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36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11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利用上限单元法(UBET)数值模拟了自行车飞轮外壳的成形过程.优化出模锻自行车飞轮外壳的圆环毛坯尺寸.研究了环形件金属的流动规律和过程.并且用实验验证优化出的毛坯尺寸.试验结果与优化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2.
森林可燃物燃烧释放的大量含碳物质对大气环境和生态系统碳平衡具有重要影响,揭示森林可燃物燃烧的含碳物质排放特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运用自主设计的生物质燃烧系统,模拟福建省4种主要乔木树种——马尾松、杉木、樟树、桉树的枝、叶燃烧,分析其在不同燃烧状态(阴燃、明燃)下含碳气体(CO、CO2、CxHy)和PM2.5的排放因子(分别以EFCO2、EFCO、EFCxHy、EFPM2.5表示)及PM2.5中的碳质组分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马尾松、杉木、樟树、桉树燃烧排放的含碳气体、PM2.5的排放因子及PM2.5的碳质组分在不同燃烧状态下差异较大,阴燃时EFCO2、EFCO、EFCxHy、EFPM2.5平均值在分别为(1 400.7±76.5)(297.6±16.2)(25.2±3.9)(23.9±4.3)g/kg,明燃时分别为(1 582.8±73.2)(253.6±16.1)(17.2±3.7)(8.4±2.8)g/kg,除CO2外其他多为阴燃显著高于明燃.针叶树种(杉木、马尾松)枝、叶在阴燃时EFPM2.5高于阔叶树种(樟树、桉树),而明燃时差异相对较小.PM2.5中OC(有机碳)、EC(元素碳)、TC(OC+EC)的质量分数阴燃时分别为45.6%、12.0%、57.6%,明燃时分别为42.9%、17.6%、60.5%.EFOC/EFPM2.5、EFEC/EFPM2.5、EFOC/EFEC在两种燃烧状态下具有不同的特征,其特征值可作为区分不同燃烧源或不同燃烧状态的指标;EFOC/EFPM2.5在明燃和阴燃时差异不大,平均值分别为0.49、0.46;EFEC/EFPM2.5明燃显著高于阴燃,平均值分别为0.18、0.12;4种乔木的枝、叶燃烧的EFOC/EFEC明燃低于阴燃,平均值分别为2.59和4.01.在两种燃烧状态下OC与PM2.5的排放因子均呈显著相关.研究显示,不同燃烧条件以及不同燃料燃烧对排放含碳物质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3.
从对讲机外壳造型设计的实际应用出发,在分别讨论正向设计和逆向设计的基础上,提出将两者有机结合的CAD建模方法,并详细分析了其集成技术。最后,给出了一个应用实例,表明该技术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从而为产品创新设计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4.
碘吸附器内的核级浸渍活性炭是核电站主要火灾荷载之一,首先通过热重实验与分析,确定了核级浸渍活性炭阴燃前锋温度为350℃,获得了活化能为48.6 kJ/mol。继而基于自主设计的圆柱型活性炭填充床阴燃模拟实验台,在无强迫气流条件下,针对上表面中心引燃条件下的核级浸渍活性炭横向与纵向阴燃蔓延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填充床径向截面温度场重构结果表明,核级浸渍活性炭在高温点热源作用下,易形成快速发展的阴燃蔓延燃烧过程。其中,横向蔓延燃烧速度达3.6 mm/min,明显快于纵向蔓延速度的0.5 mm/min。此外,内部温度场动态演化过程表明,浸渍活性炭向下蔓延燃烧过程中,将在其中部区域形成不断扩大的高温燃烧区,局部温度高于700℃,而此时其上表面温度却相对降低,易掩盖内部的危险区域。  相似文献   
25.
本文从服装的作用分析入手,介绍了服装中常见的有害物质,提出了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26.
斜风场中基于加权距离差法的早期火灾源点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火灾早期阴燃状态下,释放热量少,却产生大量的烟气,而风场中烟气的传播除了受自身的各向同性扩散影响外,更主要是受外界风的影响.基于斜风场中的气体浓度衰减模型,利用空间分布传感器对火灾源点进行定位,并提出了一种加权距离差法来修正定位误差.该方法首先确定每个传感器对应的估计范围(集合),然后通过寻求所有集合的交集来估计出火源点位置.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提高定位精度,而且克服了迭代算法难收敛问题,具有实现简单,运行稳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27.
目前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政策规范和试点实践,均侧重于实现环境负外部性内部化的目标。本文分析了现有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存在生态补偿和污染赔偿的法律边界相混淆、环境正外部性内部化与环境负外部性内部化的逻辑关系混乱、流域生态补偿的正向激励功能被抑制的问题,提出明确流域生态补偿的适用前提,认准流域生态补偿的功能定位,发挥流域生态补偿的正向激励功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28.
以棉花仓库消防安全为背景,在火灾探测标准燃烧室内开展了棉花垛早期阴燃特性试验和吸气式复合探测试验研究。分析棉花垛早期阴燃过程中的质量损失、烟气浓度以及图像特征变化,以棉花垛顶部着火为例,归纳了阴燃过程大致包括水平蔓延及竖直蔓延两个阶段,并分析了各阶段特性。利用吸气式复合烟气诊断,分别记录了吸气管道出口的CO体积分数变化以及吸气式探测器的输出信号。结果表明,CO的响应时间明显快于吸气式探测器且几乎不受采样孔位置的影响。由于阴燃温度低,羽流湍浮力相对较弱,而CO气体密度远小于烟颗粒密度,在吸气管道中表现出更好的迁移性。因此,针对大空间棉储仓库,可以采用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与CO气体探测器相结合的复合探测手段,也可以考虑在传统吸气式探测器内部整合CO探测部件以提高探测报警速度,同时有效降低误报、漏报率。  相似文献   
29.
泥炭粒径对阴燃蔓延速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研究了自然对流下,不同颗粒粒径(1mm,1mm~2mm,2mm~3mm,3mm~4mm,4mm)的泥炭向下阴燃现象。通过测量泥炭阴燃内部温度,分析了泥炭颗粒粒径大小对泥炭阴燃峰值温度、峰值温度处阴燃蔓延速率、水分蒸发前锋(T=90℃)蔓延速率、泥炭热解前锋(T=312℃)蔓延速率和炭氧化前锋(T=421℃)蔓延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各颗粒粒径泥炭的阴燃峰值温度在510℃到710℃之间变化,平均峰值温度大小呈现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除了粒径1mm的泥炭阴燃实验外,其他粒径的泥炭阴燃稳定蔓延阶段峰值处的蔓延速率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实验发现粒径2mm泥炭阴燃蔓延速率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增大,而粒径3mm泥炭阴燃蔓延速率随着泥炭粒径的增大而减小,粒径2mm~3mm是一个界限值。  相似文献   
30.
阴燃过程及其传播机理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田丽  杨晓丹 《火灾科学》2000,9(4):51-57
本文对阴燃的两种模型-一维模型和多维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单向(正向和反向传播)一维模型和几种复杂多维模型的研究,详尽分析了维持阴燃的条件及影响阴燃传播的主要因素,并探讨了阴燃向有燃燃烧转变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