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9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57篇
安全科学   2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55篇
综合类   284篇
基础理论   40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64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81.
土壤是全球重要的碳库和氮库,在全球碳氮循环中具有重要地位。密云水库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库和北京市最重要的地表水水源地,其上游流域山地广布,地形复杂,气候变化明显,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多样,影响土壤碳氮库的环境因素具有较强的变异性。为揭示环境因素对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全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的作用效应,采用野外采样、实验室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气候(温度和降水)、地形(海拔和坡度)、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容重、含水量、pH值和粘粒含量)等环境因素对流域SOC和T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土壤容重、含水量、pH值和粘粒含量对SOC含量的影响显著(P<0.001),其中各因子的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土壤含水量(0.439)>土壤容重(-0.324)>pH值(-0.238)>温度(-0.209)>土壤粘粒含量(0.092),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土壤容重(-0.425)>土壤粘粒含量(0.305)>土壤含水量(0.287)>pH值(-0.179)>温度(-0.043),因此,土壤含水量、pH值和温度主要通过直接作用影响SOC含量,而土壤容重和粘粒含量则主要通过其它因子的作用间接影响SOC含量。海拔、土壤容重、含水量、pH 值和粘粒含量对 TN 含量的影响显著(P<0.001),其中各因子的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土壤含水量(0.456)>海拔(0.234)>土壤容重(-0.228)>pH 值(-0.190)>土壤粘粒含量(0.094),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土壤容重(-0.484)>土壤粘粒含量(0.301)>海拔(0.247)>土壤含水量(0.257)>pH 值(-0.202),因此,土壤含水量主要通过直接作用影响TN含量,而土壤容重和粘粒含量主要通过土壤含水量的作用间接影响TN含量,海拔和土壤pH值的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482.
MTCLIM模型在岷江上游气候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MTCLIM对岷江上游气候变量进行了模拟,由已知测站的数据作为输入,对整个岷江上游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潜在蒸散发进行估计,模拟时段为1995年7月~9月。结果表明:此3种气象指标的最高值均出现在7月,7月份温度高,潜在蒸散量大,从7月到9月,各项指标指均递减,它们的空间分布基本是与地形变化一致的,但由于植被因素的作用,潜在蒸散量的表现略有不同。最后,选取岷江上游已有的五个气象测站1981~2000年的实测数据对模拟的结果进行验证,模拟结果基本符合,平均最高温与平均最低温拟合的相对误差较小,蒸散发的相对误差较大。以MTCLIM模型与GIS技术相结合,采用不同垂直递减率,运用Kriging方法,对气象因子的时间、空间分布的模拟,不仅可以了解温度、湿度等诸因子在岷江上游的空间分布情况,为更进一步的生态过程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以为建立基于地形的分布式流域植被动态水文模型提供气象参数,以揭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与水文功能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483.
描述微生物降解有机底物和微生物生长速率的动力学模型主要有Monod模型和Heukelekian模型,对模型中参数的求解大多是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往往由于在变量的转换和试验过程中产生的误差,使得到的参数结果不准确. 通过将有机物的挥发作用耦合在模型中,并对方程推导求解动力学方程的参数值,可以减少参数求解和试验过程中产生的误差. 用松花江水中的微生物降解氯苯的动力学试验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表明;通过推导耦合后的模型求解的参数值能准确地反映试验松花江水中微生物对氯苯的降解和降解过程中微生物生长的动力学情况.   相似文献   
484.
非点源污染已成为影响水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解析非点源污染风险时空变化特征是非点源污染治理的重要前提.基于198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潜在非点源污染指数(potential non-point pollution index,PNPI)模型探究基于不同赋权方法的北运河上游潜在非点源污染风险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流域潜在非点源污染风险呈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空间特征.研究时序内流域潜在非点源污染极高和高风险区面积呈减少趋势,极高和高风险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由旱地、水田和果园逐渐变为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地.②均方差决策法、熵值法、变异系数法和专家打分法均得出土地利用指标权重最大,平均权重分别为0.46、0.53、0.45和0.48,而不同赋权方法确定的径流指标和距离指标权重差异较大,得出的各非点源污染风险等级区的面积占比差异也较大.③指数函数法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指标、径流指标和距离指标的指数函数描述源因子与运输因子之间的关系,输出结果更符合流域非点源污染风险空间分布特征,极低和极高风险区面积占比分别为54.22%和6.23%.以上结果可为流域非点源污染风险分析及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85.
486.
王玉庆 《环境保护》2005,(12):22-25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及时对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的处理作出重要部署。为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督管理,防止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5年12月1日在北京召开电视电话会议,王玉庆副局长代表总局党组在会上作了“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有效防范和处置环境污染事故”的重要讲话。现将王玉庆副局长的讲话全文刊发于此,请各地认真学习贯彻,并将落实情况向总局和当地政府报告。[编者按]  相似文献   
487.
松花江、黑龙江水中可溶性铁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黑龙江和松花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河水中可溶性铁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有机质含量、pH值的关系.结果表明,黑龙江、松花江水体中可溶性铁质量浓度分别为0.10~0.62和0.11~0.73 mg·L-1,Fe2+质量浓度分别为0.01~0.16和0.04~0.35 mg·L-1.松花江水体中可溶性铁、Fe2+浓度平均值均略高于黑龙江.同一年份内水体可溶性铁含量峰值以平水期居多.黑龙江水体CODCr与Fe2+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松花江水体CODCr与可溶性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松花江水体中BOD5、pH值与Fe2+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人为来源的难生物降解有机质的大量输入提高了河水中铁离子的络合容量,使水中可溶性铁和有机络合铁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488.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松花江水污染事故水质模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系统动力学应用于突发水污染事故的水质模拟,利用其擅长研究动态、非线性复杂系统的特点,构建一维水质模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结合松花江特大水污染事故的现场监测数据进行模型参数率定以及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够模拟松花江水污染事故中硝基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特别是对硝基苯的浓度峰值与峰值出现时间的模拟效果较好.通过对参数纵向水流流速(u)、纵向弥散系数(E)和衰减速率系数(k)的调整,进行情景模拟,可为应急措施方案的优选提供量化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489.
嫩江、松花江干流洪水期间水质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8月份嫩江、松花江干流水位达到了超百年一遇的最高点,本文依据洪水期间的监测数据,对江水的水质状况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90.
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已被列入国家大型水库建设规划。这是内蒙古境内黄河干流上唯一一座以防凌为主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据介绍,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以防凌为主,结合发电兼有防洪等综合利用功能。水库原始总库容近5亿米’,正常蓄水位1076米。河床式电站布置在枢纽右岸,年平均发电量为3.63亿千瓦时。河床左岸布置18孔泄洪闸,设计泄洪流量为6100米^3/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