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14篇 |
免费 | 1294篇 |
国内免费 | 219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71篇 |
废物处理 | 90篇 |
环保管理 | 195篇 |
综合类 | 5108篇 |
基础理论 | 1041篇 |
污染及防治 | 948篇 |
评价与监测 | 222篇 |
社会与环境 | 117篇 |
灾害及防治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3篇 |
2023年 | 259篇 |
2022年 | 318篇 |
2021年 | 314篇 |
2020年 | 315篇 |
2019年 | 317篇 |
2018年 | 230篇 |
2017年 | 255篇 |
2016年 | 379篇 |
2015年 | 371篇 |
2014年 | 466篇 |
2013年 | 365篇 |
2012年 | 436篇 |
2011年 | 489篇 |
2010年 | 370篇 |
2009年 | 372篇 |
2008年 | 402篇 |
2007年 | 311篇 |
2006年 | 275篇 |
2005年 | 228篇 |
2004年 | 185篇 |
2003年 | 206篇 |
2002年 | 145篇 |
2001年 | 130篇 |
2000年 | 94篇 |
1999年 | 80篇 |
1998年 | 73篇 |
1997年 | 57篇 |
1996年 | 67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51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35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28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在监测常州长荡湖水样和沉积物磷形态与含量的基础上,开展了在温度、pH、溶氧度等不同环境因子背景下镧改性膨润土对底泥磷释放的抑制效果研究。通过对比监测上覆水体磷的浓度、底泥磷的形态变化,考察了镧改性膨润土对水体磷的钝化效果以及底泥磷的固定作用。结果表明,镧改性膨润土可以很好地抑制底泥释磷,抑制底泥的释放率达到了55%—75%。温度和溶氧度的变化对镧改性膨润土的抑磷率无影响,而强酸碱(pH=4、pH=10)环境相较与中性环境(pH=7)抑磷效率减少15%;沉积物中Ex-P和Fe/Al-P等活性态磷含量下降了55%—60%,而Ca-P等稳定态磷含量上升1—1.1倍,说明镧改性膨润土可以改变沉积物磷的形态,由不稳定态转化为稳定态,提高了底泥对磷的滞留能力,降低了对上覆水释放的风险。利用镧改性膨润土控制长荡湖水体磷污染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2.
为深入了解江苏小洋口地区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烃污染状况,分析近岸生产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于2020年在小洋口近岸海域采集了10个点位的沉积物样品,采用气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测定其中的石油烃及多环芳烃总量,揭示了正构烷烃(n-Alkane)分布特征并探讨了石油烃来源. 结果表明,小洋口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烃总量介于3.95—13.28 μg·g−1之间,碳数分布为C11—C36;洋口港、洋口化学工业园附近海域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相对较低,港口和化工生产项目未对邻近海域中石油烃浓度产生明显影响. 河口附近石油烃含量相对较高,可能受陆源输入影响较大. 大部分点位沉积物中石油烃为陆海混合来源,个别点位沉积物中石油烃以陆源输入为主;数据显示该海域可能受到轻度石油污染. 此外,小洋口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总量介于53.1—117.0 ng·g−1之间,与该海域其它研究浓度相当,在国内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以三环和四环芳烃为主,可能是燃烧与石油混合来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3.
沉积物-海水界面是海洋中溶解无机碳(DIC)转移和储存的重要场所,长江口外海域拥有特定的沉积物-水界面交换的空间格局,研究其沉积物-水界面DIC的交换过程对于碳的循环和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于2021年8月和2021年10月在长江口外海域采集沉积物样品及原位底层海水,通过实验室模拟培养法计算了该海域沉积物-水界面DIC的交换通量,并研究了沉积物间隙水-上覆水的DIC浓度差、温度、盐度和pH对DIC交换通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夏季和秋季研究海域沉积物-水界面DIC交换通量平均值分别为(432.45±190.78)μmol·m−2 ·h−1和(223.05±110.39)μmol ·m−2·h−1. 夏季交换通量高于秋季,DIC扩散方向均由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表明沉积物表现为DIC的“源”. 此外,交换通量会随着DIC浓度差或温度升高而升高,随着盐度或pH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74.
赣江是鄱阳湖重要入湖河流,为了解赣江流域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及污染状况,本文布设了29个采样点,对赣江沉积物重金属(Cu、As、Cd、Pb、Hg、W、Cr、Mn、Zn)含量和序列组分进行了测定及分析,并运用污染负荷指数(PLI)、地累积指数(Igeo)和潜在生态风险(RI)指数评价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结果表明,Mn、Cu、Zn、As、Cd、W、Hg和Pb的平均浓度分别超出本底3.8、4.1、5.2、3.0、22.7、5.0、11.8、1.6倍。其中,章江(Z)分布较高的Cu、As、Cd、Pb、Hg、W;桃江(T)分布较高的Cr和Mn;赣江(G)分布较高的Zn。所有采样点的PLI值均大于1,表明所有采样点均受到重金属污染;Igeo评价结果表明,赣江沉积物重金属Igeo依次为Cd(3.4)>Hg(1.7)>Zn(1.6)>Cu(1.2)>Mn(1.0)>As(0.4)>W(0.3)>Pb(−0.1)>Cr(−3.7);其中Cd的污染程度最高,Zn、Hg、Cu,As、W、Pb为轻度污染,沉积物中Cr的Igeo<0,表明赣江未受到Cr的污染。RI均值均大于150,表明赣江水系沉积物重金属均存在潜在风险,且赣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对鄱阳湖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75.
为了解近年来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氮、磷及重金属污染情况,对洞庭湖15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TN、TP和重金属(Cu、Zn、Pb、Cd、Ni、Cr、Hg、As)质量分数进行分析,并运用有机指数和综合营养法对TN、TP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采用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综合地积累指数法对重金属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利用主成分分析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w(TN)和w(TP)的范围分别介于576—1526 mg·kg−1,482—982 mg·kg−1之间。空间分布上,TN和TP总体均表现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在0.08—378.5 mg·kg−1之间,Cu、Ni呈现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Cd、Hg、Pb、As呈现南洞庭湖>东洞庭湖>西洞庭湖,Cr呈现东洞庭湖>西洞庭湖>南洞庭湖,Zn呈现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东洞庭湖。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氮Ⅳ级污染点位约占所有点位的20%,有机氮Ⅲ级污染点位占比约为73.3%。营养盐综合污染指数等级为中度污染,空间分布整体呈现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风险RI值为483,潜在重金属生态风险为重污染,潜在重金属生态风险等级空间整体呈现为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东洞庭湖。地积累指数表明洞庭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总体呈现偏重污染,空间分布为南洞庭湖>东洞庭湖>西洞庭湖。研究表明,洞庭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盐综合污染呈现中等污染,重金属污染呈现重污染状态,Cd、Hg两种重金属的风险最高,洞庭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主要是这两种重金属造成的。
相似文献176.
城市景区水域是城市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关于城市景区水域底泥重金属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在宿州市三角洲公园水域采集底泥,测定了其中8种重金属元素(Pb、U、V、Mn、Ni、Cr、Cu 和 Zn)的含量,并利用自组织神经网络(SOM)、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对研究区重金属的空间分布、污染水平及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位于公园外的采样点重金属含量大于公园内部采样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及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三角洲公园水域底泥处在较轻的污染状态;通过正定矩阵分解模型(PMF)解析出3种污染因子,包括农业源、工业源和自然源,其中农业源及工业源为研究区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77.
珠三角城市化、工业化过程增加了Cd、As的环境释放量,江水沉积物既是污染物的汇,又是沿江农田污染物输入的源,同时江水水体是污染物远距离迁移的主要载体。为防范沿江农田Cd、As的生态环境风险,需加大对Cd、As分布特征的研究。本文对西江下游F市某滩涂农田开展野外调查研究,采集了沿江水样、沉积物和滩涂农田土壤样品,探究了Cd、As在滩涂农田土壤和江水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和相关关系。研究发现,江水水体中Cd总量普遍小于1 µg·L−1,As总量(均值45.80 µg·L−1)与农闲期(均值3.80 µg·L−1)相比显著增大。滩涂农田土壤和沉积物中Cd含量均值呈现低潮滩农田土壤>河流沉积物>高潮滩农田土壤的趋势;As含量均值呈现河流沉积物>低潮滩农田土壤>高潮滩农田土壤的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低潮滩农田土壤Cd各形态含量与总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 <0.05),滩涂农田土壤和江水沉积物中As的残渣态与总量呈现极显著相关性(P<0.01);低潮滩农田土壤中As的个别形态与江水沉积物中As的个别形态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性(P<0.05)。研究结果表明,相较高潮滩农田土壤与江水沉积物,低潮滩农田土壤Cd形态分布受到规模性的外部输入影响相对较大。滩涂农田土壤和江水沉积物中As主要为残渣态,江水沉积物和低潮滩农田土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As交换,滩涂农田土壤中As受水力冲刷,发生横向迁移。江水水体中Cd受外源污染程度较小,江水水体中As可能来源于农田污染物迁移、农田排水和江水沉积物As释放。本文通过对西江下游滩涂农田Cd、As的存在形态与迁移规律的研究,以期为珠三角滩涂农田安全生产和Cd、As的生态风险防控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78.
典型四环素类抗生素的预测无效应浓度和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环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对生态环境存在潜在风险。本研究以四环素和土霉素为研究对象,根据欧盟现有化学物质风险评价技术指导文件(TGD),推导不同环境介质中四环素和土霉素的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并采用风险商值(RQ)法对我国部分地区水质、淡水沉积物和土壤的暴露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我国水质、淡水沉积物及土壤中四环素的PNEC值分别为0.115 μg·L-1、423 μg·kg-1(湿质量)和57 μg·kg-1(湿质量);土霉素的PNEC值分别为4.93 μg·L-1、1.78×104 μg·kg-1(湿质量)和3.16×103 μg·kg-1(湿质量)。淡水沉积物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海河,土壤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山东省、四川省彭州市、辽宁省沈阳市等,部分区域点位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研究结论可为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9.
为研究冰封期湿地沉积物污染的变化规律和主要来源,采集了包头南海湿地南海湖中20个点位的沉积物,研究分析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采样深度的增加,沉积物污染物的含量均在逐渐降低,且在表层中累积明显;水平分布主要受进出水口、人类活动、水体流动、外源输入、沉积物-水界面物质交换等影响,呈现一定规律.沉积物中C/N均值为10.44,说明南海湖有机物主要以外源有机质为主.此外,由相关性分析得出,沉积物中TOC、TN、TP含量两两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n=20),由此说明C、N、P具有同源性.由评价结果可知,高寒旱区湖泊与其他平原浅水湖泊的碳、氮、磷沉积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0.
锑作为一种具有潜在毒性的重金属元素,其环境行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对环境介质中总锑含量检测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其价态或形态分析方能够明确其环境污染水平和迁移行为,才能够更加有效地评估其环境风险.土壤和沉积物作为环境样品中较为复杂的两类,其处理流程是研究锑含量与形态的关键.本文综述了以土壤和沉积物为代表的环境样品中锑总量分析和形态分析的预处理方法和检测方法,对不同检测器的联用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锑形态分析方法的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