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8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239篇
安全科学   73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57篇
综合类   784篇
基础理论   184篇
污染及防治   45篇
评价与监测   118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81.
982.
三峡库区地方性氟中毒病区与非病区土壤氟地球化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巫山、奉节是三峡库区最典型的地方性氟中毒区(简称地氟病区)。利用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方法,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大面积系统采集土壤深层、表层土壤样品、分析测试、数理统计,探讨了三峡库区沿长江各区县土壤氟含量、典型地氟病区与非病区深层、表层土壤氟的含量特征与差异。发现三峡库区沿长江各区县深、表层土壤氟含量均表现为:巫山>奉节>涪陵>丰都、万州、开县、云阳、忠县、长寿。巫山、奉节表层土壤氟含量分别为全国土壤氟含量均值的2.598倍、1.883倍,丰都等6区县深、表层土壤F含量与全国均值基本相当。各地区表层土壤明显继承了深层土壤氟的地球化学特征。地氟病最严重的巫山县表层土壤氟富集程度最高,而最轻的长寿县表层土壤则表现出明显的氟淋失。地氟病区深层、表层土壤F含量均远高于非病区,土壤F含量与地氟病发病率间具极显著正相关,土壤F含量对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影响。土壤F与土壤中造岩元素具显著正相关,主要来自于成土母质。  相似文献   
983.
摇瓶法结合HPLC测定新杀菌剂唑菌酯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新型杀菌剂唑菌酯(试验代号:SYP-3343)的环境行为研究提供基本的理化参数,在建立水中微量唑菌酯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方法的基础上,本文采用摇瓶法测定了唑菌酯在纯水和缓冲液中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结果表明,水中的唑菌酯经二氯甲烷萃取后进行HPLC测定,HPLC测定条件为:紫外检测波长252nm,甲醇/双重蒸馏水以体积比为94/6混合作为流动相,当流速为1.0mL·min-1时.在Diamonsil C18柱(250 mm×4.6 mm,5μm)上有效成分可以得到很好的分离和检测.唑菌酯的保留时间约为4.2 min.唑菌酯质量浓度在1.56~25 μg·mL-1内相关性很好,决定系数R2为0.9999.回归方程为y=53.4960x-10.7480(x为唑菌酯浓度,y为色谱峰峰面积).唑菌酯在0.01 μg·mL-1、0.05μg·mL-1和0.2μg·mL-1质量浓度下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104.9%、106.5%和97.8%;摇瓶法测得唑菌酯在二次蒸馏水中的平均Kow为8 993.59,平均lgKow为3.94±0.15;唑菌酯在pH=5.0的缓冲溶液中的平均Kow为23 448.96,平均lgKow为4.37±0.12;唑菌酯在pH=9.0缓冲溶液中的平均Kow为243 487.7,平均lgKow为5.36±0.26.研究结果表明,唑菌酯能很好地穿透植物叶表和真菌表皮,生物体对唑菌酯具有较强的富集作用.酸度对药剂的Kow有一定影响,但不改变药剂的高渗透性和强生物富集特性.  相似文献   
984.
筛选国内外12个制造商的玻璃纤维、石英、特氟龙、聚丙烯、乙酸纤维、硝酸纤维和混合纤维等7类材质34种滤膜,测定滤膜中的铍、铬、锰、钴、镍、铜、锌、砷、钼、镉、锡、锑、铊和铅等14种元素含量,探讨不同材质滤膜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布,采用大气固定源污染物排放标准中项目限值和分析方法标准中质量控制要求,对铜、锌之外的12种元素进行适用性评价。结果表明:玻璃纤维滤膜比其他材质滤膜中无机元素的质量分数高1~5个数量级,进口玻璃纤维滤膜中铬、镍、砷、镉等4种元素质量分数高于多数国产玻璃纤维滤膜,国产A、H玻璃纤维滤膜中14种元素质量分数相对较低;仅混合纤维滤膜中镉、铅的测定值浓度低于最严标准限值的10%,玻璃纤维滤膜之外的其他材质滤膜均能满足监测其余10种元素的本底需求。  相似文献   
985.
2015—2016年在百色市布设3个采样点采集PM_(10)和PM_(2.5)样品,分析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含量。结果表明,PM_(10)和PM_(2.5)中OC、EC四季均值分别为15.0μg/m~3、5.55μg/m~3和11.7μg/m~3、4.72μg/m~3;OC与EC相关性不显著,存在不同的污染来源;OC/EC值多数2,存在二次污染,主要来源于柴油、汽油车尾气和燃煤的排放。由总碳质气溶胶(TCA)和8个碳组分丰度分析可知,百色市碳气溶胶(CA)来源于汽车尾气、道路扬尘、燃煤的排放。二次有机碳(SOC)在OC中的占比均75%,表明百色市大气颗粒物中OC以SOC为主,夜间污染重于昼间。  相似文献   
986.
采用EC/OC在线分析仪和空气自动站连续监测数据(2016年3月—2017年2月),对南通市不同空气质量级别下的EC、OC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EC、OC小时均值分别为1.25~6.55,4.16~24.90μg/m~3,与空气质量级别呈正相关(r=0.999,0.963,p0.01);ρ(EC)/ρ(PM_(2.5))、ρ(OC)/ρ(PM_(2.5))分别为3.54%~6.64%,11.53%~22.18%,总体随空气质量级别的升高而下降,存在明显二次有机碳(SOC)污染,ρ(SOC)为2.29~14.18μg/m~3,与空气质量级别呈正相关(r=0.921,p0.05);ρ(SOC)/ρ(PM_(2.5))为5.44%~12.22%,总体随空气质量级别的升高而下降。"优"—"轻"空气质量级别下,EC小时值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OC小时值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中""重"空气质量级别下,EC、OC小时值日变化规律不明显。"优、良、中、重"空气质量级别下的EC和各空气质量级别下的OC的季节平均值均为夏季最高,其余季节分布规律不明显,EC、OC总均值季节分布为:夏冬春秋。  相似文献   
987.
近日,我国内地流感活动水平继续呈升高趋势,暴发疫情数明显增多,部分省份已进入今年的冬季流行季,东北、华北、西南和华南地区处于中等流行水平,西北、华东及华中地区仍处于低流行水平。流感和普通感冒的区别。流感是由流感病毒(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病急,有反复高热(体温可达39?40℃),畏寒、寒战、全身肌肉和关节酸痛、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热退后有长时间的咳嗽。部分患者以呕吐、腹痛、腹泻为特点,常见于感染乙型流感的儿童。无并发症者病程呈自限性,多于发病3~4天后发热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1~2周。  相似文献   
988.
ICP-MS联用色谱技术是元素形态分析的主流分析手段,围绕ICP-MS联用气相色谱(GC)或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在环境领域元素形态分析的应用,从联用接口、前处理方法、应用进展三个方面展开文献调研并进行综述:联用接口方面,主要关注近年联用商品化接口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改进优化研究;前处理方法方面,介绍了衍生化、毛细管吹扫捕集、固相微萃取、微波或超声波辅助萃取、液相微萃取、磁性固相萃取、酶解法等作为联用技术前处理方法的应用实例;应用进展方面,重点总结了近十年来国内外有关联用技术用于空气和废气、水和废水、土壤和沉积物、生物样品等不同环境样品元素形态分析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前沿研究方向。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联用技术未来的三个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89.
通过对2018年10月~2019年8月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库区水体中的9种痕量元素的含量进行分析和污染现状评价,为研究区域的痕量元素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在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库区,9种痕量元素的含量浓度均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从空间分布来看,铊、钼、锑、钒、镍、钡空间分布比较均衡,钴、硼、铍空间分布呈现无规则波动;从时间分布来看,汛期要优于非汛期,丰水期要优于枯水期。按内梅罗指数法进行评价,库区水体检测点样铊呈现无污染、轻微污染次数分别占总数的92.21%,7.79%,其它元素呈现无污染状态;尤其是较大降水以后或汛期容易出现铊污染的情况。  相似文献   
990.
Atmospheric Mercury Pollution in Beij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atmospheric mercury pollution in Beijing is a serious problem. Atmospheric mercury has three sources: natural emission, anthropogenic emission and previously deposited mercury reemission or recycling, composing elemental mercury, divalent mercury and particulate-phase mercury. Many studies showed that mercury in Beijing's air was higher than the general level of mercury concentration in the atmosphere. Mercury emission sources were discussed. Industrial emissions, coal burning, vehicle exhaust emissions and waste incineration were thought to be the main sources of atmospheric mercury pollution in Beijing. And also meteorology has an effect on atmospheric mercury concentration in Beijing. 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to control the emission of mercury into the air in recent ye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