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39篇
  免费   825篇
  国内免费   1752篇
安全科学   661篇
废物处理   217篇
环保管理   274篇
综合类   4003篇
基础理论   902篇
污染及防治   606篇
评价与监测   407篇
社会与环境   131篇
灾害及防治   215篇
  2024年   132篇
  2023年   358篇
  2022年   401篇
  2021年   362篇
  2020年   284篇
  2019年   337篇
  2018年   202篇
  2017年   207篇
  2016年   251篇
  2015年   317篇
  2014年   466篇
  2013年   334篇
  2012年   375篇
  2011年   364篇
  2010年   334篇
  2009年   362篇
  2008年   351篇
  2007年   304篇
  2006年   322篇
  2005年   264篇
  2004年   264篇
  2003年   192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61.
从气袋的选择、气袋与温度、峰形与温度、样品气与柱箱温度几个方面探讨污染源非甲烷总烃CEMS参比方法温度问题。阐述了目前市场上流通的气袋材质不适宜加热;峰形与样品气成分及温度的联系;以及样品气分析时最佳柱箱温度条件。  相似文献   
162.
针对工业X射线探伤室探伤放射防护的现行标准《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防护要求》(GBZ 117-2015)与废止标准《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17-2006)进行对比解读,同时分析工业X射线探伤室探伤辐射监测方案与实施现场监测的过程,最后对某个探伤室探伤项目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63.
陈雪霜  江韬  卢松  白薇扬  张成  王定勇  魏世强 《环境科学》2016,37(11):4168-4178
为进一步了解水库型湖泊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地球化学特征,本文以三峡库区典型内陆水库型湖泊——长寿湖为研究对象,利用紫外-可见和三维荧光光谱,并结合湖区周边生态系统分析,讨论了长寿湖水体中CDOM的组成、来源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寿湖不同采样点DOM浓度(DOC和CDOM)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分布差异,但各点FDOM分布较为稳定.回水区出现DOM累积,由于受陆源输入影响有限,水体内源活动主导,具有较明显"内源控制"特征,芳香性和分子量相对较低;而周边陆地以人工林兼旅游开发为主的采样点,陆源输入在带入较多腐殖化(高芳香性)组分的同时,人为活动排放也是导致其类蛋白组分丰富的重要原因;入湖区尽管周边果林和居民生活对水体DOM有一定影响,但上游河流输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另外,各采样点也出现了不受周边生态系统影响的独立的相关性特征,例如芳香性特征常数(SUVA280)和光谱斜率[S(275~295)]显著负相关、CDOM和FDOM极显著正相关、CDOM和S(275~295)负相关等.同时,长寿湖水体中CDOM的生色团主要由具有芳香性结构的大分子组分构成;至少51%的CDOM波动可以通过FDOM变化来进行解释,其中回水区荧光组分对CDOM变动的影响最为明显.在采用传统FI值无法区分DOM来源差异性时,结合采样点沿岸生态系统,综合紫外-可见和荧光光谱特征,有助于对DOM组成及来源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64.
极低风速条件下水-气界面甲烷气体传输速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薄边界层理论被广为用来计算水-气界面气体通量,而气体传输速率(k600)则是其中的关键性环境因子.为了研究极低风速下小型浅水湿地水-气界面甲烷气体传输速率,以宜昌饮用水水库梅子垭水库和周邻5个富营养化池塘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通量箱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水-气界面甲烷气体通量观测,同步监测了水环境因子和气象因子.野外监测时的风速(U10)范围为0~0.75 m·s~(-1),平均值约为0.19 m·s~(-1);水温(Tw)变化范围为6.3~30.9℃,平均值约为19.3℃.结果表明,梅子垭水库和周边5个池塘水-气界面甲烷气体传输速率较小,在0.20~1.99 cm·h~(-1)之间变化,平均值约为0.50 cm·h~(-1).本研究利用表层水温和风速指标两个参数的双二次项模型和二次项加幂函数模型,回归得到了气体传输速率的数学公式,回归结果与原始数据和对k600进行深度平均(bin-averaged)后的数据均存在极显著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5.
华北平原玉米-小麦轮作农田N2O交换通量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运用静态箱法对正常施肥及正常施肥结合秸秆还田农田N2O交换通量进行了连续1 a对比研究.正常施肥及正常施肥结合秸秆还田样地N2O全年的累积排放量分别为7.61 kg.hm-2和12.6kg.hm-2,其中秸秆还田引起N2O排放明显增加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季节.两种处理样地在玉米季N2O的排放量占全年累积排放的57%~86%,表明华北玉米-小麦轮作体系中N2O排放主要集中在玉米季.各次施肥后10 d内N2O的累积排放量约占全年总排放量的71%~88%,显然现有化肥极大促进了华北农田N2O排放.  相似文献   
166.
高岭土负载纳米Fe/Ni同时去除水中Cu2+和NO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翔  高滢  陈祖亮 《环境科学学报》2013,33(7):1898-1906
工业废水常含有不同污染物如重金属离子和无机阴离子,而如何有效去除复合污染物就成为环境科学前沿研究的挑战性课题.这些污染物因化学性质不同而导致去除机理和途径也不同.本文采用合成高岭土负载纳米双金属Fe/Ni(K-Fe/Ni)同步去除水中Cu2+和NO-3.结果表明K-Fe/Ni能有效去除水中Cu2+和NO-3,但它们的去除效果却会相互受到影响.在Cu2+浓度为200mg·L-1时,NO-3的去除率达到42.5%;而未加入Cu2+时,NO-3的去除率仅有26.9%,说明Cu2+的存在提高了NO-3降解效率.同样,水中NO-3的存在也影响Cu2+的去除(Cu2+去除率从99.7%降到96.5%).但NO-3浓度对去除Cu2+的影响小于Cu2+浓度对NO-3的影响.通过BET比表面积、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量散射(EDS)和X射线光电分析(XPS)对K-Fe/Ni表征的结果显示,反应后K-Fe/Ni的表面存在铁的氧化物、Ni0和被还原的Cu0.基于以上结果,我们发现K-Fe/Ni同步去除水中Cu2+和NO-3的机理是:高岭土负载下的纳米Fe0作为还原剂,在Ni0的催化产氢作用下将Cu2+还原成Cu0并沉积在K-Fe/Ni上而形成纳米Fe/Ni/Cu三金属催化剂,从而加速催化水中NO-3降解.  相似文献   
167.
活性污泥絮体的分形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阮晓东  刘俊新 《环境科学》2013,34(4):1457-1463
通过小角光散射(small-angle light scattering,SALS)实验确定出活性污泥絮体的分形区域,对絮体粒径分布进行了拟合分析,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对絮体在不同尺度下的形貌进行了观测.结果显示,污泥絮体是由一系列的絮团结合而成,絮体表面凹凸不平,有各种"孔洞","缝隙",絮体内部存在一系列的孔隙.较大尺度的絮体同时存在多种孔道结构,构成絮体中营养物和水流的运输通道;污泥絮体在0.5~50μm之间具有明显的分形结构,表明活性污泥絮体在较小的粒径时已经具有一定的分形特征,活性污泥的粒度分布属于Gamma分布方式,证明污泥絮体的成长过程是一种絮团-絮团的凝聚过程.  相似文献   
168.
通过化学还原的方法合成有序介孔碳负载纳米金粒子,并构筑有序介孔碳载金/L-赖氨酸/纳米金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介孔碳和介孔碳复合膜的微观结构,并用循环伏安法、电化学阻抗谱表征自组装电极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用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混合物在该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研制了一种基于有序介孔碳载金/L-赖氨酸/纳米金复合膜修饰电极分别检测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的传感器.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该传感器在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浓度为1×10-6~8×10-4mol·L-1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3×10-7mol·L-1、7×10-7mol·L-1.  相似文献   
169.
红霉素对产甲烷菌的抑制及其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霉素是一类具有一定生物毒性的抗生素类药品,为探明红霉素对产甲烷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可驯化能力,依次在厌氧瓶中进行厌氧毒性试验、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中进行连续实验,测定累计甲烷产量、相对产甲烷速率、COD去除率、甲烷含量.结果表明,红霉素为150 mg.L-1时产甲烷速率降为56.1%;250 mg.L-1时反应速率降低99%以上,活性受到完全抑制.保持红霉素投加量为20 mg.L-1连续运行60 d,COD去除率、甲烷含量可达到81.4%、64.2%.红霉素对甲烷菌有抑制作用,半抑制浓度为150 mg.L-1.甲烷菌对红霉素有一定的驯化能力,驯化60 d后COD去除率、甲烷含量较未驯化时可提高15.13%、22.05%.  相似文献   
170.
王宁  竹涛  陈莎 《环境工程》2013,(Z1):666-670
介绍了煤矿甲烷宏观涌出量的估算方法,选择使用原煤产量法,以煤矿甲烷的相对涌出量为基础,建立了"产量-涌出量函数模型",得到三种不同类型矿井煤矿甲烷的分类涌出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