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0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52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电渗析技术是膜分离技术之一,具有低能耗,高效率,连续运行、环境友好等显著优点,在多个行业中有着广泛的使用。简述了几种常见的电渗析技术,包括填充床电渗析,倒极电渗析和双膜电渗析等,着重介绍了电渗析技术在水处理、食品和化工方面的应用,并简单探讨了电渗析技术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2.
综述了高盐螺旋藻生产废水的处理新工艺—螺旋藻废水处理工艺。该处理工艺包括电渗析(ED)法综合性能高、反渗透(RO)法处理效率高的特点,工艺的应用实现程海周边螺旋藻生产废水达标零排放并资源化利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53.
文章研究建立了一套电渗析法深度处理铜冶炼废水的小试装置,以某铜冶炼厂废水处理站出水为原水,通过实验,确定了电渗析法的极限电流密度,研究了电压、进水流量、进水浓度等参数对电渗析深度处理工艺出水水质的影响,并通过对比测试不同的阻垢剂对自来水、电渗析进水、电渗析出水的阻垢率,探讨电渗析出水回用后的结垢问题。结果表明:该电渗析装置的极限电流为0.42 A,极限电流密度为1.3 mA/cm2;最佳操作电压为20 V,适宜的进水流量为20 L/h,进水浓度对淡水水质影响不大;采用浓水循环工艺,淡水产率可提高至约80%,浓室TDS超过15 000 mg/L,对浓水的后续处理处置创造了条件;各阻垢剂对电渗析出水的阻垢率为72.0%~76.9%,远大于对电渗析进水的阻垢率,也显著大于对常规自来水的阻垢率。  相似文献   
54.
以电解锰行业清洁化与资源化发展为目标,探究了电渗析工艺中单价选择性阳离子交换膜(CSO)对电解锰废水中的阳离子Mn2+、NH4+及 Mg2+选择性分离的效果、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选择性系数PMn2+NH+4远小于1,即CSO膜能轻易实现NH4+和 Mn2+的选择性分离,保障任意时刻NH4+迁移量均远高于Mn2+.由...  相似文献   
55.
双极性膜电渗析法处理酚钠溶液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双极性膜电渗析法处理酚钠溶液回收苯酚和NaOH溶液。结果表明 ,双极性膜电渗析处理质量分数为 5 %~ 15 %的酚钠溶液较为理想 ,在低电压下可保持高电流密度 82mA/cm2 ,转化率为 86 %~ 94 % ,回收苯酚能耗约为 2 7kW·h/kg。  相似文献   
56.
57.
为了缓解油田污水对离子交换膜的污染程度,使电渗析技术更好地用于油田污水处理,从而实现含聚合物采油污水的良性循环,针对含聚采油污水对离子交换膜的污染情况进行了考察.实验考察了相同工况下,淡室溶液电导率下降到0.9mS·cm-1所经历的时间、平均电流和膜面电阻等参数的变化,确定了离子交换膜的污染状况,分别考察了含聚合物采油污水中的固体悬浮物、聚合物和原油对离子交换膜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部分固体悬浮物集聚在阴离子交换膜和阳离子交换膜表面甚至内部从而造成膜污染,但相对于阴膜,悬浮物对阳膜性能的影响更严重;聚合物可聚集在阴膜表面,对于阴膜的透过性有一定的影响;原油在阴膜表面甚至内部形成致密的油膜,对其造成严重污染,但对阳膜的影响较小.利用酸碱液以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EO-9)作为清洗剂,并添加少量的助洗剂(如三聚磷酸钠),阴膜过滤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恢复.  相似文献   
58.
通过对由逆电渗析(RED)技术与电絮凝(EC)技术结合构成由盐差能驱动的RED-EC耦合废水处理系统处理模拟乳化油废水的实验研究,探讨了电絮凝器电极材料、极板间距、支撑电解质浓度、废水初始pH及温度变化对乳化油废水除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采用铝阳极材料相比,采用铁阳极材料的耦合废水处理系统具有更高的除油率。极板间距和含油废水参数(电导率、初始p H和温度)变化会对耦合废水处理系统的除油率产生影响。过大或过小的极板间距均对系统的除油率不利,在所研究的系统中,电絮凝器极板间距为1 cm时最佳。当废水的电导率很低时,系统的除油率也较低,适当增加支撑电解质可以迅速提高系统的除油率。中性或微碱性条件下系统的除油率较高。温度越高,系统的除油率也越高。在实验范围内,对总量为2 L、质量浓度为1 g·L-1模拟乳化油废水经60 min絮凝处理后,除油率可达98.39%。  相似文献   
59.
采用双极膜电渗析(BMED)技术处理稀土钠皂化废水回收液,使回收液中的氯化钠转化为氢氧化钠溶液(简称碱)和盐酸(简称酸)而回用。考察了电流和初始酸碱浓度对膜对电压、回收的酸和碱的浓度、电流效率和能耗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电流的增大,膜对电压升高,回收的酸和碱的浓度也明显增加,电流效率和能耗均提高;随初始酸碱浓度的增加,膜对电压、电流效率和能耗均下降,回收的酸和碱的浓度逐渐增加;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并侧重考虑回收的酸和碱的浓度,本实验适宜的工艺条件为:电流25 A、初始酸碱浓度0.3 mol/L。在此条件下反应150 min,回收酸的浓度为1.24 mol/L,回收碱的浓度为1.55 mol/L。  相似文献   
60.
运用双极膜电渗析法(BMED)去除模拟废水中的Cr(Ⅵ)并以H2CrO4的形式对其进行回收。探究了电解质浓度、电流密度、Cr(Ⅵ)初始浓度对Cr(Ⅵ)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r(Ⅵ)初始浓度为500 mg/L时,电解质浓度为1 g/L,电流密度为2 mA/cm2时,Cr(Ⅵ)去除率最高为97.6%。当在BMED中串联2个和3个废水室时,可有效降低单位去除能耗,提高电流效率,且所有废水室中Cr(Ⅵ)去除率均>97.0%。随着废水室的数量从1增加到2和3,单位去除能耗分别从19.49×10-3 kW·h/g降低到7.76×10-3,4.17×10-3 kW·h/g,电流效率分别从31.5%提高到125.8%和284.4%。双极膜电渗析法可作为一种从水溶液中去除和回收Cr(Ⅵ)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