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55篇 |
免费 | 318篇 |
国内免费 | 21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4篇 |
废物处理 | 2篇 |
环保管理 | 316篇 |
综合类 | 1730篇 |
基础理论 | 220篇 |
污染及防治 | 67篇 |
评价与监测 | 87篇 |
社会与环境 | 356篇 |
灾害及防治 | 6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2篇 |
2023年 | 92篇 |
2022年 | 135篇 |
2021年 | 139篇 |
2020年 | 123篇 |
2019年 | 95篇 |
2018年 | 53篇 |
2017年 | 66篇 |
2016年 | 106篇 |
2015年 | 147篇 |
2014年 | 169篇 |
2013年 | 150篇 |
2012年 | 190篇 |
2011年 | 146篇 |
2010年 | 122篇 |
2009年 | 156篇 |
2008年 | 157篇 |
2007年 | 145篇 |
2006年 | 85篇 |
2005年 | 71篇 |
2004年 | 64篇 |
2003年 | 69篇 |
2002年 | 62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43篇 |
1999年 | 34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91.
通过对青海省洮河流域(河南县段)规划方案环境制约因素的分析,对该河段规划开发方案提出了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592.
593.
湖北四湖流域的洪涝灾害与景观生态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湖北四湖流域洪涝灾害的灾变趋势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流域的景观生态特征及其对洪涝灾害的影响,提出了若干景观生态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594.
自然资源是经 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在我国,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相对比较贫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够合理、浪费和破坏严重,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其中,由于植被破坏,生态的恶化,每天有大量宝贵的水土资源白白流失掉,广西的贵港市也不例外。水土流失已成为贵港市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如果不及时治理,我们将面临着失去基本生存条件的危险。据统计,全市各类水土流失面积达50多万亩,占土地面积的 20%,且人为水土流失面积仍以每年 5000平方米的速度递增。 我国历来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早在1… 相似文献
595.
确定水体重金属污染及健康风险时空变化趋势,对流域水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1995年、2005年和2015年洋河流域10个监测断面的重金属监测数据,采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洋河流域As、Cd、Pb、Hg 和 Cu 的浓度及其引起健康风险的时空变化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洋河流域重金属污染及其健康风险在时间上呈降低趋势,超过地表水质量标准三类标准的重金属由1995年的Cd、Pb和Hg变为2005年和2015年的Cd、Pb。致癌物质As和Cd所引起的个人年均风险远远高于非致癌物质 Pb、Hg 和 Cu。重金属健康风险总和在1995年所有监测断面均超过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2005年全部在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以下,2015年只有响水铺略微高于该水平。在空间分布上,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及其健康风险较大的区域集中于南洋河下游城区段、清水河下游张家口市区段和洋河干流下游段。 相似文献
596.
597.
对美国和加拿大的水利工程生态调度管理框架和管理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就间接(宏观)管理而言,美国和加拿大的生态调度从取水的许可证管理、保留水权的建立、水质标准、濒危物种保护和环境流量设置等方面进行管理;而在直接管理方面,主要包括对联邦水利工程的《濒危物种法》(ESA)符合性审查和非联邦水电站(5MW以上)的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FERC)的许可管理.通过分析中国水利工程生态调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中国水利工程生态调度的体制和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从明确生态需求、确定生态调度实施战略、加强基础研究工作以及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了加强中国生态调度管理的建议.在逐步建立流域生态调度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指出从生态补偿机制、参与协商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监测反馈机制等方面建立和创新水利工程生态调度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598.
在传统行政区行政理念的主导下,流域政府皆以追求本地利益最大化为基本目标,甚少关注甚至漠视流域公共利益,流域政府间利益冲突严重,因此,难以对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达成一致意见.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实施有赖于政府行政管理理念向区域治理理念的转变和相应的机制创新,包括建立流域政府间的民主协商机制、多元主体联合供给机制和中央对流域政府的选择性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599.
以淮河南岸最大支流——淠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嵌套入ArcGIS软件的SWAT分布式机理性水文模型定量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降水-径流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996-2010年淠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水田、旱地向建设用地转化以及林地向园地转化.相较于1996年的土地利用情景,2010年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多年平均径流增加5.87%,年径流的增加主要表现为汛期径流增加,非汛期径流则呈减少趋势,径流量年内变幅加大.对于不同水文年份而言,平水年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响应最明显,变幅最大,枯水年则略大于丰水年,淠河流域的水源涵养能力呈现减退趋势. 相似文献
600.
近60年汉江流域侵蚀性降雨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江流域是水土流失与洪涝灾害严重的地区。侵蚀性降雨是剧烈土壤水蚀的原动力,是洪涝灾害的直接致灾因子,因此对汉江流域侵蚀性降雨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利用汉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47个站点逐日降雨观测资料,采用常规统计学方法计算研究区逐年年降雨量、侵蚀性降雨量以及暴雨量平均值,进而得到降雨特征值逐年距平百分率及变异系数(Cv),分析了这3个将于特征值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了汉江流域降雨的时间变化特征。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汉江流域逐年降雨特征值在ARCGIS里采用Kriging方法进行空间插值,得到年均降雨特征值的空间分布,分析了研究区3个降雨特征值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51-2012年汉江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86 mm,日降雨量≥12 mm的侵蚀性降雨量为614.1 mm,日降雨量≥50 mm的暴雨量为167.6 mm。研究期间内,3个降雨指标均在波动中下降,但下降趋势不显著,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干湿趋势;年侵蚀性降雨量和年降雨量变化具有显著的一致性,但侵蚀性降雨的变化幅度大于降雨量的变化幅度;年暴雨量的变化特征与年降雨量的变化特征亦相似,但年暴雨量的波动幅度较年侵蚀性降雨量、年降雨量更大。1951-2012年汉江流域年均降雨量、侵蚀性降雨量及年暴雨量在空间上均从东南向西北递减,降雨的异常程度很高。研究结果可增进对汉江流域降雨变化规律的认识,为汉江上游植被生态恢复及中下游的防洪减灾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