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8篇
  免费   205篇
  国内免费   709篇
安全科学   179篇
废物处理   101篇
环保管理   119篇
综合类   1538篇
基础理论   247篇
污染及防治   372篇
评价与监测   76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861.
铁炭曝气微电解对炸药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铁炭曝气微电解对炸药废水进行预处理,处理结果表明:当炸药废水调节pH值为2,反应时间2h,物质A投加量2g/L,铁屑与活性炭体积比为1∶1时,进水TOC为2600mg/L,COD为2500mg/L,NH3-N为190mg/L,出水TOC为250mg/L,COD为400mg/L,NH3-N为20mg/L,去除率分别为90.5%、82%和89.6%,BOD5/COD由0.16提高到0.38。  相似文献   
862.
探讨纳米Fe3O4负载铜绿假单胞菌吸附铀的动力学与热力学过程,以及相关反应的速率控制过程。结果表明:纳米Fe3O4负载铜绿假单胞菌对U(VI)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95);膜扩散和粒子内部扩散是吸附的控制步骤;Bangham模型拟合结果表明粒子内部扩散不是唯一的速率控制步骤,而液相边界层和粒子外部传质过程对吸附的影响不能忽略;表观活化能为15.705kJ/mol。热力学试验结果表明:纳米Fe3O4负载铜绿假单胞菌对U(VI)的吸附服从Langmuir、Freundlich等温模型,表明吸附是一个单层覆盖与多层吸附相结合的过程;在298 K、303 K、308 K下Langmuir模型拟合最大吸附量分别为92.483 mg/g、103.875 mg/g、107.918 mg/g;吸附过程ΔH>0、ΔS>0、ΔG<0,表明吸附过程自发进行,为吸热过程,存在着各种化学键力和范德华力作用,化学吸附与物理吸附过程共存。  相似文献   
863.
对海水中Cu、Pb、Zn、Cd的日常监测分析方法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调查范围内阳极溶出伏安法使用数量最高。通过实验研究了不添加保存剂、加浓HNO3、加浓HClO4对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海水Cu、Pb、Zn、Cd的影响。发现不添加保存剂时4种金属峰电位变化范围大、出现频次分散,分析方法灵敏度下降。不同类型酸对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Pb、Zn、Cd时的峰电位变化影响不大,加浓HNO3时Cu的峰电位变化小于加浓HClO4。根据实验结果,推荐使用保存剂为浓HNO3。  相似文献   
864.
《环境教育》2014,(7):92-93
正东港工贸集团有限公司始创于1981年,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成长为一家在染料领域卓有成就,集技工贸、房地产、进出口、教育、酒店、物流等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型民营企业集团。作为集团主打的染料产业也已经走出了一条兼顾上下游,具有完整产业链的独特竞争优势的成功发展道路。集团主要生产活性蓝KN-R、溴氨酸、氨基油、间位酯、DCB等产品。近两年内,集团计划总投资2.7亿元,实施年产15000吨环保型活性艳蓝KNR技改及配套项目,建设4个高标准车间。目前,一期投资1.6亿元已建成一个蓝KN-R标准化车间;二期蓝KN-R车间扩产及配套产品氨基油、间位酯、烷基酯等项目正在抓紧设计和施工。车间生产全部按照自动化、密闭化、管道化和清洁化要求,实现了减员增效、减能  相似文献   
865.
李德生  黄利 《中国环境科学》2012,32(7):1196-1202
通过现场中试实验对曝气微电解、强化混凝、催化电氧化作预处理提高兰炭污水的可生化性进行了探讨.并对通过预处理与生化处理的组合实现兰炭污水达到污水排放标准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原水首先调节pH值为3左右,在通过120min的曝气微电解处理后,可使有机物由25000mg/L下降到10000mg/L,氨氮由3000mg/L降到1200mg/L,COD和NH3-N的去除均可达到60%;然后调节曝气微电解出水的pH值为8~9,通过投加200mg/L PAC、4.5mg/L PAM强化混凝后,出水COD和NH3-N可去除50%;强化混凝后出水再通过120 min的催化电氧化反应器的高级氧化处理,废水中COD去除率可达65%,NH3-N去除率为60%;催化电氧化反应器出水最后通过厌氧/好氧生物接触处理,其出水COD<150mg/L,NH3-N<25 mg/L.  相似文献   
866.
考察壬基酚(NP)对一株从重金属污染场地筛选出的铜绿假单胞菌X吸附镉(Cd)的影响,在NP浓度分别为0、1.0、10.0mg/L条件下,通过优化吸附条件,研究X菌的Cd2+吸附效果.结果表明,NP与Cd2+共存时,在Cd2+初始浓度为1.0mg/L的溶液中,菌体的最佳投菌量和pH值为1.0g/L和7.0,吸附2h,吸附率可达90.0%左右.失活菌与活菌的吸附结果表明失活菌的吸附能力较活菌强.NP浓度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NP对菌株吸附Cd2+的抑制作用较小,高浓度NP时抑制作用较大.通过分析X菌处理单一Cd2+及Cd2+-NP复合污染后的红外光谱图可知,菌体表面的羟基O-H键、酰胺C-N键和N-H键和氨基均参与吸附反应,并且高浓度NP对菌体表面基团活性影响较大,从而影响其对Cd2+的吸附.  相似文献   
867.
铜绿假单胞菌是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最主要的生产菌株,对石油增溶、降解有很好的效果.从轻质原油样品中富集分离获得菌株D1,利用CTAB-亚甲基蓝平板法初步确定该菌株可以合成鼠李糖脂,分析其16S rRNA基因序列确定菌株D1属于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以菜籽油和甘油为碳源,菌株D1能够分别合成18.4 g/L和11.4 g/L鼠李糖脂.分析菌株D1可利用碳氢化合物种类,发现在以原油和柴油的培养基中,D1细胞数量分别增加了39.2倍和33.9倍.在10 d培养过程内,菌株D1能够分解基本培养基中33.3%的原油.相同时间内,补加0.5 g/L的甘油,菌株D1能够分解培养基中71.8%的原油.上述表明菌株D1能够合成鼠李糖脂和有效地降解原油,在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68.
将1.0g/L的微囊藻毒素-LR(MC-LR)降解菌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置于含不同浓度MC-LR的体系中,研究了体系中菌体细胞完整性和生物量的变化,考察了MC-LR对细胞的氧化胁迫以及抗氧化酶的响应.结果表明,MC-LR能够增大P. putida细胞质膜通透性,造成膜损伤,导致胞内物质外流,使细胞完整性遭到破坏;同时,MC-LR能够引起P. putida细胞的氧化胁迫,随着毒素暴露时间的延长,活性氧自由基(ROS)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MC-LR的诱导下有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表现为对低浓度污染物的主动响应,而高浓度(2.5 mg/L)MC-LR作用5d后,ROS积累到相当高水平,对细胞代谢功能造成破坏,使SOD活性下降,并加速细胞的死亡,P. putida生物量与对照相比,下降了将近50%.  相似文献   
869.
以模拟有机生活垃圾为底物,通过实验研究了通风和温度协同控制作用下,填埋短期好氧预处理过程垃圾VS、含水率和有机组分的代谢情况.结果表明,好氧预处理过程VS降解主要发生在反应前期(0~6d),占实验全过程降解量的68%~85%;同时垃圾含水量的15%~26%以渗滤液和气体的形式被去除,并且延长通风时间能够增加后者所占比例.反应前期堆体自发升温到高温状态(50~55℃)比控制堆体温度维持在中温状态(42~47℃)更利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但对粗蛋白降解的影响不明显.而在中温状态下粗脂肪和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率更高.继续延长预处理时间至14d,不同通风和温度的组合对VS和水分总体去除差距不大.控制填埋好氧预处理周期在6d并尽量维持堆体温度在50~55℃,成本-效益较高.  相似文献   
870.
基于能量耗散理论建立非均质岩石的动态损伤破坏元胞自动机,分析单轴压缩试验中岩石破坏截面的损伤状态,得到该情况下的岩石裂隙微观动态发展过程、损伤演化关系以及全程应力应变曲线。研究发现:①加载过程中,均质度较低的岩样裂纹的萌生和扩展较为分散,损伤速率低;均质度较高的岩样裂纹的萌生和扩展非常集中,表现为脆性破坏。②损伤演化曲线呈3阶段S形发展。③随着岩石均质度参数的增加,岩石的峰值强度和峰值应变都有所提高,峰后曲线越来越陡。④给出的衡量岩石脆性破坏强弱程度的指标参数,能够较好地描述岩石破坏形式随着均值度参数m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