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1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5 毫秒
21.
横县地处南宁的东部,广西的东南部,东连贵港市,南接灵山县、浦北县,西接邕宁县,北与宾阳县接壤,历来即是交通要道,在清代,横州作为南宁的门户,发挥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以在横县站圩伏波庙重修捐资碑刻作为解读对象,探析清代横州商品贸易的发展,借此一窥清代广西圩镇的商贸发展。  相似文献   
22.
清代北京地区瘟疫反复流行,不仅导致人口大量死亡,还对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民众信仰产生重大影响.瘟疫流行期间,清政府拨付专款,设局施药施棺进行直接救治.同时,还注意安置解决来京流民饥民问题,对控制疫情的蔓延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基于传统天象示警的观念,统治者还通过重清理刑狱和征求直言的方式挽回天意,达到消除瘟疫...  相似文献   
23.
根据延安地区历史时期旱灾资料,研究了该地区明清旱灾差异和气候的不同。结果表明,延安地区明代(1368-1643年)276年内,共发生旱灾115次,平均每2.4年发生1次;其中轻度旱灾17次,中度旱灾52次,大旱灾34次,特大旱灾12次。清代(1644-1912年)的269年里,共发生旱灾35次,平均7.7年发生1次;其中轻度旱灾6次,中度旱灾25次,大旱灾3次,特大旱灾1次。延安地区明清旱灾差异显著,明代旱灾频次是清代的3.2倍;明代旱灾等级比清代高,前者大旱灾与特大旱灾占旱灾总数的40%,后者的仅占11.6%。明代干旱气候事件频繁,清代干旱气候事件少见。延安地区明代旱灾发生频繁和等级高的原因是当时气候变干和干旱气候事件频繁出现引起的,说明明代是气候较为干旱的时期。延安地区清代旱灾频次低和等级低是当时降水量较多的结果,说明清代是较湿润的时期。明代和清代大旱灾发生时的年均降水量为440mm左右,特大旱灾发生时的年均降水量为360mm左右。  相似文献   
24.
春来榆钱暖     
正"又是一年春来早,柳絮满天飘,暖风轻扬桃花红了,榆钱儿串上了梢……"当春风吹来第一缕绿色,榆树破寒,未长出绿叶之前便形成了花,这种花就叫榆钱儿。榆钱儿一串一串的,像古时候穿在一起的铜钱,是以得名。榆树是一种耐贫瘠的树,故乡村落房前屋后,除梧桐和柳树之外,种的最多的就是榆树了。它的名字不仅吉利,榆钱,余钱,而且还是农人春荒时的救命粮。旧时民间有"一树榆钱半月粮"之说,一棵树上  相似文献   
25.
根据清代历史文献资料中关于陇东地区旱灾的记载,以州县为空间单元,通过对清代该区历史文献中记载的旱灾史料搜集和整理,对该区旱灾发生的时空特征、等级序列进行了初步研究。统计结果分析显示:该区中度旱灾最多,且有明显的季节性、普遍发生和集中发生的特征。该区的静宁县、正宁县为旱灾的频发区。  相似文献   
26.
清代宁夏地区是全国灾荒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灾荒的发生有其自然成因,但社会成因更为重要.环境破坏、粮储不足、吏治腐败、战乱频发等社会因素使人民丧失了抵抗灾荒的能力,人民饥馑潦倒,政府财政窘困,最终导致灾荒频发.  相似文献   
27.
清代小说家褚人获创作的小说<隋唐演义>表明我国历史演义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作者在继承前人创作的历史演义小说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很大的创新,主要在于拓展了历史演义小说创作的视野,具体表现在:体裁的拓宽、主题的创新、人物塑造复杂化等.创作视野的极大拓宽使小说更为大众化,也启迪了后世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方向.  相似文献   
28.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7,(3):105-111
新世纪以来,清代词学研究著作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词学文献、词人词作、词学流派与群体、词史、词学传播与接受、地域词学、词选与词集、词学理论批评、词学史等领域。其考察切入视点各异,成就多少有别,都从总体上有力地推进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对于全面地拓展、丰富与深化我国传统词学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9.
根据清代万锦滩水位志桩的伏秋汛期(5–10月)涨水水位记录,建立了1766–1911年黄河三门峡断面径流量(m3)序列,再根据三门峡断面径流量与黄河上中游10站点面积加权降雨量关系,重建了1766–1911年黄河上中游5–10月降雨量(mm)序列。该序列显示出19世纪中期之后研究区伏秋汛期降雨持续减少,进入20世纪后有...  相似文献   
30.
清代甘肃陇南地区水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笔者对清代陇南地区水涝灾害的时空特征、等级序列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清代本区共发生57次水涝灾害,平均4.7年一次;一级洪涝灾害发生最多,达44次,占到总灾害数的77%,二级大水灾11次,三级大水灾2次;多发生在1720年到1890年期间,月份主要集中在5、6、7月,并且常有连年水涝灾害发生;本区的礼县、武都、西和为频发区;降水特征、地形地貌、气候交替变动等是清代本区水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了该流域洪涝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