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6篇
安全科学   22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56篇
基础理论   27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烟碱对东方粉蝶幼虫觅食行为的影响和毒害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结球甘蓝、大白菜、蕹菜和莴苣菜4种蔬菜及东方粉蝶幼虫作为实验对象,以0%、0.01%、0.1%、1%和2%5种烟碱浓度梯度研究东方粉蝶幼虫对经过不同烟碱浓度喷洒过的4种蔬菜的觅食行为以及不同烟碱浓度对东方粉蝶幼虫的毒害作用.研究表明,在同一烟碱浓度下,东方粉蝶幼虫对4种蔬菜觅食行为及毒害致死时间差异不显著;不同烟碱浓度显著影响东方粉蝶幼虫对4种蔬菜的觅食数量和存活时间;烟碱浓度与东方粉蝶幼虫的觅食数量和对东方粉蝶幼虫的毒害致死时间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2.
土壤水溶态铜对小白菜的毒害效应及其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中铜(Cu)重金属的生物毒性/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它们在土壤液相中含量和土壤溶液的性质。探寻土壤有效态Cu的生物毒害效应,表征量化其与土壤溶液性质关系,可为土壤Cu的环境风险评价提供参考。选取17种典型农田土壤,探讨了有效态Cu(土壤孔隙水以及CaCl_2浸提态)对小白菜生长的毒性效应及其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土壤孔隙水中Cu对小白菜生长10%抑制的毒性阈值值(EC_(10))和50%抑制的毒性阈值(EC_(50)),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为14.7和14.6倍;同样,对于CaCl_2提取态Cu的EC_(10)和EC_(50),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12.7和7.7倍,表明土壤溶液性质对水溶性Cu对小白菜的毒性阈值影响很大。建立了土壤溶液的重要因子(溶解性有机碳、土壤溶液pH值、电导率、全硫含量、Ca~(2+)、Mg~(2+)、K~+、Na~+)和水溶性Cu阈值之间的多元回归关系,结果显示,土壤溶液性质可以较好地预测水溶性Cu对小白菜的毒性阈值。同时,土壤溶液中Mg~(2+)、K~+和S的含量是控制孔隙水中Cu对小白菜生长毒性的最重要因子,单一的S能分别解释34%的EC_(10)变异,K~+解释26%的EC_(50)变化。本研究结果可为陆地环境中水溶性Cu的风险评价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3.
为了在研究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中磷和钙的亚细胞分布,并探讨其与蜈蚣草耐砷毒的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蜈蚣草吸收的磷主要分布在胞质组分中(平均占各部位总磷含量的44%以上),吸收的钙主要分布在细胞壁组分中(平均占各部位总钙含量的48%以上).与低钙(0.03和2.5 mmol·L-1)处理相比,高钙(5.0 mmol·L-1)处理时,根部的胞质组分和叶柄的细胞器组分中磷含量较高.各器官的亚细胞组分中钙含量随着介质中添加钙浓度的提高而增加.介质钙浓度过高会抑制蜈蚣草的生长.在加砷处理下,根部和叶柄细胞壁组分的磷含量有所减少,但地上部细胞器组分的磷含量及其含磷总量占植株含磷总量的相对比例、根部细胞壁组分的钙含量增加.蜈蚣草自主调节磷和钙的亚细胞水平分布可能是其耐砷毒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4.
衰老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终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秀丽线虫环境暴露评价以及相关毒理学研究.系统总结了各种金属以及有机污染物暴露所致秀丽线虫衰老毒性;分析了胰岛素信号、应激反应与氧化应激、线粒体呼吸链、金属硫蛋白、金属诱导胁迫响应蛋白NUMR-1和NUMR-2等在环境暴露致秀丽线虫衰老毒性形成中的重要调控功能;指出了代谢变化...  相似文献   
45.
雪松聚球藻对重金属镉的抗性和解毒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培养液中不同浓度(c)的重金属镉(Cd)对雪松聚藻(Synechococcuscedrorum)有相当的致毒作用,当c(Cd)>2μmol/L时,藻体的生长和光合作用均明显受到抑制,c>10μmol/L时,藻细胞出现解体,光合放氧量几近0,然而,当按梯度逐级提高培养基中c(Cd)时,雪松聚球藻则相应产生对有毒金属Cd的抗性,在即使c(Cd)达20μmol/L的培养基中亦生长良好.为探讨该藻对重金属致毒的抗性产生机理及其解毒作用,对藻体蛋白和胞内Cd进行了分离检测,结果表明:Cd在进入藻细胞后,与胞内多肽结合形成一种大分子量的色素蛋白复合体,和一种低分子量的金属结合蛋白,特别是后一种蛋白在藻细胞中的含量明显受外界Cd的诱导,并起解毒作用.  相似文献   
46.
刘莉 《云南环境科学》2007,26(Z1):55-57
主要就污染物对动物、植物及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及在污染条件下生物的适应与进化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7.
综合考虑火灾时人员疏散过程中时间、位置和烟气成分浓度三个因素,提出了国防工程火灾疏散过程中人员遭受到烟气毒害程度的评价模型,模型的评价指标是一个无量纲数,将其定义为毒害指数,该指数是人员逃生时遭受到的烟气毒害量与人员可接受的烟气极限毒害量的比值,可用于评价国防工程火灾疏散过程中人员遭受到的烟气毒害量是否超过耐受极限;根据提出的烟气毒害程度评价模型,分别计算疏散开始时间和疏散行动时间内人员遭受到的烟气毒害量,结果表明疏散开始时间内烟气的毒害量要大于疏散行动时间内的烟气毒害量,缩短疏散开始时间意义重大;全封闭型走廊中人员遭受的CO_2毒害量大于人员可接受的CO_2毒害量,对人员疏散影响较大;人员疏散时间内,CO_2的毒害程度大于CO。该研究可为火灾疏散过程中人员毒性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8.
焦化废水水质组成及其环境学与生物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38,自引:7,他引:38  
焦化废水水质的复杂性及对环境、生态影响的不确定性制约了处理水质的全面达标,且可能对后续水体造成危害.为了解焦化废水的基本物化性质、环境学特性及生物学特性,采用离子色谱、ICP/MS、GC/MS等分析手段研究了广东韶关焦化厂废水的COD、BOD、色度、氨氮、主要阴阳离子、金属成分及有机物组成等,评价了该焦化废水组分的可处理性及环境危害性,分析了焦化废水生物处理过程及可能存在的惰性有机污染物.结果表明,焦化废水构成环境危害的主要组分有COD、氨氮,挥发酚、氰化物、硫化物、氟化物及油份等,重点是有机污染物;第一类污染物在原水及外排水中的浓度是安全的;焦化废水中以酚为代表的有机物及多环、杂环化合物在水中广泛存在,经处理后仍有间甲酚、长链烷烃、苯系物、酯类、醇类、卤代烃及胺类等进入环境;造成焦化废水处理效率不高的原因是各组分之间的不协调而难以维持生物系统的正常ATP酶活,富氮缺磷,氨的生物毒害,毒性有机物对生物的抑制,Na /K 比例失衡等.因此,有毒/难降解焦化废水的处理技术须综合考虑污染物的组成、合理的工艺及排放水的生态安全性.  相似文献   
49.
在水培条件下,设计施硅(+Si与不施硅(-Si)两组处理、七种不同亚铁浓度,栽培四个水稻品种,30d后测定根系长度,鲜重及根系氧化力。结果表明,+Si处理的根系氧化力、根鲜重及总长度都明显高于—Si处理的;+Si处理的根系氧化力达到最大值时,亚铁浓度在50—80mg L~(-1),而—Si处理的则为40—70mg L~(-1),表明硅能缓解亚铁对水稻根系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50.
植物铜素毒害及其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Cu是植物生命活动必需的微量矿质元素,广泛参与各种生命活动;但过量Cu胁迫将诱导植物细胞产生大量活性氧,引起膜脂过氧化,膜透性增大,细胞内容物大量外渗,甚至发生细胞死亡。Cu^2 扩散到细胞核内会诱发DNA之间、蛋白质之间以及DNA和蛋白质之间发生分子内和分子间交联,DNA链的断裂、重排和脱嘌呤作用等前诱变损伤以及DNA期外合成、DNA甲基化异常等遗传毒害。植物细胞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种抗Cu素毒害机制,如细胞壁的固着作用、质膜的限制作用、有机小分子(有机酸、植物螯合肽、金属硫蛋白)螯合作用等。文章综述了有关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