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78篇
  免费   898篇
  国内免费   3580篇
安全科学   1619篇
废物处理   412篇
环保管理   1254篇
综合类   9190篇
基础理论   1723篇
污染及防治   1790篇
评价与监测   310篇
社会与环境   148篇
灾害及防治   110篇
  2024年   125篇
  2023年   331篇
  2022年   416篇
  2021年   565篇
  2020年   439篇
  2019年   448篇
  2018年   273篇
  2017年   333篇
  2016年   390篇
  2015年   565篇
  2014年   1039篇
  2013年   697篇
  2012年   846篇
  2011年   899篇
  2010年   817篇
  2009年   826篇
  2008年   878篇
  2007年   908篇
  2006年   858篇
  2005年   745篇
  2004年   692篇
  2003年   644篇
  2002年   479篇
  2001年   372篇
  2000年   331篇
  1999年   269篇
  1998年   266篇
  1997年   176篇
  1996年   183篇
  1995年   197篇
  1994年   143篇
  1993年   99篇
  1992年   108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土壤镉污染修复方法及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镉污染主要由人为活动引起,镉在土壤环境体系中存在复杂多变的形态,文章介绍了土壤镉污染对生物体的危害性及其修复方法,综述了生物修复技术处理镉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852.
含酚废水是一类高毒性和难生化降解的有机工业废水,在我国水污染控制中被列为重点解决的有害废水之一。分析了含酚废水中酚类化合物的种类、来源和危害,重点阐述了生物强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并对含酚废水生物强化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53.
生物修复在治理被有毒有害有机物污染的环境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因而相关方面的研究愈加受到重视。生物修复技术是环境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了生物修复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54.
2012年7月在广东徐闻海域采集澄黄滨珊瑚、大管孔珊瑚和丛生盔形珊瑚,分解获得珊瑚小穗,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温度、pH、盐度渐变单因子对照试验,观察其在环境因子渐变条件下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三种珊瑚的骨骼密度平均值变化在(1.563~2.137)g/㎝3之间,差异显著(P0.05)。温度和pH梯度的变化对同一规格珊瑚小穗生长率和组织延伸度影响差异显著(P0.05);盐度梯度的变化对同一规格珊瑚小穗生长率影响差异显著(P0.05),对组织延伸度影响差异不显著。三种环境因子对不同规格珊瑚小穗间生长率和组织延伸度影响差异不显著。澄黄滨珊瑚、大管孔珊瑚和丛生盔形珊瑚获得最大生长率和组织延伸度因子梯度有一定的差异,其中pH和盐度比较一致,均为7.8和32.5;而温度差异较大,澄黄滨珊瑚和丛生盔形珊瑚为29.5℃,大管孔珊瑚最大的生长率为25℃,最大的组织延伸度为28~29.5℃。  相似文献   
855.
UASB处理生物柴油废水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工艺处理地沟油回收制备生物柴油废水,通过试验研究了UASB反应器各个阶段对该类废水的处理效果,并考察了甲基磺酸、对甲基苯磺酸两种预酯化催化剂对该类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COD为15g/L、容积负荷为15kg/(m3·d)时,UASB反应器COD的去除率稳定在87%左右,出水VFA为4~6mmol/L,沼气产量为16.8L/d;当容积负荷稳定在5kg/(m3·d),进水甲基磺酸浓度为5500mg/L时,UASB反应器COD的去除率达83%以上,进水对甲基苯磺酸浓度为1 000mg/L时,UASB反应器COD的去除率为58.3%,从废水处理的难易程度角度考虑,建议采用甲基磺酸为预酯化催化剂。  相似文献   
856.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互联网的迅速扩张,为生物多样性信息的收集、存储、提交、检索、分析、传播和使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生物多样性数据和信息服务的内容逐步从单一的名录数据库建设转向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本文结合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在介绍国内外主流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现有平台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步如何完善和推进平台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57.
微生物电解系统生物阴极的硫酸盐还原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传统硫酸盐生物还原方法中供氢体系能耗大和氢气利用率低的特点,构建双极室微生物电解系统(microbial electrolysis system,MES),研究了微生物利用阴极作为电子供体去除废水中硫酸盐及电子利用的特性.外加电压为0.8 V时,MES生物阴极在36 h内SO2-4平均去除量为109.8 mg·L-1,平均还原速率可达73.2 mg·(L·d)-1.运行时MES的最高电流密度为50~60 A·m-3,电子回收率为(43.3±10.7)%,约90%的电子被用于还原SO2-4.微生物利用MES阴极产生的H2作为电子供体还原SO2-4,主要还原产物为溶解态的S2-和气态的H2S,还原过程主要发生在前12 h.对MES施加不同外加电压的实验显示,外加电压为0.8 V时的SO2-4去除率和电荷量都比0.4 V时高;但0.4 V情形下MES的电子回收率可达到70%,且周期结束时阴极H2低于检出限,推测微生物可以直接利用阴极的电子从而提高了能量效率.实验结果最终表明,微生物可利用MES的阴极进行代谢去除废水中的SO2-4,阳极微生物产生电子降低了系统能耗,这为含硫酸盐废水的高效低耗处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58.
磷回收对厌氧/好氧交替式生物滤池蓄磷/除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顺  田晴  汤曼琳  李方 《环境科学》2014,35(3):979-986
为能提高生物除磷系统的除磷/回收磷效率,研究采用厌氧/好氧交替式生物滤池(AABF)处理低碳磷比废水,观察利用周期性扩增进水碳源进行磷回收时,生物滤池除磷效率及生物膜内微生物特性的变化.通过分析生物滤池除磷效率变化,生物膜多聚物染色、扫描电镜(SEM)观察以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分析生物滤池系统实施周期性磷回收对生物膜内微生物菌群形态与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生物滤池在先后经历3次生物蓄磷-磷回收(PB-PR)的运行操作过程中,生物滤池除磷效率分别由磷回收前的60.3%、82.9%、86.6%提高到磷回收后的87.2%、91.2%、93.5%;生物滤池生物膜内优势菌群形态逐渐由大球菌演变为小球菌、杆菌与丝状菌;经过连续3个周期的PB-PR操作,生物滤池底部生物膜中聚磷菌所占比例由43%提高至70%;聚磷菌群在生物膜内混合菌群中的比例随着上流式生物滤池高度的增加而不断提高.结果表明,采用周期性的碳源扩增与回收磷的操作,可以提高生物滤池除磷效率;引起生物滤池生物膜内微生物菌群形态与组成发生变化,促进聚磷菌成为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859.
生物结皮的发育演替与微生物生物量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结皮在荒漠地区的生态恢复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且不同发育演替阶段的结皮具有不同的生态功能.通过野外调查、显微观察结合微生物定量分析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地区生物结皮的发育演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生物结皮一般按照"藻结皮→地衣结皮→藓结皮"的模式发育演替.随着结皮的发育演替,光合生物生物量逐渐增加,微藻生物量却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具鞘微鞘藻(Microcoleus vaginatus)作为结皮藻类中的第一优势种,在藻结皮中生物量最大,达到0.33 mm3·g-1,而爪哇伪枝藻(Scytonema javanicum)和(一种)念珠藻(Nostoc sp.)在晚期的地衣结皮中生物量达到最大.另外,研究发现异养微生物生物量在藻结皮中开始增加,但在地衣结皮中呈下降的趋势,最后在藓结皮中异养微生物生物量再次增加并达到最大.其中细菌数量的增加与结皮有机碳、Na+含量的增加显著相关(P<0.05),真菌数量的增加与K+、Na+含量的增加显著相关(P<0.05).本研究观察了沙坡头地区生物结皮发育演替的模式,并从环境适应与功能需求的角度探讨了生物结皮发育演替过程中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特征,对于理解结皮的发育演替以及荒漠化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结皮的维护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60.
为了研究近海生物气溶胶中可培养微生物浓度和群落多样性,于2009年7月~2010年6月在青岛两个采样点连续采集生物气溶胶样品,分析了其中陆源细菌、海源细菌、陆源真菌和海源真菌的浓度,并计算了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s指数和Pielou指数.结果表明,陆源细菌和海源细菌月均浓度分别为12~436 CFU·m-3和25~561 CFU·m-3,陆源真菌和海源真菌月均浓度分别为0~817 CFU·m-3和11~1 346 CFU·m-3之间.陆源细菌、海源细菌、陆源真菌和海源真菌浓度在冬季月份较低,2月达到最低值,在春夏月份较高.海源微生物对总可培养类微生物的贡献高于陆源,平均占63%.可培养微生物物种数在17~102之间,与微生物浓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未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3种指数表明,生物气溶胶中陆源细菌、海源细菌、陆源真菌和海源真菌的群落结构在2月最简单,1月、11月和5月群落多样性较高,群落多样性与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并不一致,而且不同类别的微生物群落存在季节和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