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488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35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闽江口湿地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闽江口主要湿地重金属污染现状并对其评价.选取186个闽江口湿地的土壤样本,用HNO3-HF-HClO4处理后,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S)测定Cu和Zn的全量,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GFAAS)测定Pb和Cd的全量,用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闽江口湿地重金属Pb、Zn、Cd和Cu的质量比显著高于福建省重金属质量比背景值,与国内外一些河口湿地相比,Pb和Zn的质量比较高;2)从各采样点的地累积指数评价分析,闽江口湿地主要受Cd和Zn的污染,不同重金属污染情况大致排序为Cd大于Zn大于Pb大于Cu;3)闽江口湿地的RI平均值为247.0±154.0,属于中等生态危害.闽江口的主要潜在生态危害重金属为Cd,其次为Pb、Cu和Zn.各个主要采样区域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排列次序为塔礁洲大于蝙蝠洲大于鳝鱼滩大于洋中村.  相似文献   
152.
为了解土壤垂直剖面PAHs的分布特征及来源,运用气相色谱法对四川省南充市区土壤中PAHs的纵向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运用聚类分析法对PAHs进行源解析.结果表明,美国环保局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炼油厂附近土壤剖面中检测出12种,加油站检出14种.土壤垂直剖面中PAHs总质量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最高值出现在10~30 cm,而不是表层;50 cm以下土层中PAHs质量比和种类数目锐减.低环PAHs在土壤各剖层均被检出,以2环和3环为主,单种PAH以芴、菲和荧蒽为主;而高环PAHs多出现在地表附近的土层.各剖层中PAHs质量比和种类数目的变化表明,低环PAHs比高环PAHs更容易往土壤深层迁移.聚类分析揭示了土壤中PAHs污染源来自于煤的不完全燃烧和石油及相关产品的泄漏、挥发及燃烧.  相似文献   
153.
自然环境性质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导致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区域环境学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內容和社会功能,因此,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必须突出综合特色,引进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4.
ResearchFields :AquaticEnvironmentalQualityItistodevelopadvancedsciencesofwaterqualityprocessandhightechnology ,studythemechanismsofwaterqualityprocessofnaturalwatersandwatertreatment.Aswellastodevelophightechnologyandtechniquesforwatertreatment,soastop…  相似文献   
155.
北京市郊污灌区镉、铜在小麦中的富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污灌农田重金属Cd、Cu在小麦中的迁移富集特征及对人类健康的安全性影响,选取北京城郊污灌区17块代表性小麦(Triticum aestivum)样地,运用BCR顺序提取法和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HR-ICP-MS)测定了土壤中Cd、Cu不同化学形态质量比和土壤及小麦根、茎、颖壳、籽粒中消解态全量.结果表明,污灌土壤中Cd、Cu质量比均值分别为0.25mg·kg-1和26.67 mg·kg-1,高于北京土壤元素背景值,已出现积累现象.小麦植株各组织中中Cd质量比从大到小为:根(210.09 μg·kg-1)、茎(100.19 μg·kg-1)、颖壳(60.71μg·kg-1)、籽粒(38.33 μg·kg-1).植株地上部分Cd质量比的加权平均值为52.62 μg·kg-1.Cu质量比从大到小为:根(9.47mg·kg-1)、籽粒(6.03mg·kg-1)、茎(3.53 mg·kg-1)、颖壳(2.94mg·kg-1).植株地上部分Cu质量比的加权平均值为5.30mg·kg-1.Cd、Cu富集系数(BCF)分别为0.38和0.27,转移系数(TI)分别为0.25和0.69.土壤中Cd酸提取态(生物有效态)比例和风险评价(RAC)值显著高于Cu.小麦Cd和Cu的有效性系数(BEC)均值分别为0.18和0.28,表明Cu向地上部分转移能力强于Cd,Cu容易被小麦籽粒吸收;小麦籽粒中Cd、Cu最大质量比分别为0.125mg·kg-1和15.48 mg·kg-1,高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值25%和50%,应对食品安全给予更多关注.从保证粮食安全性角度出发,建议选择种植有效性系数较低的作物品种(如玉米、豆类),以减少重金属向食物链的迁移.  相似文献   
156.
滴滴涕污染场地调查及修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国内外关于滴滴涕(DDT)污染场地调查和修复技术研究的文献和案例为基础,首先分析了基于不同场地调查目标和数据获取需求所适用的调查布点及数据分析方法;其次,总结了滴滴涕在不同类型污染场地中的残留浓度和分布规律;再次,综述了国内外已经商业化运行和正在研究中的针对DDTs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场地的修复技术,并阐述了其各自的适用特点;最后提出了滴滴涕污染场地的调查和修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7.
从风险评价系统的模糊性出发,结合区间数与三角模糊理论,将水环境中污染物浓度的不确定性用区间数表示,以隶属度反映区间数浓度值范围的置信水平,将模型的其他变量参数转换为三角模糊数,并对风险评价标准进行模糊化分级,构建了基于区间数的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应用该模型对2009年FZ市5个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市的5个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风险水平总体上处于Ⅲ级,为中风险状态;随着置信水平a的降低,风险率范围值随之扩大,相关信息和参数的模糊性相应增加,选取a≥0.90对应的区间值作为环境风险决策管理的依据易于被接受.  相似文献   
158.
研究了铜绿微囊藻在HgCl2胁迫下的生理指标变化.试验以藻OD680值的变化及光合色素质量浓度为指标检测藻种生长状况,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HgCl2对微囊藻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0.05-1.00 mg/L的HgCl2各处理组对藻种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胁迫质量浓度与生长抑制间呈现正相关.随着HgCl2质量浓度的升高,藻光合色素质量浓度降低.l mg/L组抑制程度最显著,藻液由黄绿色变为白色,颜色变化明显,72h生长抑制率为50.76%,96h叶绿素a合成抑制率为90.09%.胁迫96h后,各处理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比值均比对照组低,Hg对叶绿素的影响比类胡萝卜素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9.
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应用迪氏对数指数分解法(LMDI)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对美国、印度、日本、德国4个典型国家和中国的化石能源消费引起的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定量分析经济增长、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人口规模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分析家庭户数量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引入家庭户规模对模型进行修正.结果表明,全球、中国及几个典型国家的经济增长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为碳排放增长的促进因素,对全球和印度,人口效应略强;对其他几个典型国家,经济增长为主导促进因素.能源强度为碳排放增长的抑制因素,其中美国和德国强度效应较强,抵消了经济增长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对美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增长表现为微弱的促进作用,对全球及其他几个典型国家则表现为微弱的抑制作用.修正的模型表明,居民消费模式对碳排放贡献以家庭模式为主,中国的家庭户数量效应大于人口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160.
基于不同类型水体特征,提出了以健康风险评价模型为核心,适用于同一区域不同类型(河流型、湖库型和地下水型)的饮用水健康风险评价方法体系.该方法体系包括区域特征分析、评价指标筛选、评价模型选择、环境风险综合评价和环境风险管理5个步骤.应用该方法体系对郑州市3类水体类型的典型饮用水源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河流型和地下水型饮用水主要风险因子为Cr6+和Ca,湖库型饮用水主要风险因子为Cr6+和Sn;3类型水体风险较大者为湖库型,应在风险管理中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