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479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35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探索聚合物驱采出水对生物体的遗传毒性,从而对油田聚合物驱采出水的污染程度进行判定,从2007年2月到2009年12月,采集油田聚合物区块联合站的来水、一沉水、二沉水、外输水、杀菌水的水样,用双蒸水稀释至100%(母液)、75%、50%、25%,以0.5%的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溶液为阳性对照,双蒸水为阴性对照,利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对聚合物驱油采出水的遗传毒性进行跟踪分析.结果表明,大庆油田某聚驱采油区块的采出水,100%(母液)污染指数为3.9~5.1,75%的稀释液污染指数为3.6~5.4,50%稀释液污染指数为2.5~4.7,25%稀释液污染指数为2.2~3.9.聚驱采出水普遍具有中度到重度的遗传毒性效应,对油田周边环境构成较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62.
北京市区秋季气溶胶粒子浓度与特性参数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0年10月和11月北京市区粒径小于2.5μm(PM2.5)和2.5~10μm之间(PM2.5-10)的气溶胶粒子质量浓度进行了观测和分析,同时研究了同期的Angstrom指数和散射系数等气溶胶特性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质量浓度与气溶胶特性参数的逐时日变化明显。PM2.5质量浓度在凌晨5时至6时取得最小值,夜间20时至21时取得最大值;PM2.5-10质量浓度则在9时至10时和20时至21时出现双峰。气溶胶Angstrom指数在下午明显高于上午,最大值出现在16时左右;散射系数高峰出现在17时至18时。2010年10月7—9日出现了显著的灰霾天气,灰霾天气下PM2.5和PM2.5-10质量浓度均有明显增加。细粒子增多是导致PM2.5增加和Angstrom指数增大的主要原因。另外,灰霾天气期间散射系数迅速增大,非灰霾天(10月11日)的散射系数只有灰霾天(10月8日)的1.27%。  相似文献   
63.
采用模拟钴污染土壤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质量比的钴污染土壤(0、10 mg/kg、25 mg/kg、40 mg/kg)对不同时期(初期、营养生长期、成熟期)蚕豆植株生长及各部位钴的积累与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不同质量比的钴处理下,植株总生物量在成熟期均达到最大,钴质量比越高,对植株的毒害作用越大。当钴质量比为40 mg/kg时,成熟期植株的总生物量比对照组降低了70%。2)钴处理后,各时期植株不同部位钴质量比由大到小均为根部、叶部、其他部位。3)在初期和营养生长期,70%以上的钴积累在根部;而在成熟期,根部钴积累量所占比重急剧下降,此时籽实钴积累量比重达到22%~46%,表明在成熟期,大量的钴向籽实中转移积累。4)土壤钴质量比越高,植株单株钴积累量越大,并且中高质量比的钴明显抑制了植株持续积累钴的能力。当钴质量比为25 mg/kg、40 mg/kg时,单株积累量在营养生长期最大。5)随土壤钴质量比增加,植株将钴由根部转移至地上部的能力逐步降低,而地上部富集钴的能力越来越强,这在初期和营养生长期表现得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64.
北京市沙河水库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扩散通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运河上游沙河水库沉积物中典型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Lars H¨o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了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环境风险,并利用一维孔隙水扩散模型(Fick定律)估算了微量重金属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沙河水库沉积物重金属质量比随深度增加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以库心区最明显。沉积物中Cr、Cu、Ni、Pb、Zn的平均质量比分别为49.8 mg/kg、42.8 mg/kg、42.9 mg/kg、18.3 mg/kg、167.9 mg/kg,除Pb外均超过北京市土壤自然重金属质量比近2倍。库心区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表层沉积物中Cr、Cu、Ni、Zn质量比分别超过北京市土壤自然背景值2.8、4.3、2.6、5.9倍。各采样点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以库心区最大,为49.9,但所有样点RI及均值都低于150,处于低潜在生态风险状态。随深度增加沉积物孔隙水中Cr质量浓度基本保持恒定;As质量浓度呈明显增加趋势,即存在孔隙水中As向上覆水释放;Zn、Ni和Cu质量浓度随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并逐渐趋于稳定。Cr、Zn、As、Ni、Cu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通量分别为13.05μg/(m2·d)、-20.89μg/(m2·d)、108.4μg/(m2·d)、-35.67μg/(m2·d)、-5.11μg/(m2·d)。  相似文献   
65.
巢湖及入湖河流中磺胺抗生素残留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巢湖及其主要入湖河流水中磺胺类抗生素残留现状,采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SPE-UPLC-MS/MS)分析了巢湖湖水及南淝河等主要入湖河流水中磺胺氯哒嗪、磺胺间二甲氧嘧啶、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和磺胺甲恶唑5种磺胺类抗生素的残留量。结果表明:湖区14个监测点湖水中磺胺类抗生素均不同程度检出,且以磺胺甲恶唑为主,5种磺胺类抗生素检出率为21%~86%,平均质量浓度为2.1~19.3 ng/L;西半湖湖心水中抗生素残留质量浓度(2.2~45.6 ng/L)明显高于东半湖湖心水(ND(未检出或低于检出限)~3.4 ng/L);巢湖北岸4个乡镇区近岸湖水中抗生素质量浓度为ND~16.2 ng/L;南淝河等主要入湖河流水中抗生素质量浓度为ND~95.6 ng/L。研究表明,巢湖及其主要入湖河流水中均有磺胺类抗生素残留,需要加强对抗生素的监测与管理。  相似文献   
66.
为评估水源地各类风险源对水源水质的潜在影响,构建了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框架、基于GIS的水源地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以风险源特征、生态、健康及环境影响因子和污染控制为指标,定量确定其计算方法,对指标值标准化后根据其权重求和,最终获得风险源风险值。以深圳水库固定风险源、交通风险源和沙湾河泄洪风险为例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交通风险及沙湾河泄洪风险较大,固定源风险较小。实例评估表明该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67.
利用旅游碳足迹综合模型(模型Ⅰ)和行业模型(模型Ⅱ)对2000—2010年福建省各年的旅游业碳足迹总量和行业碳足迹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模型Ⅰ与模型Ⅱ计算的2010年福建省旅游碳足迹总量分别为904.51万t和893.83万t,平均值分别为76.75kg/人次和75.84 kg/人次,二者结果相近,测算得旅游碳排放强度为615.77 kg/千美元,与相关研究结果相近;2)近十年福建省总旅游碳足迹呈逐年递增趋势,且增幅较大,模型Ⅰ、模型Ⅱ测算分别增长280%和610%,人均旅游碳足迹的增长趋势相对平缓,入境旅游碳足迹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23.6%降至2010年的17.3%,但入境游客的人均碳足迹是国内游客的654%(2010年);3)2010年福建省旅游行业碳排放量从高到低为旅游交通、旅游购物、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游览、旅游娱乐,旅游交通是影响福建省旅游业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其碳足迹占全省总量的72.0%,是福建省旅游业减排的关键行业。  相似文献   
68.
作为环境科学专业开出的第一门专业课程——“环境学导论”.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笔者通过多年的“环境学导论”课的教学实践,从教材选择、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课外参与环境保护志愿活动方面提出了一点实践心得,也对教学实践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69.
武汉市某区域大气颗粒物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对TSP环境样品和尘源样品中的S、Si、Ti、Al、As、Ca、Pb、V等30余个元素组份进行分析并计算出各元素的含量,得到本区域大气环境TSP和污染尘源元素特征谱,并通过比较微波消解与加热消解两种方法的优劣,确定出较适应消解方法.结果表明,该区域中的A区污染源主要来自道路交通尘源和土壤尘源,B区污染源来自土壤尘源和建筑尘源.  相似文献   
70.
为理解城市化对植被物候产生的影响,利用长三角地区2001-2018年的MODIS-EVI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动态阈值法提取植被物候参数,即植被物候开始期(SOS)、结束期(EOS)和生长期(GSL),分析长三角地区11个重要城市及周边区域植被物候的时空变化.研究表明:2001-2018年长三角11个重要城市出现物候开始期提前、结束期推迟、生长期延长的现象.植被物候沿城区—郊区—农村方向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城区植被比农村植被的生长季开始期平均提前9.6 d、结束期平均推迟6.8 d.城市化的发展对物候开始期提前、结束期推迟、生长季延长具有重要影响,但在不同的区域背景下,城市化对植被物候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研究表明,地表温度与物候期在城乡梯度上存在明显的非线性函数关系.研究有助于加深城市化发展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理解,且对城市规划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