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0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302篇
安全科学   39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44篇
综合类   596篇
基础理论   44篇
污染及防治   172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3 毫秒
681.
泔脚的厌氧消化处理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介绍了作者在泔脚厌氧消化处理方面的研究情况,作者通过新鲜泔脚的特性分析试验、脱水实验、最佳接种率,最佳含水率实验,最大有机负荷实验等一系列系统的实验。完成了工程小试,达到了实验目的,得到了一些对实际工程应用十分有用的数据。认为厌氧消化对泔脚的处理是生态上比较合理,经济上可行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82.
为研究厌氧消化液的不同投加方式对AOA-SBR(厌氧/好氧/缺氧序批式反应器)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在温度为20.0 ℃、生活污水与厌氧消化液体积比为24∶1、污泥中AOB(氨氧化菌)所占比例为7.34%条件下,考察了不投加、厌氧阶段开始一次性投加、好氧阶段开始一次性投加和好氧阶段分次投加等6种厌氧消化液投加方式(分别记为SBR-a、SBR-b、SBR-c、SBR-d、SBR-e、SBR-f)下AOA-SBR系统中SCODCr(溶解性化学需氧量)、PO43--P、NH4+-N的处理特性. 结果表明:厌氧消化液的投加方式对SCODCr的去除基本没有影响,但厌氧消化液的投加使系统中PLR(PO43--P进水容积负荷)提高了104.88%,导致除SBR-a外各试验组出水ρ(PO43--P)均大于2.0 mg/L,为AOA-SBR处理生活污水与厌氧消化液联合废水的主要限制因素. SBR-b~SBR-f的SNPR(比亚硝酸盐生成速率)均高于SBR-a,表明厌氧消化液的添加有助于稳定污水短程硝化. 研究显示,厌氧开始阶段一次投加厌氧消化液(SBR-b)对系统脱氮效果影响最小,为最佳进水方式,此时SAUR(比氨氧化速率)为0.168 0 g/(g·d),SNPR(比亚硝酸盐产生速率)为0.136 3 g/(g·d),SND(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率为26.64%.   相似文献   
683.
剩余污泥好氧消化的生物降解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和分析了剩余污泥好氧消化的生物活性参数脱氢酶活性(DHA)、氧摄取速率(OUR)以及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结果表明,DHA、OUR分别与MLVSS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698(n=8)和0.9304(n=8)。因此,DHA将会成为剩余污泥好氧消化研究和运行控制中一种有效的活性参数,DHA还能被用于估计好氧消化中非降解性MLVSS浓度。  相似文献   
684.
城市污水厂污泥好氧处理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上海城市污水厂污泥出路问题,进行了污泥好氧消化处理试验,并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了该技术在部分污水厂应用的经济技术可行性。  相似文献   
685.
酸碱法预处理低有机质污泥的效果研究及条件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以高含固率(10%)低有机质(VS/TS< 50%)污泥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pH值的酸碱预处理对污泥融胞效果的影响,并结合化学药剂投加和厌氧消化产甲烷潜力(BMP)实验,从经济性与处理效果两个角度筛选出酸碱预处理最优的pH条件.结果表明,COD、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DNA在不同的pH条件下有着基本相似的溶出规律,即其溶出浓度在碱性条件下随着pH的升高不断增加,而在酸性条件下正好相反,且碱性预处理的溶出效果要明显优于酸性预处理.当预处理pH为9、10、11、12和13时,COD的溶出率分别达到6.5%、18.0%、36.7%、65.5%和83.5%.氨氮和磷酸盐的溶出规律与有机物不同,其酸性条件下的溶出效果比碱性条件更明显.此外,随着碱性处理pH的升高,需投加的化学试剂的量也在不断增加.当pH≥12时,OH-反应率则迅速下降,不再具有经济性.而较低的pH(如pH =9)对甲烷产率和VS去除率的提高效果有限.因此,从处理效果提高和碱性试剂消耗两个角度来考察,选择pH=10或11作为低有机质污泥碱性预处理的控制条件是较为适宜的.  相似文献   
686.
碱浸泡预处理对固体有机物厌氧消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为提高稻草的产气量并确定最理想的NaOH用量,采用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对稻草进行了浸泡预处理,并在完全混合厌氧消化工艺条件下,分析消化过程的pH值、VFA、COD和产气量等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经过NaOH溶液的浸泡处理以后,稻草厌氧消化的气体产量提高了38%~119%,其中甲烷含量从46%提高到59%,VS的去除率从38%提高到51%.实验证明,NaOH溶液对稻草的厌氧消化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Na 的存在也对消化造成了一定的阻抑作用.综合考虑实验结果后认为,浓度为6%的NaOH溶液的处理效果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687.
酸解微波预处理对秸秆厌氧消化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冯磊  李润东  李延吉 《环境科学学报》2009,29(11):2339-2344
以秸秆为研究对象,比较微波酸化预处理作用下对秸秆厌氧消化产气特性的影响,实验中研究甲烷产生速率、pH值、甲烷气体体积分数及生物降解率4个参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微波酸化预处理对秸秆厌氧消化有明显效果,累计产甲烷气量由未被预处理的186.1mL·g-1上升到 245.4~303.4 mL·g-1(以有机物质计),达到最大甲烷产生速率时间由原来的第12d,提前至4~11d不等,最大甲烷产生速率由原来的1411mL·g-1·d-1上升到 18.64~33.19 mL·g-1·d-1;②经过微波酸化预处理的甲烷体积分数由原来的52.1%提高至64.5%左右,其生物能范围也由未处理前的19.71 MJ·m-3提高至24.41 MJ·m-3,物料降解率由未预处理的44.1%,提高至64.25%.  相似文献   
688.
针对剩余活性污泥和餐厨垃圾厌氧联合消化产气效率不高的问题,通过投加微米零价铁,研究其对厌氧联合消化的强化效果及作用机制.结果说明,零价铁的添加强化了厌氧联合消化的产甲烷阶段,但对溶解、水解及酸化阶段没有明显影响.当零价铁的投加量为10 g·L-1时,经过15 d的厌氧消化,累积甲烷产量(以VS计)达到238.68 mL...  相似文献   
689.
由于抗生素滥用而诱导出的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是一类新型环境污染物。ARGs在环境中的传播和扩散能力极强,其能够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对环境具有极大的生态风险,因此必须消减或去除环境中的ARGs。厌氧消化(AD)是一种将有机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且应用非常广泛的重要技术。研究表明,有机废弃物中很多抗性基因在AD处理后的丰度明显下降,说明AD过程对ARGs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因此,AD可在转化有机废弃物为清洁能源的同时能够消减ARGs,对ARGs在环境中的传播扩散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结合最新研究对AD消减ARGs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成果总结,其中包括发酵条件设定、物料预处理、促进剂和抑制剂等因素,为AD高效消减ARGs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90.
接种量对泔脚的发酵产氢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以经热预处理(80℃,15min)的城市生活垃圾厌氧消化污泥为接种物,以850W、4min的微波+pH9.0预处理的泔脚为发酵底物,考察了40%、50%、60%、70%、80%、90%的接种量对泔脚中温(36℃)批式发酵产氢的影响。结果表明:过低的接种量(40%、50%、60%)下,泔脚的发酵产氢能力较差;而较高的接种量(70%、80%、90%)尤其是80%、90%的高接种量对泔脚的发酵产氢更为有利。然而,接种量越大,反应器的利用效率越低。因此,80%的接种量为泔脚发酵产氢的最佳接种量,其产氢延迟时间λ、最大比产氢率、产氢率、生物气中氢气的最高体积含量分别为4.22h、22.77mL/(gVS·h)、194.04mL/gVS、4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