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安全科学   13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79篇
基础理论   64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文章以梧州市某林浆纸一体化原料林建设项目为例,借助3S技术分析原料林基地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3S技术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2.
城市民族社区研究在现代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针对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国大城市的社会空间研究很多,但对中小城市出现的跨族聚居区的研究尚不多见。在分析拉萨市多民族聚居区的演化特征的基础上,归纳了跨族聚居区的社会空间特征,包括社会阶层特征、流动性特征、社会网络特征、社会孤隔特征。最后,总结了这些特征形成的成因  相似文献   
63.
为了调整低山丘陵区低效林林分结构,探明马尾松人工林不同林窗下凋落物的全碳释放规律,论文以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人为采伐形成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7种不同大小林窗(G1:100 m2,G2:225 m2,G3:400 m2,G4:625 m2,G5:900 m2,G6:1 225 m2,G7: 1 600 m2)为研究对象,以林下为对照,研究了乡土阔叶树种红椿(Toona ciliata)凋落叶近1 a的全碳释放率和全碳释放速率(每30 a)。结果表明:1)相对小型(100~200 m2)和大型(1 225~ 1 600 m2)林窗以及林下,中型(400~625 m2)林窗更能促进凋落叶全碳的释放;2)全碳释放速率表现出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在分解中后期(90~270 d),出现碳的富集现象;3)凋落物全碳的释放受林窗大小、位置、分解时间的交互作用,分解时间对红椿凋落叶的全碳释放率影响极显著(P < 0.01),林窗大小对全碳释放有显著影响(P < 0.05),而林窗内不同位置(中心和边缘)对凋落叶碳释放无显著影响;4)凋落物分解温度、含水率和全碳释放率、质量损失速率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P < 0.01)。  相似文献   
64.
廉同辉  袁勤俭 《自然资源学报》2013,28(10):1827-1834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是目前国际上最有影响和权威的产业分类体系。深入了解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中农、林、牧、渔业分类演化,对正确收集、处理和测算我国农、林、牧、渔业的指标以及国际间数据比较至关重要。论文首先详细地剖析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的农、林、牧、渔业的分类演化,然后依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的最新变化,结合我国农、林、牧、渔业现状,为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农、林、牧、渔业的修改和调整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65.
为了评价退耕还林过程中柠条林的生态效应,探索柠条林对土壤的改良作用,采集我国黄土区同一坡面上柠条林Caragana korshinski和对照农田5、20、45、80 cm深度土壤样品,分析其CaCO3、全氮、SOC、含水量、容重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各深度土壤CaCO3含量、全氮、SOC含量都表现为柠条林大于农田。柠条林和对照农田CaCO3含量和SOC含量差异在土壤表层最大,底层差异减小,而全氮在土壤各层的差异大小与深度没有明显的关系。(2)柠条林土壤含水量在各深度都小于农田,C/N值在表层大于农田,底层小于农田。(3)结合土壤容重计算土壤各指标1 m厚度贮量,农田退耕为柠条林后,其CaCO3、全氮、SOC贮量分别增加1.46、0.01、0.05 g·cm 2。柠条林土壤表层枯落物的累积、根系的穿透及分泌物改变了土壤水分及养分条件。研究证明退耕柠条林能够改善土壤碳氮养分状况,但土壤含水量减少并出现CaCO3的富集。  相似文献   
66.
依据改进Hegyi单木竞争模型计算林窗和林下不同龄级格氏栲幼苗的竞争强度,采用指数平滑模型对幼苗竞争强度数据进行优化,对优化后数据应用单一斜率变点法确定格氏栲幼苗最佳竞争范围.结果表明:1)在格氏栲天然林中,林窗和林下格氏栲幼苗平均竞争强度随着竞争距离增大而逐步降低,初期下降较快,下降到一定程度后明显变缓,存在变化幅度的转折点,即为幼苗的竞争范围.2)林窗和林下格氏栲幼苗竞争强度的三次指数平滑值在最佳平滑系数α为0.8和0.7时其均方误差值分别为0.401 5和0.385 1,单一斜率变点分析得出林窗和林下格氏栲幼苗最佳竞争范围分别是距对象木1.70 m和1.90 m.研究结果可为格氏栲幼苗竞争格局研究中确定幼苗竞争范围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7.
塔里木河下游地区新生林地滴灌后土壤水盐再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塔里木河下游农二师35团8连绿洲-荒漠交界处滴灌条件下的新生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滴灌结束24 h后的土壤水分、盐分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水平方向上,各点处纵剖面土壤含水率随着距滴头距离的增加逐渐下降,至距滴头75 cm处达最低值;而各点处土壤纵剖面含盐量则随着距滴头距离的增加逐渐上升,至距滴头75 cm处达到峰值.垂直方向上,无论水分还是盐分,在20-40 cm土层含量较高,至中下层趋于下降.水平方向上,随着距滴头距离的增加,滴头处土壤剖面含水率与其他点处土壤剖面含水率的相关性依次递减,距滴头75 cm处土壤剖面含盐量与其他点处土壤剖面含盐量的相关性依次递增;垂直方向上,与20-40 cm土层含水率相关性较强的是0-20 cm土层,在α=0.01水平上呈显著相关,其次是40-60 cm土层,在α=0.05水平上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8.
于2012年11月中旬-2013年3月中旬,分3个关键雪被时期(雪被形成期、稳定期和融化期)采集川西亚高山冷杉林内不同厚度雪被处理(浅雪被、中度厚度雪被和厚雪被)的土样,测定土壤活性氮库、土壤硝化和氮矿化潜力以期了解高寒森林土壤氮素生态过程.结果表明:冬季土壤温度在一定程度上随着雪被厚度的增加而升高;冬季土壤活性氮库(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存在明显的动态变化,各形态土壤氮库都以雪被融化期最高,而土壤氮硝化潜力(7.36-8.44 mg kg-1 d-1)和矿化潜力(7.22-8.23 mg kg-1 d-1)则以雪被融化期最小;硝态氮是冬季土壤无机氮库的主体,占无机氮总量的95%左右;雪被厚度对各土壤氮组分总体影响不大.亚高山森林土壤活性氮库及氮矿化随雪被进程发生显著变化,可见雪被覆盖可能改变亚高山森林冬季土壤活性氮库及土壤氮转化时间动态格局.  相似文献   
69.
研究天然林改造为人工林对土壤养分库的影响,对于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为探明天然常绿阔叶林改造为板栗林对土壤氮磷钾库及酶活性的影响,在浙江省临安市三口镇采集了相邻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和板栗林(板栗林由天然常绿阔叶林改造而来)的表层(0~20 cm)与亚表层(20~40 cm)土壤,测定土壤不同形态氮磷钾素和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结果表明:表层和亚表层土壤pH值、水溶性有机氮(WSON)和微生物量氮(MBN)均显著降低,而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显著增加(P < 0.05);表层土壤全氮含量显著增加,而亚表层土壤全氮含量无显著变化;表层土壤树脂提取态磷(Resin-Pi)、碳酸氢钠提取态无机磷(NaHCO3-Pi)、氢氧化钠提取态无机磷(NaOH-Pi)、盐酸提取态磷(HCl-Pi)和残余态磷(Residual-P)含量分别增加了61.4%、53.5%、19.2%、55.1%和25.3%,亚表层土壤Resin-Pi、NaHCO3-Pi、HCl-Pi和Residual-P含量分别增加了64.6%、61.2%、13.7%和17.3%;而表层土壤碳酸氢钠提取态有机磷(NaHCO3-Po)和氢氧化钠提取态有机磷(NaOH-Po)含量分别下降了24.8%和18.3%,亚表层土壤NaHCO3-Po和NaOH-Po含量分别下降了20.5%和7.7%;表层土壤的速效钾、缓效钾、矿物态钾和全钾含量均显著增加,亚表层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含量显著增加,而矿物态钾和全钾无显著变化;表层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下降,亚表层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下降(P < 0.05)。综上,上述林分转变对土壤无机氮磷钾库具有正面效应,而对土壤有机氮磷钾库与酶活性具有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70.
利用西双版纳雾凉季和干热季热带季节雨林林窗的小气候观测资料,探讨了昼间林窗地表温、气温及下层植物的叶温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分析了叶温与气温和地表温的相互关系指出在林窗区域,由于受雾和太阳高度的影响,各小气候要素最大值随时间、季节的不同,出现在林窗不同的方位,并且存在叶温高值区时空动态位移现象;另外,林窗区域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界面间热量传递方向随时间、季节的不同而发生着改变,甚至在同一时段内,林窗不同区域会存在热量传递方向截然相反的现象,显示出林窗内可能存在热量循环的小环流.其结果对深入探讨林窗区域的热量传输,小气候的形成机制、生物多样性和更新等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