、方式及模式。四是依法加深政府信息公开程度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及监督权。五是完善行政考核制度体系强化对生态流量供给的考核。  相似文献   
49.
《安全与健康》2009,(8):43-43
问7月2日,本村妇女周某准备到镇上赶墟.恰逢我15岁的儿子小东从她家门口经过.周某就问他会不会骑摩托车?原来,周某会骑车的丈夫不在家,我那好动的儿子一听有车骑,马上回答说会骑。于是周某让小东骑车栽她去镇上.没想到小东在集市上撞伤摆摊的韦某,交警调查后认定:小东负事故的全部责任,韦某无责,周某也无责。  相似文献   
50.
"动物保护法"在保护动物的同时也在维护人的权益,例如,关于"养犬、猫人携带宠物进行户外活动时,应当及时清理犬、猫只的粪便"的规定,在保护动物的同时,也维护了人们的公共卫生和环境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