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479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35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531.
1《生态环境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正式学术期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期刊。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2017年各版);荣获广东省优秀期刊称号、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国内外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具有创新性的重要研究论文,少量刊登对这两个学科重大前沿问题具有独到见解和理论建树的综述和观点类文章。所有文章要求第一作者在所著述的领域或相关领域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其中,综述文章要求第一作者具有副高级以上的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本刊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欢迎国内外有关专业的专家、学者投稿。  相似文献   
532.
为促进淮河流域工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探究流域产业转型与生态治理协调路径。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管理(DPSIRM)模型,运用熵权-正态云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研究淮河流域工业生态安全内在机理及时空演变特征,并用灰色预测法预测研究区未来工业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1)2013—2020年淮河流域安徽段工业生态安全等级整体明显提升,2013年工业生态安全等级处于Ⅰ、Ⅱ等级城市占总数比例为44.4%,2020年有8个城市达到Ⅲ级及以上生态安全等级。2)淮河流域安徽段工业生态发展南部优于北部,省会合肥的发展远超其余8市,淮北和亳州增速比较缓慢亟须提升。3)未来7年整体呈现向好趋势,各市发展水平有较大的差距。总之,研究区工业生态安全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改善压力较大,且区域间差距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33.
534.
为了研究区域协同环保政策有效性评价问题,在确定区域协同环保政策综合协调、生态优先、区域差异3项功能以及归纳协同环保机制、产业准入机制、法律法规体系、监督考核体系、资源配置机制、产业置换机制6个政策维度的基础上,运用模糊-QFD方法构建了区域协同环保政策有效性评价HoQ模型,并对京津冀协同环保政策设计与服务功能之间的协同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京津冀协同环保政策整体有效性达到62.8%,各政策维度实施效果均在3分左右(满分5)。其中协同环保机制、法律法规体系、资源配置机制维度权重较大但实施效果一般。分析评价结果,可能存在政策设计制定不合理、实施保障措施不力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35.
为了探究水资源量-效刚性约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性,解决以无量纲相对指数划分水资源承载力状态的局限性,构建以量-效为刚性约束条件,以经济发展水平、人均福利水平、城镇化水平为一般约束条件,人口规模为目标函数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通过比较2015—2020年实际人口规模与量-效刚性约束下人口规模,得到各地区水资源承载状态。研究结果表明:1)2015—2020年,在全国层面,水资源承载力未超载,量-效刚性约束下均属于宽松的约束;2)2015—2020年,在省级层面,黑龙江、江苏、安徽、新疆的水资源承载力一直处于超载状态,京冀地区、宁夏、西藏、江西、广东略微超载,其他地区未超载。量-效刚性约束需进一步调整和管控。  相似文献   
536.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高质量发展理念构建经济-能源-生态-科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综合指数进行衡量,引入耦合协调模型测度2005—2019年黄河流域地区经济-能源-生态-科技耦合协调度,借助ArcGIS方法分析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进一步揭示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从综合评价结果来看,黄河流域多数省份经济-能源-生态-科技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河南、四川综合发展水平上升幅度大于其他省份;2)从耦合协调度来看,黄河流域经济-能源-生态-科技耦合协调度处于中高水平,大多数省份耦合协调程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3)在空间权重下黄河流域经济-能源-生态-科技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目标层指标中生态和能源是影响黄河流域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一级指标中经济质量、能源消费、环境治理、环境破坏和科技产出对耦合协调度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537.
针对PM2.5时间序列的非线性、高噪声、不平稳与波动性的特征,提出一种基于分解集成框架以及相关性去噪的新型XGBoost-ARIMA混合预测模型。以石家庄市为例,选择PM10、SO2等4个影响因子,PM2.5为目标因子,构建混合预测模型以合理区分与处理时间序列中高频、低频数据,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去噪方法对时间序列中的噪声因子进行去除。实例验证及与经典预测模型的对比研究表明,提出的新型XGBoost-ARIMA混合预测模型适用于大气污染治理以及环境政策制定所需的PM2.5质量浓度日均数据预测,实现了针对大气污染物日均质量浓度的准确预测,能够为污染治理与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该方法与经典预测模型相比,具有更优的预测性能(平均绝对误差仅为10.465 18,且希尔不等系数低至0.085 89)。  相似文献   
538.
为更好地了解杭州地铁运行环境,于2021年7月采用实地监测的方法对杭州地铁1号线部分车站站厅、站台、车厢内的PM1、PM2.5以及PM10的质量浓度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杭州地铁现有空调通风设备能够较好地控制车站及列车内颗粒物的质量浓度,仅PM2.5最高质量浓度(67.7μg/m3)超出国家一级标准;站台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普遍高于站厅颗粒物质量浓度,且两者相关性强;地铁运行时车厢内PM1、PM2.5以及PM10的质量浓度变化平稳,客流量对PM2.5的质量浓度变化没有显著影响,两者相关性低;各地铁车站站厅ρ(PM1)/ρ(PM2.5)均值为0.73,站台ρ(PM1)/ρ(PM2.5)均值为0.74,站厅ρ(PM2.5)/ρ(PM10)均值为0.88,站台ρ(P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