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6篇
安全科学   45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90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81.
湖泊中与微生物转化有关的氮素消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82.
回收利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可用不同的消泡减容方法。非溶剂型热介质法分别采用20%氯化钙水溶液作水性介质,液体石蜡和固体石蜡混合物作油性介质,消泡操作温度110℃~130℃,可减容30倍,回收物料密度达到0.9g/cm3,适于下游产品加工应用。  相似文献   
183.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阳极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机制对MFC的产电性能有着重要影响.从稳定运行了210d,以200mg·mL-1喹啉为燃料的MFC阳极室分离得到一株革兰氏阴性菌,命名为Q1,其16S rRNA基因序列与Pseudomonas citronellolisDSM50332T的同源性为96.9%,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sp.).循环伏安法及构建纯菌MFC方法的测定结果均表明Q1具电化学活性.菌株Q1能利用单一喹啉或喹啉和葡萄糖混合燃料产电.在本试验所用浓度范围内,增加葡萄糖浓度,菌株Q1对应的最高输出电压增加,增加喹啉浓度菌株Q1的产电性能则降低,研究表明,菌株Q1库仑量和库仑效率达到最高时(分别为18.65C和36.56%),存在一个最佳喹啉与葡萄糖浓度比1∶3.在MFC中喹啉的降解效果优于普通厌氧培养,葡萄糖对菌株Q1降解喹啉有促进作用,以喹啉和葡萄糖为混合燃料24h对喹啉的去除率达99.53%,优于以单一喹啉为燃料的情况.循环伏安法和不同更换基质方式试验表明,附着在电极上的菌株Q1对产电起主要作用,Q1的溶解态代谢产物对产电过程起电子介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4.
结合单位供电系统现状,对在小电流接地系统中发生接地故障时电弧产生的原理、对供电系统安全的影响及通过消弧线圈进行消除的措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5.
磺胺喹噁啉(Sulfaquinoxaline,SQX)作为一种磺胺类抗生素,广泛用于禽畜球虫病防治,易在环境中残留从而造成环境污染,对其降解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MFCs),以10 mg·L-1 SQX和乙酸钠为底物研究SQX降解特性、电化学性能、产物生物毒性及菌群结构.结果表明,SQX降解率随着乙酸钠浓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其中SQX与TOC在10 d内最大降解率分别为87.1%和94.0%;MFC体系的最大功率密度和输出电压分别为309.8 mW·m-2和0.702 V;大肠杆菌和青海弧菌Q67毒性实验结果表明,SQX经MFC处理后可有效降低生物毒性;通过LC-TOF/MS分析,SQX生物降解过程中的主要中间产物,推测出羟基化反应、磺酰胺键断裂、吡嗪环C-N键断裂、水解反应、分子重排等降解路径;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MFC阳极体系中TerrimonasAquamicrobiumThiobacillus等菌属与SQX生物降解相关.  相似文献   
186.
广东湛江白骨壤红树人工林消波效应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骨壤人工林(Avicennia marina)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白骨壤人工林林内距离林缘25 m、50 m、75 m、100 m 处的消波观测,分析红树林消波效应。研究表明:白骨壤人工林消波效果显著。波浪从林缘经过白骨壤01 样地(0~25 m)、02 样地(25~50 m)、03 样地(50~75 m)、04 样地(75~100 m)后的1/10 波高减低率分别为31.49%、35.23%、40.85%、38.88%,可以看出消波率受林分结构指标林分生物量体积密度的影响;波高减低率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而白骨壤人工林消波率随着波高的增加未呈现出规律变化。总体看来,白骨壤消减程度是随着林分生物量体积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当植株较矮时,受枝叶层影响消波效果会更明显;波浪传播距离越长,1/10 波周期越大。  相似文献   
187.
文章研究设计了一个无介体的双筒型微生物燃料电池,并利用该电池对猪场模拟废水和实际废水进行处理。文章较为系统地研究了DCMFC的启动特性,并对该过程中COD处理效率和产电能力等各项指标进行了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DCMFC处理模拟猪场废水和实际废水均能得到较好的效果,COD处理效率分别达77.83%和73.26%,库仑回收率分别达18.89%和21.49%,电池效率分别达39.84%和53.36%,输出功率分别达3.58 mW(143.2 mW/m)2和4.36 mW(174.4 mW/m)2,并获得了30Ω左右的较小内阻值。猪场模拟废水的底物COD去除率和COD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可以用ExpDec1模型来进行描述,拟合相关系数分别达0.993 28和0.976 56。同样实际猪场废水的底物COD去除率和COD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也可以用ExpDec1模型来进行描述,拟合相关系数分别达0.996 83和0.997 82。对DCMFC进行极化曲线测试中,该装置可获得最大输出功率3.8 mW(PA=152 mW/m2,I=9.75 mA),拟合开路电压E=704.67 mV,内阻Ri=31.91Ω。。  相似文献   
188.
城市污水中电导率与COD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标准法-重铬酸钾法测定COD的缺点是测定时间长,氯离子干扰大。微波密封消解法对此有了改进,具准确度高,精密度好等优点,但存在着设备较贵,试剂消耗量大,分析费用较高的问题。通过对郑州市金水河、东风渠、熊耳河三条河流的连续定位监测,结果表明,废水中的电导和COD两者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在正常情况下,测定电导后,根据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求算COD的值,从而缩短了实验的繁琐,减轻了污染,节约时间和费用。  相似文献   
189.
京杭运河淮安段不同植物护坡模式消风减噪及小气候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京杭运河淮安段5种植物护坡模式的消风减噪及小气候效应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植物护坡对风速、噪声、光照强度、气温、相对湿度等均有明显调节作用。与无植物对照地相比,有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分布的近水区风速明显变小,噪声降低,随着苇群密度和宽度的增加,其削减效果加强。桃树(Prunus persica)+芦苇群落消风、遮光和增湿效应明显,并有一定经济收益,在京杭运河护坡设计中可进一步推广应用;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芦苇群落具有一定的降温和增湿作用,但减噪和遮光效果不好,可设计在地势低洼的河岸带,利于人们冬季休闲观光;梨树(Pyrus bretschneideri)+芦苇群落有明显的消风和减噪作用,但由于人为干扰等原因影响了群落小气候效应的发挥;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草地+芦苇群落生态效应明显不足,在河岸带护坡设计中应尽量避免使用该模式。  相似文献   
190.
针对现有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复杂程度高、适用性不强、系统性和动态性不足的问题,在模型中引入灰水足迹量化消污用水,并在水资源生态足迹指标计算中考虑非常规水源,然后结合系统动力学仿真技术,开展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调控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7年中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整体保持在生态承载力以内,水资源开发仍有潜力,但水资源的供需却存在不平衡的情况.鉴于此,从节流、开源和污染治理角度出发,设置了6种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调控方案.其中,2018~2050年综合协调方案能在满足水资源生态可持续和水资源负载合理的条件下,妥善解决水资源供需问题,是实现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佳调控方案.目前中国水资源开发速度滞后,与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消耗的增长速度不匹配,需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开源、节水和治污力度,从而缓解水资源的生态胁迫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