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01篇 |
免费 | 175篇 |
国内免费 | 52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53篇 |
废物处理 | 91篇 |
环保管理 | 250篇 |
综合类 | 1565篇 |
基础理论 | 268篇 |
污染及防治 | 237篇 |
评价与监测 | 127篇 |
社会与环境 | 50篇 |
灾害及防治 | 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94篇 |
2022年 | 95篇 |
2021年 | 104篇 |
2020年 | 85篇 |
2019年 | 92篇 |
2018年 | 66篇 |
2017年 | 85篇 |
2016年 | 94篇 |
2015年 | 122篇 |
2014年 | 242篇 |
2013年 | 113篇 |
2012年 | 146篇 |
2011年 | 149篇 |
2010年 | 134篇 |
2009年 | 157篇 |
2008年 | 158篇 |
2007年 | 121篇 |
2006年 | 109篇 |
2005年 | 97篇 |
2004年 | 83篇 |
2003年 | 96篇 |
2002年 | 72篇 |
2001年 | 62篇 |
2000年 | 54篇 |
1999年 | 42篇 |
1998年 | 49篇 |
1997年 | 46篇 |
1996年 | 31篇 |
1995年 | 42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30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考虑邻避设施选址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和居民对邻避设施在空间距离上的排斥,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多目标决策理论,构建两阶段优化选址模型。第1阶段,建立包含地理信息因素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决策试行与评价实验室法(DEMATEL)确定指标间的影响关系进而计算指标权重,之后使用GIS技术对地理图层叠加处理得到备选区域。第2阶段,引入概率多值中智集的概念对备选区域进行评价,提出基于偏差测度的专家权重计算方法。将基于前景理论的交互式多准则决策方法(TODIM)拓展到概率多值中智集群决策环境中,对备选区域进行排序。最后,以北京市某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例,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和稳定性,从而为城市规划布局大型环境类邻避设施的选址提供了有力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2.
63.
碰撞造山作用过程中陆壳岩石馆融形成花岗岩浆主要出现在加热期和伸展抬升期,是碰任后岩石田热状态调整引起陆壳物质化学分界的结果。陆壳碰撞前的构造历史、大陆岩石国的热参数和地幔过程、造山带的几何学特征和运动学性质等制约了造山带花岗岩类的发育,尤其是与各种造成地慢高热流叠加于下部地壳的岩石圈调整过程关系密切。大别造山带中生代花岗岩类的形成可能就是华北、扬子陆块碰撞后,底侵和垂向分离过程作用于造山带伸展抬升期,引起下部地壳岩石相继发生两次馆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64.
65.
灰色聚类法在许昌市浅层地下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灰色聚类法对许昌市中浅层井水水质进行分级评价。结果表明:77%的中浅井水水质尚好,基本上没受到污染,各项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接近Ⅰ级水质标准;17%的中浅井有1-2项评价因子略超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综合评价结果接近Ⅱ级水质标准;6%的中浅井水不适合饮用。灰色聚类法的评价结果与模糊数学的评价结果相比较,信息的利用率,分辨率均要高些。 相似文献
66.
以沉淀-回流方法于磷酸银(Ag3PO4)中掺杂氮化碳(g-C3N4)制备新型复合光催化剂,同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图(XRD)等手段对合成催化剂的形态特征、晶型结构以及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以碘帕醇(IPM)作为目标污染物,通过改变催化剂的使用条件考察了氙灯光照下催化剂对水溶液中含碘类造影剂(ICMs)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并且分析了催化氧化过程中可能的污染物降解途径以及转化产物.结果表明,合成后的催化剂结构稳定,相对于使用单一催化剂(Ag3PO4或g-C3N4)条件下,复合催化剂对ICMs的光降解性能都得到大幅度提升,经条件优化后,确定Ag3PO4与g-C3N4的质量比例为0.15∶0.1时降解效果最佳,但不可超过0.2∶0.1,且降解性能与催化剂的投加浓度呈正相关,浓度在0.75 ... 相似文献
67.
文章以某石化废水处理厂炼油废水为研究对象,对处理流程各阶段废水进行毒性测试,评价各阶段对生物毒性的削减效果;为探明主要毒性来源及其对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该研究结合毒性鉴别评价技术甄别各处理阶段主要致毒环境因子类别,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致毒类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响应关系。毒性测试结果显示,系统对废水急性毒性与遗传毒性削减效率分别为(90.25%±3.19%)和(97.17%±1.95%),调节池与A/O池分别表现出对急性毒性与遗传毒性的显著削减效果。毒性鉴别评价结果表明,系统主要致毒环境因子类别为非极性有机物和金属阳离子。致毒类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a(r2=0.80,p=0.01)和总石油烃(r2=0.90,p=0.01)显著影响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结果为炼油废水处理工艺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探究废水毒性物质对生物处理阶段潜在影响提供了实例参考。 相似文献
68.
等斜率灰色聚类法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等斜率灰色聚类法对大同市1994年大气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得出与实际情况相符的评价结果,该方法以等斜率方式构造白化函数,具有分辨率高、信息利用率大的优点。 相似文献
69.
近年来,汽油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为减少油耗、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汽油直喷技术(GDI)、醇类燃料替代以及混合动力系统等新兴技术被应用到汽车产品中,该研究对GDI发动机汽车、醇类燃料车和混合动力车的颗粒物(PM)、氮氧化物(NOx)、总碳氢化合物(THC)的排放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综合评估先进动力技术和醇类燃料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GDI汽油车的PM排放因子为进气道喷射(PFI)汽油车的1.2~5倍,加装汽油颗粒物捕集器(GPF)后GDI汽油车的PM排放大幅下降,同时具备催化能力的GPF可减少NOx和THC排放.与汽油车相比,乙醇燃料车PM排放量减少了35%~56%,尾气THC排放减少了10%~44%,但挥发性有机物(VOCs)蒸发排放增加了20%~41%,其主要来自于日呼吸损失.各类型车辆的NOx排放差异较小,比较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混合动力车相比传统内燃机汽车污染物减排优势明显,可积极推广其在公共交通和私家车队中的应用.建议今后研究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GDI和混合动力车在实际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环境影响;②醇类燃料车VOCs蒸发排放控制技术及相关法规标准的完善;③新兴技术汽油车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0.
Hong Zhao Yunshan Ge Tiezhu Zhang Jipeng Zhang Jianwei Tan Hongxin Zhang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14,26(10):2027-2033
The alteration and formation of toxic compounds and potential changes in the toxicity of emissions when using after-treatment technologies have gained wide attention.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VOC), carbonyl compound and particle-phase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PAH) emissions were tested at European Steady State Cycle(ESC) to study unregulated emissions from a diesel engine with a fuel-borne catalyst and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FBC–DPF). An Fe-based fuel-borne catalyst was used for this stud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brake specific emissions of total VOCs without and with DPF were 4.7 and4.9 mg/kWh, respectively, showing a 4.3% increase. Benzene and n-undecane emissions increased and toluene emission decreased, while other individual VOC emissions basically had no change. When retrofitted with the FBC–DPF, total carbonyl compound emission decreased 15.7%, from 25.8 to 21.8 mg/kWh. The two highest carbonyls, formaldehyde and acetaldehyde, were reduced from 20.0 and 3.7 to 16.5 and 3.3 mg/kWh respectively. The specific reactivity(SR) with DPF was reduced from 6.68 to 6.64 mg/kWh. Total particle-phase PAH emissions decreased 66.4% with DPF compared to that without DPF. However, the Benzo[a]pyrene equivalent(BaPeq) with DPF had increased from 0.016 to 0.030 mg/kWh.Fluoranthene and Pyrene had the greatest decrease, 91.1% and 88.4% respectively. The increase of two- and three-ring PAHs with DPF indicates that the fuel-borne catalyst caused some gas-phase PAHs to adsorb on particl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expand the knowledge of the effects of using a particulate filter and a Fe-based fuel-borne catalyst on diesel engine unregulated emission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