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33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68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保德地区煤层气排采水中主要的污染物如COD、氨氮、Fe2+较突出,需要经过深化处理。依托该地区排采水深化处理过程,分析了排采水中污染因子含量在空间和时间上产生差异性的原因。结合现行工业污水或其他水处理的工艺技术,对有效地去除排采水中的主要污染因子(COD、氨氮等)的工艺进行优选,得出了适合该地区排采水深化处理的化学工艺方法,工艺优选充分考虑了保德地区自然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及生产条件的限制,提出了煤层气排采水处理的撬装模块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2.
13.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发育黑色泥岩,分布在贵州北部。为阐明其沉积环境和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分析了沉积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泥岩具粉砂泥质结构或泥质结构,岩层多为薄层,普遍具水平层理,含浸染状黄铁矿颗粒,表明沉积水动力弱、沉积速率较低。泥岩的Mo、V、U的富集系数都大于1,Ce异常的平均值为-0.033,特定元素比值(V/Cr、Ni/Co、V/(V+Ni)和Ce/La)都显示泥岩形成于缺氧环境。总体上,龙马溪组黑色泥岩的沉积环境为水体较深、沉积速率较低、呈缺氧还原状态。龙马溪组黑色泥岩的TOC含量在2.78%~4.36%之间,平均值为3.79%;镜质体反射率(Ro)在1.88%~2.16%之间,平均值为1.99%,反映有机质已达成熟-过成熟的干气阶段;有效厚度在10~100m之间,脆性矿物含量一般在20%~30%之间,埋深大概在0~3500m。地层厚度从南至北逐渐增大,其余参数各剖面相似。因此,具有页岩气资源潜力的区域大致在桐梓-绥阳以北地区。这些特征综合表明龙马溪组黑色泥岩具备形成页岩气藏的良好条件,存在较高的页岩气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4.
在综述煤层气对于煤矿安全生产以及环境危害的基础上,从保护环境、缓解能源紧张、延长煤层气的产业链、减少瓦斯危害等多个角度综合分析了煤层气开发所带来的巨大效益,并以黔西北煤矿为例,叙述了煤层气的资源量现状及其地质特征等基本情况。简述了目前我国煤层气的开发现状,并提出了四条增产措施,这些措施必将对推动贵州省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快贵州省工业强省步伐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宋时业已散亡的《支遁集》,至明代复被辑佚。明人辑本以钞本或刊本形式流布,并形成两个系统:一为二卷本《支遁集》,以都穆藏明钞本为早,稍后有杨仪七桧山房嘉靖乙未钞本,杨钞本为其后明代诸钞本和清代诸刻本的祖本;二为一卷本《支道林集》,以嘉靖十九年皇甫涍辑刊本为早,明末吴家騆将皇甫涍辑《支道林集》与史玄辑《支道林外集》合刻。  相似文献   
16.
以断裂穿透地层的层位为依据,对恩平凹陷、番禺4洼、惠州凹陷和陆丰凹陷1674条断裂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区内发育深部断裂、中深部断裂、中部断裂、中浅部断裂、浅部断裂和深浅沟通型断裂6种类型。深浅沟通型断裂切割地层范围最广,连接的烃源岩和储集层层数最多,最有利于油气成藏;深部断裂有利于古近系成藏;中深部断裂对古近系和新近系成藏均有利;中部断裂和中浅部断裂通常起控制圈闭形态的作用,仅当有油气通过其他途径运移至中部断裂和中浅部断裂所控圈闭中才有利于成藏;浅部断裂多使已有圈闭破碎化、复杂化。  相似文献   
17.
不同含碳量天然气脱碳方案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国内外常用脱碳方法和各油气田不同含碳量天然气脱碳实例,比较各种脱碳方案的操作条件、适用范围以及优缺点,给出不同含碳量天然气的脱碳方案:当含碳量为2%~10%时可选用常规醇胺法、热碳酸钾法、物理-化学吸收法、变压吸附法;当含碳量为10%~30%时可选用活化MDEA法、热碳酸钾法、物理吸收法、物理-化学吸收法;当含碳量为30%~70%时可选用改良热碳酸钾法、物理吸收法、物理-化学吸收法、膜分离法+常规醇胺法、膜分离法+热碳酸钾法;当含碳量大于70%时可选用低温分离法、膜分离法+化学吸收法。  相似文献   
18.
煤层气区域开发环境影响和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层气开发激励政策和规划的实施,使其区域化和商业化开发将逐步展开。煤层气区域开发有别于常规天然气,主要表现为井网密度大、疏水降压排采和加压集输。大量煤层排水可能污染地表水、降低地下水位、影响水生态、土壤侵蚀等;井网密度大意味着要建设更多的井场、道路、管线、集气压缩站等,则单位面积地表扰动大,导致景观生态破碎化和生态退化等;煤层气压缩机增压集输、其它油气田重型机械、增加的交通流量影响区域声环境质量;压缩机燃气废气、煤层气放空、扬尘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产生影响。针对煤层气开发环境问题的特殊性,提出煤层气开发应以水平井为主减少地表扰动。我国水资源极度缺乏,对煤层排水应合理处置,淡水应考虑综合利用,高矿化度水应考虑回注地下。  相似文献   
19.
煤层气产出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层气田的大规模开发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煤层气产出水的污染控制及资源化问题最为突出。综述了国内外煤层气产出水的主要处理工艺和技术,结合我国的主要煤层气田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煤层气是优质的清洁能源,具有极大的开发和利用前景,而煤岩的渗透特性直接影响到煤层气的抽采效果。现阶段对煤层赋存CO的出现与运移的相关研究诸多,发现煤层气与煤储层渗透性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现从CO渗透性角度出发,从宏观及微观的角度,系统研究孔隙压力、煤岩渗透性对CO运移的影响规律,对提高煤层气抽采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