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8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578篇
安全科学   114篇
废物处理   72篇
环保管理   66篇
综合类   1021篇
基础理论   331篇
污染及防治   199篇
评价与监测   85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周海东 《劳动保护》1997,(10):43-45
岳阳纸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大型造纸企业,年产文化用纸7.8万吨。有苇、木两条化学制浆生产线,分苇浆和木浆两个制浆车间。两车间共用一套通氯设施,年用氟量达8000余吨。供氯方式采用液氯钢瓶连接液氮气化器经稳压罐和输氯管线输入浆氯混合设备,最后进入氯化搭。整个工艺流程可参看图人液氯在该流程中需经过蒸汽加热气化。降压稳流、管道输送、氯水混合、浆氯混合、氯化反应等一系列工艺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酿成路氯事故的发生,威胁人身安全。因此,改善操作运行条件,确保通氯设施安全运行,是我公司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962.
卤代物对盐藻的毒性试验及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洛夫  姜建国  赖凤英 《四川环境》2003,22(2):17-18,30
通过国际经合组织(OECD)藻类生长抑制试验的国际标准方法,参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设置毒物浓度进行试验,得到了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溴甲烷对盐藻(Dunaliella salina)的48h半数有效抑制浓度EC50值,三氯甲烷的为1.17μmol/L,四氯化碳的为1.22μmol/L,三溴甲烷为1.02μmol/L。得到其毒性大小为三溴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  相似文献   
963.
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环氧丙烷生产废液的综合利用情况。环氧丙烷生产中的主要副产物1,2-二氯丙烷,可直接用来制备农药D-D混剂和沥青涂料,直接用作油漆和涂料溶剂以及脱脂溶剂,还可以用于制备丙烯、氯丙烯、环氧丙烷和丙二醇等重要化工产品。同时指出了其综合利用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64.
论环境道德与环境道德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4环境教育2003年第2期“环境道德”的溯源道德是反映和调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由各种各样的规则所构成的规范体系。道德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形成一定的道德。按照人类与自然打交道的方式,人类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目前正向信息社会迈进。在渔猎时代,由于自然力异常强大,人们对自然非常崇拜。据人类学研究,图腾、风俗、礼仪、禁忌等说明了原始人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不得不依赖自然、归属自然、畏惧自然。 当进入农业社会时期,生产…  相似文献   
965.
电-Fenton法对五氯酚的降解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袁松虎  陆晓华 《化工环保》2004,24(Z1):49-52
研究了电化学方法对五氯酚的降解过程.分别以石墨和铂分别作为阴极和阳极,对电解电压、电解质浓度和pH等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在优化条件下,剂量的Fe3+或Fe2+都能够较大程度地增加五氯酚的处理效果,表明活性中间体H2O2的存在和Fenton试剂的产生.在该电-Fenton体系下,对五氯酚处理过程中氯离子释放量和五氯酚浓度降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以GC/MS对处理中间过程和最终过程的物质进行了分析鉴定,提出了相应的降解机理和途径.反应动力学分析表明,反应初始阶段呈一级反应动力学过程,后续阶段出现对一级动力学过程的偏移.  相似文献   
966.
五氯酚对环境污染及居居健康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长期以来使用五氯酚的盐茶灭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为评价它对环境的污染及居民健康危害,1990-1993年在我省开展了五氯酚环境污染及对民民健康影响研究,在研究区采集环境样品(空气,不体,土壤及底泥,蔬菜,肉,蛋,鱼等)共173份,生物材料(人血,尿)共457份,分析一氯酚浓度,结果表明,在五氯酚使用区,环境中PCP浓度稍高于对照区,而生物材料尿,血中PC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区,全血胆碱脂酶活性用药区明显低于对照区,编译学分析有显著差异(P<0.001),证实了长期低剂量使用可造成环境及生物蓄积。  相似文献   
967.
五氯硫酚锌盐的一些基本的危险性参数,如燃烧爆炸性能,目前国内外报道极少。笔者采用野外定性燃烧试验、哈特曼管实验及20 L球实验,对该物质粉尘爆炸的危险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物质具有燃烧爆炸危险性,但与细小片状铝粉(燃爆危险性很强烈)相比,其粉尘的燃爆危险性很弱。以硅系点火具作为点火源,在20 L爆炸球中测试获得该粉尘爆炸下限浓度约为213 g/m3。根据ISO-6184及VD I-3673等标准,认为该粉尘的爆炸猛烈度为1级。所得结果为该物质的生产及使用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968.
自从亚信CEO一职离任,出任盛禹铭董事长的张醒生一直活跃在投资领域.2006年4月17日,张醒生又出现在荣硕科技公司在北京翠宫饭店举办的“网络视频主导智能安防应用荣硕科技产品发布暨签约新闻发布会”上,作为荣硕科技公司的董事长,张醒生在会上正式宣布,荣硕科技将全力拓展中国安防市场,并与房地产、保险公司等多家国内领先行业代表进行了现场签约.  相似文献   
969.
在饮用水液氯消毒副产物中,三氯乙酸的致癌风险最高,且难以生物降解,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危害大。铜锌催化内电解法可有效地对三氯乙酸以催化脱氯的方式进行降解,实验考察了pH、Zn/Cu质量比、Zn/Cu投加量和反应时间等参数对三氯乙酸降解效果的影响。含有1.0mg/L三氯乙酸的模拟用水其最佳反应条件为:Zn与Cu最佳质量比为4:1;Zn与Cu总质量为1.0g;最佳pH值为3;搅拌反应时间为10min;在该条件下,三氯乙酸的降解率可达到95.1%,实验结果表明,铜锌催化内电解法对三氯乙酸的脱氯还原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通过鉴定中间产物探讨了其催化还原机理,三氯乙酸是按照三氯乙酸→二氯乙酸→一氯乙酸→乙酸的途径分步还原脱氯。  相似文献   
970.
Mechanochemical decomposition of pentachlorophenol by ball milling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mechanochemical dechlorination of pentachlorophenol (PCP) was studied using CaO and SiO2 powder as additives. The e ects of the milling time and additives on the dechlorination rate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ing product was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 raction (XR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a (FT-IR),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G) and ion chromatography (IC). It is found that grinding operation could dechlorinate PCP, with the formation of inorganic chloride and amorphous carbon. The addition of quartz to the grinding mixture facilitated dechlorin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decomposition mechanism was proposed. Decomposition predominantly proceeds through rupture of C–Cl bond in PCP molecule, followed by the formation of inorganic chlori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