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11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32篇
基础理论   3篇
社会与环境   21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基于PSO-SVM模型的隧道水砂突涌量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杂工程地质条件下,隧道水砂混合物突涌的预测防控是隧道安全建设的基础,准确预测水砂混合物突涌量,为工程提供安全保障至关重要。为提高预测准确性,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PSO-SVM)的隧道水砂突涌量预测模型。综合考虑地质构造、气象条件、施工影响三类因素,选取七个因子,结合某公路隧道,利用PSO-SVM建立隧道水砂突涌量预测模型,并对该隧道水砂突涌量进行预测,结果与实际突涌量一致。证实综合粒子群算法和支持向量机优势的PSO-SVM方法预测精度高,且易于实现,为类似隧道工程突涌预测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2.
生态用地碳汇为从增汇角度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途径,综合分区优化对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融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测算中国31省(市、区)各类生态用地碳汇总量及单位面积碳汇量的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核密度估计,探究2000-2020年生态用地碳汇空间集聚特征和时空演进趋势,并基于碳汇与绿色GDP的脱钩关系和协调状态构建综合分区,结合重要生态功能区分布开展优化治理。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生态用地碳汇总量呈波动上升态势,年均增速为0.077%;在空间上呈显著的集聚效应,湖南、贵州、广西属于高-高集聚区,形成高值辐射中心,山东属于低-低类型,为低值塌陷区。2)生态用地碳汇总量空间差异明显,高碳汇区碳汇能力强于其他地区;核密度估计显示高碳汇区和低碳汇区碳汇呈增加趋势,中碳汇区保持相对稳定,且三者均存在区内集聚特征。3)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用地碳汇与单位生态用地面积碳汇均以高-高集聚类型和低-低集聚类型为主,呈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尤其南部地区的省(市、区)具有单位面积生态用地碳汇优势和潜力。4)生态用地碳汇与绿色GDP两者以脱钩和多元协调状态为主,大部分省(市、区)单位面积生态用...  相似文献   
63.
河南省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1980-2005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河南5大经济区产业结构、变迁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各区域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政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相对于全国产业结构演变趋势,河南产业结构水平仍然低下,但河南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②河南产业结构演变的空间差异比较明显。③河南产业结构演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为产业结构偏离为负,竞争力偏离份额为负;产业结构偏离为正,竞争力偏离份额为正;产业结构偏离为正,竞争力偏离份额为负3种类型。④产业结构变迁对河南各区域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研究指出,利用高新技术对河南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河南省产业结构的整体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提高河南省农产品的附加值,应成为今后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64.
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   总被引:53,自引:4,他引:53  
人类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此,基于EKC模型,采用平均分配余量的分解方法.构建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1990-2005年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的贡献。即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变化效应均值为19.55%。其中。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碳排放强度引起的变化效应分别为15.76%,-0.86%和4.65%。总的看来。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呈现出“N”型关系,经济规模对碳排放变动具有增量效应。这是推动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由于不同产业之间碳排放整异性越来越大,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具有一定的减量效应。但抑制作用并不明显。产业结构仍有待优化;技术效应波动性较大,总体上具有正的效应,从减少碳排放角度来看。现行技术对降低碳排放并未发挥优势。本研究结果对于理解我国碳排放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产业发展调整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5.
武汉城市圈产业经济的系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
摘 要: 构建产业经济的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偏离份额方程、产业动态度和偏离度指标对产业结构性和产业演进性这两个维度进行核算,定量揭示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经济发育特征:近20年来,武汉城市圈整体产业结构波动明显,不同城市不同产业在各时段的效益差异明显,呈现一定的圈层结构分异,中心城市武汉增长速度最快,圈域经济发展处于一定的“一极集聚”态势,武汉-鄂州-黄石-孝感城市群产业升级明显,经济发展较快,其余5个城市发展较慢,导致城际产业链群发育不完全,区间产业经济联系较弱;产业结构演进总体上呈现倒“U”型曲线变化规律,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变动程度差异明显,明显形成3种产业结构演进类型:低偏离度-高结构效益型、中偏离度-中结构效益型、高偏离度-高结构效益型;核心城市武汉的产业结构不断向成熟方向演进,但其它中心城市产业结构仍有待进一步升级优化.  相似文献   
66.
在资料稀缺、时间紧急的情况下,设计出快速相应的洪水演进递推模型。该模型以水量平衡、水力学公式为基础,在溃坝过程中通过递推方法得出不同时刻坝口变化的过程。同时采用以立波方式传播的洪水波对洪水演进过程进行研究,从而实现对溃坝洪水过程的模拟。最后利用唐家山堰塞湖2008年6月10日的观测数据,使用Matlab软件编程进行了演算,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67.
堵江滑坡坝的溃坝方式模拟与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型堵江滑坡坝的溃坝方式决定了溃坝洪水的流量、演变及其对下游生态、地质的影响。实地调查岷江上游分布的大量古堵江滑坡土石坝后,重点对扣山古堵江滑坡坝形成的地质环境和坝体的几何特征、溃口形态进行了野外勘察,并用坝体土石样品进行了室内大型土工试验。考虑湖水、坝体渗流和岩土体的耦合作用,采用基于有限单元法的数值模拟软件,进行了古堵江滑坡坝的稳定性分析,模拟结果显示,该天然堵江滑坡坝的溃决方式为漫坝瞬时全溃,溃坝洪水将对沿岸及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8.
左为  孟鹏 《中国环境管理》2022,14(6):127-134,54
本文从国家视域角度对不同阶段我国空间规划的整体演进加以解析。空间规划体系演进本质上是在主导价值取向、社会经济模式、国家治理体系等整体背景环境的影响下,人(群)的需求/目标诉诸一系列有组织的空间治理工具,对地域空间系统进行综合干预的一个时空演进过程。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历程解析需要重点关注“社会经济阶段及国家战略导向—国家治理体系的整体安排与调整—地域空间特征与变化引致的治理尺度更易”所联立的三大子过程。研究发现,纵观1949年后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历程,规划的功能定位从单一工具向多类型的复杂工具体系发展;规划干预和空间治理的目标与任务也从开发建设导向变为开发保护兼顾,进而强调多元平衡和优化。而这一过程深受国家治理体系和战略取向的塑造,即由国家基本建设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社会经济调控向社会经济生态综合调整转变。  相似文献   
69.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为"八个坚持",其内涵的博大精深需要从系统整体性、逻辑结构性、发展演进性、哲学突破性与实践贯通性五个方面来进一步加深认识,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整体性角度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定位和贡献,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演进过程上总体把握思想精髓,从八个坚持的关联性协同性角度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结构逻辑,从哲学突破性上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超越,从制度改革建设成效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性,从而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相似文献   
70.
石磊  万红艳  陈伟强 《环境科学研究》2011,24(10):1185-1193
随着产业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国铝工业的产业共生模式渐趋多样化. 在概述了我国铝工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首先梳理出4种典型的铝工业产业共生模式,即单核心依托型、双核心共栖型、同质集群型和全谱系型.归纳总结了3个铝工业产业共生模式特征:①全谱系铝工业产业共生体系具有明显的圈层性,主体产业具有明显的轴向性;②主产业链共生依赖度逐级递减,共生圈层越到外圈层关系越松散;③第3圈层属于铝工业辅材供应厂或废物处理资源再生企业,具有明显的技术依赖性和市场依赖性,属于铝工业拓展的新方向. 最后探讨了技术进步、经济和环境管制等因素对于我国铝工业产业共生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