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6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113篇
安全科学   1710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569篇
综合类   1402篇
基础理论   109篇
污染及防治   32篇
评价与监测   44篇
社会与环境   105篇
灾害及防治   28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469篇
  2013年   198篇
  2012年   267篇
  2011年   268篇
  2010年   255篇
  2009年   299篇
  2008年   333篇
  2007年   309篇
  2006年   279篇
  2005年   261篇
  2004年   230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811.
日本环境基本法诞生的时代背景 公害事件推动环境立法起步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早期时日本对公害并没有警觉而任其发展。而战后的日本也是推行经济增一矢为先导政策,致力于追求经济的高度成长。在此期间,1960年,日本经济增长率达8.8%,1965年达9.3%。1970年高达12.9%。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化工、道路、港湾等重工业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这种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导致环境遭到极大的污染和破坏。这一阶段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公害事件(熊本水俣病、  相似文献   
812.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一个难以解决的全球性棘手问题,不仅会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体健康,而且其污染的修复也十分困难,因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预防与修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部分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相当严重,土壤污染防治已被提上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议程.文章先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出发说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接着介绍了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农耕区及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预防及其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813.
中国松花江甲基汞的生态污染防治二十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2年我国政府投巨资改造了吉林电石厂排汞旧生产工艺,从此消除了松花江汞的主要工业污染源.但是已沉积到松花江河床的上百吨无机汞存在汞的二次污染.松花江甲基汞的污染防治工作并没有因工业污染源切断而停止.本文以沿江渔民受甲基汞生态污染程度的变化,来反映汞的工业污染源切断后的二十年里中国松花江甲基汞污染防治已取得的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814.
应用最大方差旋转因子分析法分析了长春南湖2004年监测的10项水化学指标,提取到三个主因子代表原信息的90.23%,利用24个观测量在第一和第二主因子上的得分对其进行聚类,各观测量均聚到相应月份中.结果显示在时间变化上7月富营养化程度最高,8月水体有机污染程度相对较低,分析水质在空间分布上的特征中得到,外源污染对水体质量影响深刻,不同监测点位的有机物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15.
民用燃煤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建立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用燃煤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虽然其消耗总量不大,但由于缺乏污染控制措施,多为直接排放,对周边大气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建立民用燃煤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识别民用燃煤大气污染时空分布规律,量化民用燃煤在不同污染天气等级下的排放贡献及作用,掌握民用燃煤污染排放特征,能够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因此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民用燃煤污染排放特点,本文阐述了民用燃煤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建立方法,介绍了排放因子法中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两个重要因素的获取途径及数据质量控制和保证,排放清单的验证和评估,排放清单的应用等方面内容,为各地开展区域内民用燃煤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16.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灌溉水资源保证程度及提升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供需两方面,构建了区域灌溉水资源保证程度分析模型,利用该模型对玛纳斯河流域灌溉水资源保证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现状年玛纳斯河流域灌溉水资源保证程度为79.21%,各灌区存在较大的差异,下野地、莫索湾、金安、玛纳斯等灌区灌溉水资源保证程度较低,分别为69.09%、78.76%、78.25%、71.24%,明显处于亏缺状态,而石河子灌区达115.06%,处于相对盈余状态。在各灌区灌溉总面积维持现有数量以及保证灌区水资源安全的前提下,随着加大部分灌区(金安、玛纳斯和石河子灌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力度,大力发展高新节水技术以及调整种植结构,近期流域灌溉水资源保证程度总体可接近100%,但流域内除石河子灌区外,下野地、莫索湾、金安、玛纳斯等灌区灌溉水资源仍处于亏缺状态。2020年随着各种综合措施的进一步实施,全流域灌溉保证程度将增加至113.19%,各灌区将实现灌溉水资源供需平衡。最后,针对3类不同灌溉水资源保证程度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状况,提出了差别化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817.
京津冀生态屏障区人类活动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和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分别模拟计算了滦河和潮河流域水源涵养、面源污染、干旱特征和生境质量等指标,在此基础上使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了生态安全评价体系,以面源污染、生境质量和土地利用特征等人类活动对生态安全的影响作为切入点,以子流域为评价单元,评价了研究区生态安全,分析了各层指标对生态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和2015年研究区总体生态安全状态等级均为敏感级,生态安全评分综合指数分别为0.50和0.48.研究区生态系统整体较为稳定,空间上各子流域之间生态安全状态存在较大差异.面源污染和城镇扩张等人类活动对生态安全的影响较大.林地和草地评分较低,可能与种植结构和景观格局有关.水源涵养量值增加和生境稀缺性值下降,说明加大水源涵养能力建设和降低生境稀缺性是提高生态安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18.
流域污染防治需要公众的参与监督 《200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6年,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其中,松花江、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巢湖水质为Ⅴ类,太湖和滇池为劣Ⅴ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2007年入夏以来,太湖、滇池、巢湖的蓝藻接连暴发,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水污染密集暴发阶段.  相似文献   
819.
北京森林土壤富里酸亚组分的表征及荧光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土壤FA(富里酸)的结构组成及其腐殖化和芳香性特征,采用SFS(同步荧光光谱)技术结合FRI(荧光区域积分)、DSFS(导数荧光光谱)及PCA(主成分分析)对土壤FA亚组分的荧光光谱特征及荧光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利用XAD-8吸附树脂结合初始pH为3、5、7、9和13的Na4P2O7(焦磷酸钠)缓冲溶液逐步洗脱技术将土壤FA分别分级得5种亚组分(FA3、FA5、FA7、FA9和FA13).结果表明:①FA3-FA13的SFS体现3类荧光峰,分别代表类蛋白、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物质.FA3和FA5含有含量相近的类蛋白、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物质,而FA7-FA13含有的主要成分是类蛋白物质;同时,FA7-FA13的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较FA3和FA5更为复杂,且FA7-FA13含有更多易降解的单环芳香族化合物.②FA3和FA5的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物质被识别,且FA7-FA13的类色氨酸含量明显大于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含量.③FA3-FA13光谱荧光强度指标(I240/I340、I240/I450、I340/I270、I450/I270和I450/I340)的对比分析表明,FA3和FA5的腐殖化程度和芳香性均大于FA7-FA13.④荧光指标AFLR/A、AHLR/A、S270-340、S270-450、A2/A1和A3/A1可作为指示亚组分芳香性的优化指标,且AHLR/A、A2/A1和A3/A1可作为最佳指标反映亚组分的腐殖化程度.研究显示,土壤FA亚组分的结构表征及荧光指标分析为后续FA亚组分与环境污染物相互机理研究提供依据,为探究有机质的结构特性和环境行为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20.
将社会库存、水资源足迹和污染足迹纳入生态足迹需求计算模型,改进和完善了生态足迹需求理论与方法. 依据海南省统计年鉴资料,计算并分析了海南省1952—2004年的生态足迹,揭示了海南省52年来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状况和特征.结果表明:①海南省可再生资源生态足迹占总生态足迹的绝大部分,二者呈同步增长态势,但距离在加大;②海南省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主要集中于海洋、耕地和能源用地,对草地、林地、淡水水域和建设用地的利用强度相对较小,对水资源的利用强度明显减少;③海南省万元GDP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资源利用效益逐步提高. 海南省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原因包括:①海南省生态足迹的变化是海南省经济生产和消费结构变化的结果,经济和人口增长导致资源的大量消耗,是造成生态足迹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②海南省经济生产的主要方式是农业,农业问题是海南省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③海南省对耕地、林地和水资源的利用逐步下降,近几年对水域特别是海洋动物性食品的需求急剧增加,这是居民收入水平上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