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0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03篇
安全科学   92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37篇
综合类   294篇
基础理论   122篇
污染及防治   31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71.
2018年8月(丰水期),在嫩江支流甘河,调查了19个点位的着藻类群落结构和水环境特征。并运用聚类分析、Mcnaughton优势度分析和IBD(biological diatom index,硅藻物指数)3种方法研究了甘河着硅藻群落结构和优势种清洁状况,使用主成分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甘河着硅藻群落和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甘河共鉴定出着藻类90种(属),以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为主,物量丰富。丰水期甘河水态环境质量状况较为健康,着硅藻主要由清洁种构成,其中Achnanthidium minutissimum优势度0.48,为绝对优势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甘河采样点位可分为3组;其中组1和组2点位主要位于甘河上、中游,上、中游水质、境质量较好,健康程度较高,优势种均为清洁种,上游Achnanthidium minutissimum优势度达到了0.64;组3点位均位于甘河下游,下游人为干扰较强,健康程度较其余两组偏低,Nitzschia palea和Nitzschia paleaeformis等耐污种在组3的优势度较高。导致甘河着硅藻群落清洁度由上游到下游逐渐变差的主要水环境因子为电导率、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其中影响中游硅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水环境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影响下游硅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水环境因子为电导率和总磷。由此可见,着硅藻群落可以较好的指示甘河流域水体有机污染程度和营养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372.
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耐盐的真核光合物,而甘油是盐藻用于调节细胞内外渗透压变化的关键调渗物质.3-磷酸甘油脱氢酶(GPDH)是盐杜氏藻甘油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与已经报道的其它物种的GPDH基因不同,盐杜氏藻3-磷酸甘油脱氢酶(Ds.GPDH)基因具有两个独立的功能结构域,即丝氨酸磷酸化酶结构域(SGPP domain)和3-磷酸甘油脱氢酶结构域(GPD domain).本实验在已克隆的Ds.GPDH2基因的基础上,以含GPDH2全基因序列的T质粒载体(pMD18-T-GPDH2)为模板,PCR扩增分别得到两个单结构域片段(SGPP与GPD),以及双结构域片段(GPDH),构建了pET32a-SGPP、pET32a-GPD和pET32a-GPDH三种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纯化蛋白制备抗原,制备出3个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和交叉反应分析显示通过重组蛋白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图7参16  相似文献   
373.
肉桂酸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浓度肉桂酸溶液处理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斜牛栅藻(Scenedesmus arcuatus),研究了其对这两种藻的抑制作用及其化感作用机制.结果显示,肉桂酸浓度达到0.6 mmol/L时,对铜绿微囊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而达到0.9 mmol/L时时斜栅藻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抑制作用表现为:藻细胞牛长量显著降低;藻体叶绿素a含量急剧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则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O2-韵含量和膜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呈升高趋势,说明肉桂酸处理后可能是通过O2-的产引起膜脂质过氧化增加,造成了藻细胞膜的损伤,继而影响到细胞的功能.本实验提示,肉桂酸的抑藻作用或许有望开发成新的物杀藻剂.  相似文献   
374.
以湖北洪湖分离的快型大豆根瘤菌为材料,考察了它们的内源质粒在培养过程及共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的质粒在培养条件下比较稳定,传代50次后没有明显变异。对其中2个菌株与4种不同的大豆宿主共过程中质粒的稳定性研究,发现HA12-1-12的共质粒和隐性质粒高度稳定,HA7-2-2的质粒却发了不同程度的变异,质粒检测的结果及RFLP分析表明,HA7-2-2共质粒的稳定性高于隐性质粒,而  相似文献   
375.
太湖水域几种高等水生植物的克藻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水花、菱、金鱼藻和浮萍对同一水体中栅藻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 ,受试植物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水体中藻细胞数量 ,促进藻细胞内叶绿素a的破坏与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 (MDA)含量的升高 ,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活性。种过供试植物的水也表现出相似的抑藻效应  相似文献   
376.
377.
敬畏新年     
正如果不是新换了日历和商家铺天盖地的宣传,新年这一天同普通日子并无什么不同。新年这天,该晴天不会阴云密布,该多云不会雨雪交加,该下雪也不会因为新年的到来而变得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在酷冷严寒中,我们迎来新年,一个普普通通的新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但是,对新年这一天,我总是心怀敬畏。敬是尊敬,畏是畏惧,这两个字组成一个词,表达了人类一种非常  相似文献   
378.
中国“三生空间”演变特征、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利用转移矩阵对中国“产—活—态”结构转型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引入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转型的态贡献率分析中国1990—2018年“三空间”变化的态环境效应,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中国态环境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效应的空间分异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产、活空间增加,态空间减少,总体呈现“入不敷出”的态势。(2)中国1990—2018年态环境质量的高值区以中国的南部和东北部为主,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西北部;其他态空间和农业产空间对草地和林地态空间的挤占是导致研究期内态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3)坡度、年平均降水量、土地利用强度、海拔、地形起伏度、人口密度和年平均气温等是中国态环境质量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各因素作用效应的空间差异明显。未来中国的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应考虑“三空间”转型的态环境效应及其主导影响因素,促进“三空间”用地结构的合理分布,推进中国的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79.
采用毒性试验标准方法研究了Cd2+与S-异丙甲草胺单独及联合作用对斜栅藻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暴露96 h后,Cd2+和S-异丙甲草胺单独作用对斜栅藻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0、Fv/Fm、Fv/F0、Y(Ⅱ)、qP、NPQ和rETR均有一定影响,表明Cd2+和S-异丙甲草胺对斜栅藻光合作用产影响,PSⅡ受损,抑制光合作用的原初反应,阻碍光合电子传递的过程,对热能的耗散能力逐渐丧失.Cd2+对斜栅藻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影响要显著大于S-异丙甲草胺的影响,影响程度随有毒物质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光强为231μmol·(m2·s)-1时,空白组Y(Ⅱ)的平均降幅为62.5%,Cd2+处理组随Cd2+浓度的升高平均降幅分别为68.0%、82.5%和100%,S-异丙甲草胺处理组平均降幅分别为66.1%、72.1%和79.6%.Cd2+与S-异丙甲草胺联合作用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主要是Cd2+的影响.  相似文献   
380.
The treatment of organics present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a major river system(the Murray–Darling Basin, Australia) before(March–July 2010), during(December 2010–May 2011) and after(April–December 2012) a major flood period was investigated. The flood period(over 6 months)occurred during an intense La Nia cycle, leading to rapid and high increases in river flows and organic loads in the river water.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 increased(2–3 times) to high concentrations(up to 16 mg/L) and was found to correlate with river flow rates. The treatability of organics was studied using conventional jar tests with alum and an enhanced coagulation model(mEnCo). Predicted mean alum dose rates(per mg DOC) were higher before(9.1 mg alum/mg DOC) and after(8.5 mg alum/mg DOC) than during the flood event(8.0 mg alum/mg DOC),indicating differences in the character of the organics in raw waters. To assess the character of natural organic matter present in raw and treated waters, high performance 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with UV and fluorescence detectors were used. During the flood period, high molecular weight UV absorbing compounds(〉2 kDa) were mostly detected in waters collected,but were not evident in waters collected before and afterwards. The relative abundances of humic-like and protein-like compounds during and following the flood period were also investigated and found to be of a higher molecular weight during the flood period. The treatability of the organics was found to vary over the three climate conditions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