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省最北部,有一个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榆林市,这个被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曾几何时,蔚蓝的天空被滚滚废气黑烟笼罩,连空气都变了味儿;清澈的榆溪河水遭到油污肆虐,变得面目全非。对此,人民群众顿足疾首,日夜企盼还榆林本来娇容。党和人民政府急群众之所急,于1990年成立了榆林市环境保护局,环保部门干部职工在省环保局的指导和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呕心沥血,艰苦奋斗,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九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人大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榆林人民以敢让日月换新天的气魄… 相似文献
2.
3.
植被作为反映陆地生态系统和气候的重要指标,对研究全球或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作用。以地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的榆林市为研究区,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选取坡向、坡度、气温、降水和土壤类型5类自然因子,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密度和GDP 3类人文因子,分析榆林地区植被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力,并揭示了促进植被生长影响因子的最适宜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2000—2018年植被覆盖趋向改善,NDVI呈现增加趋势,增速为0.11/10a,2008年以后植被增长较为明显;NDVI在2018年中高等级(0.6—0.8)面积比2000年中高等级面积明显增加;中高等级集中于榆林市东部黄土丘陵区,中低等级(0.2—0.4)集中于榆林市西北部的风沙区,植被覆盖呈现东部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人口密度和气温因子较好地解释植被NDVI空间分异性,是影响NDVI空间分异性的主要因子,GDP、土地利用类型和坡度是次级影响因子,其他因子对NDVI空间分异存在间接影响;坡向、降水和土壤类型因子与其他自然、人文因素对植被空间分布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3)自然、人文因子对榆林市NDVI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因子之间的交互... 相似文献
4.
5.
6.
环保系统是窗口行业,是政府的形象部门,培养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队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晋陕蒙接壤区中心城市和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需要。为了不断提高队伍素质,改进机关作风,增强战斗力和凝聚力,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榆林市县区环保部门,狠抓行风建设,文明执法,政务公开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干部职工的道德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政治觉悟有了明显的进步,工作作风有了明显的转变,组织纪律有了明显的增强。1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思想道德水平是… 相似文献
7.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10)
<正>2014年10月10日至11日,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现场会暨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交流会在陕西省榆林市举行。会议传达学习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栋梁关于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会议通报了2013年度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和2014年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展情况。陕西省安全监管局、陕西煤矿安监局等9个单位介绍了安全文化建设和安全生产月活动经验。现场观摩了陕煤集团神南红柳林矿业公司安全文化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榆林市夏季臭氧污染来源,提出科学的治理建议,利用WRF-CMAQ模型对2019年7月榆林市和周边地区(包含太原市、西安市、银川市和呼和浩特市等省会城市)的O3浓度进行模拟;利用ISAM模块,对榆林市一次重污染过程的O3和其前体物NOx、 VOCs来源进行量化.结果表明,重污染日榆林市的O3主要来自模拟区域外的远距离传输(55.5%),其次是模拟区域内前体物的光化学反应生成(20.6%,榆林市、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依次为10.0%、 5.0%、 2.3%和2.1%,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河南省合计为1.2%)和初始条件(0.3%),剩余来源(23.6%)未能被成功标记;榆林市处于VOCs控制区,其VOCs由烷烃(76.5%)、酮类(9.2%)和其它种类的VOCs(14.3%)构成,VOCs来源有模拟区域内的污染源排放(45.6%,榆林市、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依次为22.0%、 11.4%、 6.3%和5.1%,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河南省合计为0.8%)和模拟区域外... 相似文献
9.
适应性概念为可持续性科学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维。论文在总结、梳理适应性内涵,整合相关适应性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风险扰动的适应性分析框架,采用风险-适应能力指数评估区域人地系统适应性,将系统适应性分解为风险干扰和适应能力(包括生态、经济、社会能力3个参数)两个维度,从研究区水土流失风险出发,构建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与适应性函数模型,分析榆林市水土流失风险以及人地系统适应能力时空演化特征,在系统适应性水平评估基础上,揭示榆林市不同时期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1年榆林市水土流失风险显著下降,但时空演化明显,到2011年高流失区转移分布于西南部、长城沿线等县域;2)12 a间榆林市系统适应性水平整体呈增高趋势,但空间上出现两极分化,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其中北部县区(根据榆林市当地分区,北部县区包括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6县区;南部县域包括佳县、米脂、吴堡、子洲、绥德、清涧6县。)在生态、经济和社会子系统能力上明显高于南部,但南部县域适应性水平提升较北部更为明显;3)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驱动力由社会经济发展转化为生态环境修复、经济能力增强和社会保障提升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了解榆林市重点产业"三废"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综合解决策略,本文对榆林市重点产业中矿井疏干水、工业固体废弃物(煤矸石、粉煤灰、炉渣和冶炼废渣)和主要废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进行现状数据统计和问题分析,结合榆林市政策形势和环境保护发展趋势,提出了重点产业"三废"综合解决策略(矿井疏干水统筹规划和开发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处置与先进技术应用、工业废气全过程减排与末端治理技术优化升级等)。为榆林市重点产业"三废"的综合防治提供路径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