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8篇
  免费   398篇
  国内免费   1057篇
安全科学   777篇
废物处理   64篇
环保管理   415篇
综合类   3302篇
基础理论   357篇
污染及防治   236篇
评价与监测   276篇
社会与环境   139篇
灾害及防治   107篇
  2024年   102篇
  2023年   251篇
  2022年   346篇
  2021年   375篇
  2020年   305篇
  2019年   256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154篇
  2016年   190篇
  2015年   230篇
  2014年   391篇
  2013年   231篇
  2012年   248篇
  2011年   259篇
  2010年   213篇
  2009年   216篇
  2008年   260篇
  2007年   290篇
  2006年   235篇
  2005年   207篇
  2004年   153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631.
天地人和     
“和”的文化始于孔子使楚,和睦、和气、和平、和顺、和谐、和美,万物人至上,万事和为贵!——祝晓光诗词选登  相似文献   
632.
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停留时间分布与N、P浓度空间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长明  顾国泉  李建华  邓欢欢 《环境科学》2008,29(11):3043-3048
通过人工湿地小试装置,研究了风车草和香蒲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富营养化养殖水体过程中水力停留时间分布(RTD)特征和系统内N、P浓度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供试的香蒲潜流湿地和风车草潜流湿地系统RTD曲线特征值σ2分别为0.324 6和0.410 8,表明水流流态介于推流与混合流之间,风车草潜流湿地系统RTD曲线较香蒲潜流湿地平滑,水流混合流动程度较弱. 2种植物类型湿地床体总氮(TN)和氨氮(NH+4-N)浓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明显,尤其在湿地床体前端;TN浓度随着取样点深度增加而上升,而NH+4-N浓度则以中层取样点为最低;对于总磷(TP)和正磷酸盐(PO3-4-P)浓度, 2种植物类型湿地系统内均表现为随取样点深度增加而上升,但这种差异随沿程而降低. 与香蒲湿地相比较,风车草潜流湿地系统N、P浓度分层现象更为明显.风车草湿地系统后端各层取样点TN和TP平均浓度较香蒲湿地系统分别下降了19.8%和12.3%,说明风车草潜流湿地系统对富营养化养殖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效果优于香蒲湿地.  相似文献   
633.
太湖水体富营养化中农业面污染源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部位,是我国的工业经济中心,但同时也是水体富营养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文章通过实地调研、采集得到太湖流域污染的相关数据资料,运用结构解析模型(ISM)建模,通过研究太湖蓝藻各诱发因子的主次关系,对太湖蓝藻危机爆发的成因做了深入的分析。并以GIS为平台核算其耕地面积,结合当地土壤数据及作物特征,计算出了太湖流域农业每年磷的排放量,占总磷排放量的70.7%,得出农业面源产生的的氮、磷流失是引起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34.
以渤海湾海域及黄河口外海域为研究区,采用GC/MS检测手段对两海域表层海水中多环芳烃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分析其主要组成、分布、来源及输入方式,从而对多环芳烃污染状况进行初步评价。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渤海湾海域17种多环芳烃含量为82.6~181.8 ng/L,黄河口外海域为43.7~122.4 ng/L。与国内外其他海域海水或沉积物相比,研究区多环芳烃的污染属于中等水平;通过对研究区域表层海水中芳烃组成特征的分析得出,多环芳烃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其中黄河口外远岸海域多环芳烃以石油来源为主,兼有燃烧来源。两海域均为近岸以燃油排放为主,远岸以燃煤排放为主。  相似文献   
635.
在分析了浙江北部地区地下水类型、特征、地下水开采现状和水位变化基础上,通过对不同类型地下水深井样品测试数据的研究,查明了区域地下水高氟和高砷的分布特点.高氟区主要出现于妙西花岗岩裂隙水和白雀岩溶水分布区,高砷区主要位于南浔第Ⅱ承压含水层局部区域.研究认为高氟和高砷地下水分布区与区域土壤和浅层地下水中总氟和总砷含量没有直接联系,深井地下水中的高氟和高砷主要与深部断裂构造有关.研究地区的这种高氟和高砷地下水目前仍然为很多居民所饮用,作者认为长期饮用这种高氟和高砷地下水容易导致地方病的产生,建议在高氟和高砷地下水分布区停止生活用水开采,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应实行改水方案.  相似文献   
636.
用计算机解决复杂的问题,往往把一个大的、复杂的问题根据其功能划分为不同的模块,每一个模块完成一独立的功能.如果每一个模块用计算机语言来实现,那么当所有模块都实现时,即为对复杂问题的解决.最大子段和问题就是一具有独立功能的小模块,在很多大的问题中都涉及到此问题,用不同的算法解决此问题,并分析其优劣.  相似文献   
637.
现代人不会有条不紊地跟随时间和空间的脚步。美国文化中的那些诗人——老鹰乐队,其歌曲"纽约的每一分钟(A New York Minute)"中的歌词都诠释了这一困境。人类不该以分钟计时生活或存在,也不会这样做。随着时间推移、世界扩张和技术进步,人类需要以空间和时间去评估他们的状况,并由此做出明智抉择。  相似文献   
638.
四川盆地紫色丘陵区不同种植模式下氮流失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氮素流失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为了解四川盆地紫色丘陵区不同种植模式下氮的流失特征,以四川盆地紫色丘陵区4种典型耕作模式紫云英-水稻(M1)、空地-大豆-空地(M2)、空地-生姜(M3)、空地-玉米+红薯(M4)等为研究对象,研究了4种模式从2008年12月到2009年8月共8次有效降雨中氮通过地表径流和渗透水的流失特征.研究期间,4种模式下氮流失量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总氮流失量表现为:M3((30.388±2.86)kg·hm-2)M4((17.118±1.677)kg·hm-2)M2((10.987±1.108)kg·hm-2)M1((6.090±1.051)kg·hm-2).相对于其它模式,M4模式下地表径流量和渗透水量在研究期间均最大,但M3模式下氮通过地表径流和渗透水的流失量最大.另外,非生长季节4个模式下氮流失量相对较低且各模式间差别较小,生长季节4个模式间可溶性氮和总氮通过地表径流和渗透水流失量均表现为M3M4M2M1.4种种植模式下氮通过地表径流和渗透水的流失形态均以硝态氮为主.渗透水中铵态氮和可溶性总氮占总氮的比例高于地表径流.这些结果为该区区域合理选择耕作模式、优化耕作方式、加强管理以控制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39.
面源污染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而农业面源污染又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部分。农业面源污染是相对于集中排放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点源污染而言,是面源污染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介绍了农业面源污染形成的基本原理、形成的原因,以及防治的措施。  相似文献   
640.
闽江河口芦苇潮汐湿地甲烷通量及主要影响因子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2007年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仪法对闽江河口区最大的鳝鱼滩芦苇湿地和入侵种互花米草斑块涨潮前、涨落潮过程及落潮后甲烷通量季节动态进行了原位测定,并利用室内培养-气相色谱仪法测定了芦苇湿地不同土层土壤甲烷产生潜力.结果表明,鳝鱼滩芦苇湿地全年均属于大气甲烷的排放源,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涨潮前、涨落潮过程和落潮后甲烷通量大小并无一致的规律,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5.13、5.06和4.74 mg·m-2·h-1,差异不显著,其中涨落潮过程排放到潮水和大气环境的甲烷通量分别为2.98和2.08 mg·m-2·h-1.互花米草入侵斑块年均甲烷排放通量(11.02mg·m-2·h-1)明显高于芦苇湿地年均甲烷排放通量(4.98mg·m-2·h-1),互花米草入侵明显增加了闽江河口区湿地的甲烷排放通量.芦苇湿地0~40 cm土壤中甲烷产生潜力范围为0.029~0.123μg·g-1·d-1,0~5 cm土层的甲烷产生潜力最大,且与其它土层差异显著(P<0.05).气温、土壤温度和地上生物量对芦苇湿地甲烷排放影响显著(P<0.05),落潮后芦苇湿地甲烷排放通量与盐度有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