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8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87篇
安全科学   212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77篇
综合类   470篇
基础理论   28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39篇
社会与环境   59篇
灾害及防治   19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近年来,极端降雨事件在全球发生的强度和频率不断增加,这可能对大型深水水库水体有机碳的时空分布产生深远影响. 为探究强降雨事件对千岛湖有机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于2020年5—8月逐月采集了典型大型深水水库——千岛湖100个调查点位水样,分析了千岛湖夏季水体总有机碳(TOC)、溶解性有机碳(DOC)和颗粒有机碳(POC)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重点探讨了强降水过程对有机碳浓度、通量和储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2020年5—8月千岛湖TOC、DOC和POC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06、1.73 和0.33 mg/L,随着强降雨开始,5—7月TOC、DOC浓度呈逐渐上升趋势,而雨量急剧下降的8月(几乎无雨),浓度也随之显著下降;水平分布上,5—7月有机碳浓度高值在全库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整体具有河流区到湖泊区逐渐降低趋势. ②新安江入库碳通量(FTOC、FDOC、FPOC)约占全库25条主要河流总入库碳通量的69%,降雨期间5—7月总入库FTOC分别是8月的11、36和41倍;5—8月有机碳储量(RTOC、RDOC、RPOC)平均值分别为44 611、38 452和6 159 t,6月、7月的总入库碳通量均占当月全库水体碳储量的1/5,所占比例分别8月的35和28倍. ③DOC和POC浓度与叶绿素a(Chla)、悬浮颗粒物(SS)、有机悬浮颗粒物(OSS)、无机悬浮颗粒物(ISS)、CODMn和TP浓度均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透明度(SD)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 研究显示:千岛湖有机碳主要受浮游植物内源生产过程以及外源输入过程共同决定,而这两个过程受水文气象因素的综合影响,强降雨过程是千岛湖有机碳时空变化的关键驱动力;强降雨也是有机碳通量升高的关键控制因子,并且高入库碳通量会对全库水体碳储量产生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112.
目的 解决目前水露点数据多为人工采用测量仪器测得,时效性低且成本高昂的问题。方法 建立一种基于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和随机森林(RF)的天然气水露点预测方法。采用XGBoost方法对所有监测工艺参数进行分析,筛选出主要影响水露点的关键工艺特征参数,以排除无关特征参数对预测的干扰。建立RF预测模型,输入关键特征集参数,实现对水露点的实时预测。以重庆气矿某脱水监测系统监测数据与生产数据为例,对所提预测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验证。结果 相较于XGBoost、SVM等预测方法,RF模型具有最佳的预测性能,且经过XGBoost特征选择后,RF预测结果的MAE值降低了0.016 9 ℃,RMSE值降低了0.014 6 ℃。结论 基于极端梯度提升与随机森林融合的水露点预测方法具有更优的预测精度与鲁棒性,对指导脱水现场生产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3.
理解极端洪水事件活动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一直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现代器测数据较短对洪水事件变化规律预测存在不足,而利用历史文献记录研究百年-千年尺度洪水事件的发生规律则成为一个较好的选择。洪水灾害是长江流域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本文以官方现存历史记载为依据,构建了过去2000年长江干流上、中、下游洪水事件序列,并将其与气候和人类活动代理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350年之前,长江干流洪水事件受东亚季风(EASM)、西南季风(ISM)、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热带辐合带(ITCZ)移动等多种气候因素驱动,且气候驱动机制在同期不同区、同区不同期存在显著差异。此外,1350年之后人类活动的增强可能明显加剧了长江干流洪水事件的频率和强度。  相似文献   
114.
一 2007年主要气候特点 2007年湖北省主要气候特点是:冬暖显著大雾多,春季温高变幅大,梅雨明显强降水多,秋季少雨旱情重,6~10月日照少.主要气候要素特征为:  相似文献   
115.
利用河南1961~2006年50个气象站台站汛期(6~8月份)逐日降水量资料,定义95%降水分位数为极端降水事件的阈值,建立不同站近46年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的时间序列。在此基础上采用趋势分析、最大熵谱分析等统计技术方法,对河南降水事件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及年际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空间变化上总体具有北多南少的特点,而且汛期降水量的比重与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的高低存在着很好的一致性;空间分布上主要有全省一致型、西北 东南型、南阳盆地型和中部分布型等4种类型,其中全省一致分布型为最主要的空间模态;年际变化趋势各地有所不同,豫西、豫南区为减少趋势,而豫中、豫北、豫东和豫西南区表现为增加趋势,而且在振荡形态上各有同异,以2~8年和10年左右的年代际变化最为普遍。  相似文献   
116.
家乡的小溪     
张翠凌 《环境教育》2014,(12):84-84
正富阳市是我的家乡,我的童年在这里度过,这片土地有我最美好的回忆。不知不觉,我十一岁了,这片土地也陪伴了我十一年。我的欢笑在这里,难过在这里,似乎我和它已经无法分离了。可是,有一天,它好像变了。那一天,我记得十分清楚——我走在街头,心情悠闲。突然,一阵恶臭直冲我的鼻腔,我不禁下意识地捂住鼻子。好奇心驱使我要一探究竟,我跟随着臭味一直走,每走一步,味道就愈加浓烈。终于,  相似文献   
117.
人工增雨(雪)常用的评估方法为统计检验和物理检验,统计检验需要大量试验样本,且随机化试验在我国难以实现,大量样本无从获得。物理检验目前主要是雷达观测演变状况和飞机直接观测云内微物理参数,由于技术和能力有限,这些方法都难以实现。为了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后尽快得出评估结果供政府及环境保护等部门参考,利用雨滴谱记录数据对一次人工增雪作业后的效果进行了评估,发现这些数据在没有常规降雪记录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评估结果看,人工增雪作业后,降水强度有明显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8.
四川盆地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其气候湿润,地势多变,是中国五大的粮食产业基地之一。通过标准化降水指数法对逐日降水量进行处理发现,50年间盆地夏季期间极端干旱频次呈上涨趋势,空间分布呈现出由局部向整体蔓延的势态;而极端洪涝发生频次基本保持不变,分布基本覆盖整个盆地地区,但是近些年发生强度大幅增加,盆地东部洪涝存在明显20年周期。  相似文献   
119.
基于京津冀地区174个气象台站1981—2020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数据资料,统计计算了京津冀地区极端高温事件相关指标(极端最高温TXx、高温日数Htd和闷热日数Swd),利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地区近40年极端高温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究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两个典型年代Htd和Swd的空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近40年年极端最高温(TXx)、高温日数(Htd)和闷热日数(Swd)均呈上升趋势,京津冀地区极端高温事件强度增强、频次增加,并且年代际呈波动变化特征。(2)京津冀地区极端高温事件主要集中发生在6—8月份,其中TXx和Htd主要发生在6、7月份,Swd集中发生在7月份;冀北山区的高温、闷热日集中发生在7月份。(3)京津冀地区高温日和闷热日初(终)日呈提前(显著推迟)趋势,高温和闷热日更早发生且持续时间更长、同步性增强。(4)京津冀地区极端高温事件多发生在南部,TXx和Htd空间分布均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Swd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极端高温事件显著增加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人口发展较快的北京、天津和石家庄三个大城市。(5)M-K突变分析发现京津冀地区极端高温事件...  相似文献   
120.
咸潮(又称咸潮上溯、盐水入侵),是一种天然水文现象,它是由太阳和月球(主要是月球)对地表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当淡水河流量不足,令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咸潮一般发生于冬季或干旱的季节,即每年十月至翌年三月之间出现在河海交汇处,例如长三角、珠三角周边地区。影响咸潮的主要因素有天气变化及潮汐涨退。尤其在天文大潮时,咸潮上溯的情况更为严重。另外,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过程让咸潮十分缓慢地增加,但长期的累积也在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