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3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201篇
安全科学   305篇
废物处理   33篇
环保管理   100篇
综合类   863篇
基础理论   191篇
污染及防治   127篇
评价与监测   52篇
社会与环境   36篇
灾害及防治   4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91.
为了建立适用于工程上运用的尾矿坝漫顶逐渐溃坝的尾砂出流计算模型,利用细颗粒泥沙的悬移质运动形式,及含沙浑水的流态变化,建立了理论泄流模型。同时,根据溃坝过程的不同时期,给出了适宜的溃坝水流的流量计算公式、尾砂颗粒的沉速计算方法、挟沙力的计算方法以及浑水容重的计算式。该计算模型有助于渐溃泄沙量的预测,是尾矿坝漫顶逐渐溃坝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92.
在压力容器设计换证审查时,对施工图中封头的名义厚度和最小成形厚度标注及计算书的输入提出了质疑。对此以实例从封头的名义厚度影响许用应力及技术条件和最小成形厚度影响有效厚度及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进而关系容器建造的安全可靠性进行了讨论,认为施工图设计应限定封头的名义厚度,最小成形厚度以标注为宜,而SW6数据输入应增加“成形减薄量C3”项。建议GB150的术语符号引入C3,GB/T25798应完善封头威形厚度减薄率,《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应监督封头制造的成形厚度减薄率,以为容器设计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93.
为合理评估应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中溴酸盐的生成情况,提出既能保证出水水质又能降低溴酸盐超标风险的方案.进行了小试与中试试验,系统地从原水水质和工艺参数两个方面入手,研究水质因素、初始溴离子浓度和臭氧氧化条件等对溴酸盐生成的影响,同时分析生物活性炭对溴酸盐的去除能力.结果表明:高初始溴离子浓度水平和臭氧接触程度(Ct值)促使更多BrOx-生成.在相同Ct值条件下,升高臭氧投加浓度可使溴酸盐生成量增高200%左右.以长江南京段江心洲夹江下游原水进行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不会产生溴酸盐超标风险.生物活性炭(BAC)对于溴酸盐去除效果并不明显.运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进行深度处理时,工艺中应着重注意控制溴酸盐在臭氧化过程中的生成而非依靠后续生物活性炭将其去除.  相似文献   
894.
数字     
《民防苑》2014,(10)
正近三成英国《金融时报》9月22日报道称,科学家发现,中国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8%,紧跟其后的是占14%的美国和占10%的欧盟,换言之,中国的碳排放总量正在超越欧美的总和。中国碳排放量的激增源自中国的工厂和发电厂,正是它们将中国变成了世界工厂。超2?000亿珠江上水葫芦阻塞航道、吴川红火蚁咬伤村民、海南被椰心叶甲危害过的椰子树就像被火烧过一样惨烈……造成这些触目惊心现象的罪魁祸首有个共同的名字——外来入侵生物。据统计,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入侵物种中,入侵中国的就有50余种。我国成为遭  相似文献   
895.
基于滤纸法的测试原理,制作了一种新型基质吸力量测装置,用以研究干密度和温度对高液限红粘土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中体积含水率越低,土的干密度越大,基质吸力随时间波动的幅度越大,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越长。在测定该类土的基质吸力时,平衡时间以10d为宜。干密度和温度对高液限红粘土的土-水特征曲线有明显的影响,相同体积含水率条件下,干密度增大,温度升高,基质吸力减小。土的体积含水率与基质吸力的对数之间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896.
配电变压器运行可靠性评估,对实现主动运维,保障人民可靠优质用电,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配电网日常监测手段和数据,提出了多特征量的配电变压器运行可靠性评估,首先,从电气量、环境量和状态量三个方面构建了配电变压器可靠性评估体系,给出了各指标的定义;其次,提出了主客观融合的指标权重计算方法,给出了各个指标的评分原则,设计了可靠性评估流程;最后,通过实际算例分析证明了本文指标体系及方法的可行性,有利于实现配电网变压器可靠监测和主动运维,对配电网变压器设备运行可靠性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97.
根据山东省1961-2010 年90 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观测数据,采用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ET0)的Penman-Monteith 模型方法,分析了山东省ET0对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风速、日照时数、相对湿度的敏感性,并结合各气象要素的多年相对变化定量探讨了影响ET0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近50 a 来,山东平均ET0以-1.818 mm/a的趋势减少,夏季减少趋势最显著,1983 年前后ET0发生突变。各气象要素对ET0变化的敏感区域、与ET0相关性地域差异明显。虽然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的敏感系数较低,但其减小趋势极显著,多年相对变化较大,使平均风速成为ET0变化负贡献最大的气象要素,日照时数次之,最高气温贡献最低,相对湿度在沿海地区的正贡献较大。年、春、秋和冬季对ET0变化的主导因子是平均风速,夏季是日照时数,半岛大部分地区一年四季的主导因子是相对湿度。突变后主导因子是平均风速的站点明显减少,主导因子为相对湿度的站点明显增多,由于夏季日照时数极显著减少,导致突变后夏季大多数站点对ET0变化的主导因子为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898.
作物间套作群体光能截获和利用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理的间套作种植模式具有高产高效及环境友好的特点,可能成为未来可持续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光能的高效利用是间套作群体产量占优的主要原因之一.论文综述了计算间套作群体光能截获及分配的半经验模型及理论模型,分析了间套作群体产量优势形成的生理生态基础.间作套种可形成有利于作物吸收光能的冠层结构,或者可促进作物的光合速率,或者可改变作物的收获指数.对于共生期较长的间套作群体而言,优势作物对光能的高效截获和劣势作物对光能的高效利用是群体产量优势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对于共生期较短的间套作群体而言,两种作物光能吸收量的增加是该群体高产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899.
长江大通站溶解有机氮生物可利用性潜力及输入通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2~2013年度隔月对长江大通站的6次调查,分析了长江水体中溶解态总氮(TDN)的构成,包括溶解无机氮(DIN)及溶解有机氮(DON)中的尿素、自由态氨基酸(DFAA)、结合态氨基酸(DCAA)的构成和丰度,并评价了DON的生物利用性潜力,估算了不同形态氮的输入通量.结果表明,受稀释作用和悬浮颗粒物吸附影响,长江水体中DON浓度呈现出春冬季高、夏秋季低的变化特征,平均浓度为(33.28±21.35)μmol/L,占TDN比例平均为20.05%±13.53%;DON中组分尿素、DFAA和DCAA占DON的氮摩尔占比分别为21.94%±19.89%、0.84%±0.52%、3.68%±2.61%.其中,尿素浓度受季节性施肥灌溉影响,与径流量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总溶解态氨基酸(TDAA)占溶解有机碳(DOC)的碳摩尔分数和氨基酸降解指数均表明长江水体中DON具有较高的生物可利用性,且呈现出春夏季高、秋冬季低的变化趋势.DON的年输入通量为42.04万t,约占TDN年输入通量的17%.其中,具有高生物可利用性的尿素、DFAA、DCAA分别占DON年通量的15.50%、0.64%、2.80%.上述结果表明,长江输入的DON具有相当高的生物可利用性,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富营养化的贡献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00.
水力冲孔可通过高压水射流使钻孔孔洞周围煤体形成卸压区,增加煤层透气性,提高抽采效果。不同冲煤量将直接影响孔洞的形态大小和有效抽采半径。以中马村矿为例,通过现场试验、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研究了不同冲煤量对有效抽采半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抽采90 d,单位冲煤量为1,1.5,2 t/m的有效抽采半径分别为3.45,3.61,3.88 m与现场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抽采时间一定时,有效抽采半径随着单位冲煤量的增加逐渐增大,但增大趋势逐渐减弱。单位冲煤量一定时,随着抽采时间增加,瓦斯压力逐渐降低,有效抽采半径不断增大。研究结论对优化钻孔布孔参数,提高瓦斯灾害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