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3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201篇
安全科学   305篇
废物处理   33篇
环保管理   100篇
综合类   863篇
基础理论   191篇
污染及防治   127篇
评价与监测   52篇
社会与环境   36篇
灾害及防治   4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31.
滑坡的短期预报研究是当前国内外滑坡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在滑坡的中短期时间预报中,基于统计学的预测模型是主要的分析预测工具。采用两种理论上比较成熟的ARIMA模型和GM(1,1)与ARMA(p,q)组合模型来模拟滑坡的累积位移量,并对这两种模型的优缺点以及各自适用条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模型都能较好地拟合滑坡累积位移量时间序列并做出一定精度的预测,但是两种模型的适用条件不同。本研究可为滑坡短期预报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32.
研究降低样品取样量和减少试剂用量,对重铬酸盐法测定水质COD过程中的相关指标是否存在影响,以及水样中的残渣含量和样品浊度与COD测定结果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证明,当取样量为10.0 mL、试剂用量减半后,其COD测定值、空白试验值和标定物质用量均与标准方法中取样量为20.0 mL时没有差异,精密度和准确度也能满足相应的质控要求.COD测定结果与水样的残渣含量间无明显的相关关系,仅与样品的性质和种类有关;浊度高的水样,COD值也高,浊度低的水样,COD值也较低,2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33.
茂兰喀斯特植被演替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取茂兰自然保护区4种植被类型(原生林、次生林、灌木林和草地),采集0~15 cm的表层土样,探讨了土壤微生物量碳(Bc)、土壤微生物量氮(BN)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特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样区内生态系统在正向演替中(草地→灌木林→次生林→原生林),Bc、BN含量总体表现为逐渐增大,并且冬季最高,夏季最低,...  相似文献   
934.
西辽河流域沙土对氨氮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小型回填式土柱动态吸附实验方法研究了西辽河流域沙土对氨氮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西辽河流域沙土对氨氮的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和Langmuir吸附等温式,最优模型为Langmuir吸附方程;西辽河流域沙土对氨氮的饱和吸附量在573.81~3 666.16 mg/kg之间,平均为1 733.83 mg/kg。吸附分配系数k在3.13~524.55之间,平均为93.47;沙土对氨氮的吸附方式以化学吸附为主,解吸可逆性较弱。被吸附的氨氮解吸淋失的环境风险较小;沙土氨氮饱和吸附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和粗粘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影响程度顺序为: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粗粘粒含量;不同利用结构沙土的氨氮饱和吸附量:林地(2 053.87 mg/kg)>农田(1 990.40 mg/kg)>草地(1 356.37 mg/kg)>沙荒地(813.30 mg/kg);农田、林地和草地结构由于土壤有机质和团聚体含量较高,对氨氮的固持能力较强,氨氮流失的环境风险较小,沙荒地结构对氨氮的固持能力最弱。氨氮流失的环境风险最大。  相似文献   
935.
以《量和单位》(GB3100-3102-1993)为依据,列举了各种常见的错误使用量和单位的名称和符号、量和单位非标准化的例子,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标准化对策。  相似文献   
936.
渤海近海大气颗粒物金属元素的入海通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集了渤海近海岛屿1 a的大气TSP样品,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样品中Pb、Zn、Cu、Cd、Fe、Mn、V等金属元素含量,通过模型计算各元素干湿沉降通量,分析大气颗粒物入海通量的季节性变化,结果显示各元素的干沉降通量年均值分别为:Pb 34.344 μg/(m2·d),Zn 89.273 μg/(m2·d),Cu0....  相似文献   
937.
基于Mike11 HD和AD模块建立双台子河口区感潮河段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利用实测资料对水动力、水质模型参数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利用所建模型,以夏灌期为例分析了在两种水文条件下橡胶坝对支流绕阳河纳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种水文情景下,建橡胶坝后纳潮量分别增加18.3%和16.9%,最大流量分别增加了32.7%和31.2%。盐度分析表明修建橡胶坝对绕阳河纳潮盐度变化影响不大,可满足苇田灌溉对盐度的要求。研究结果可为盘锦双台子河口苇田科学灌溉、促进增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38.
基于径流泥沙的运移过程,构建了沿汇流路径,结合不同土地覆被对泥沙拦截能力系数模拟每个像元截留泥沙使其不进入水库量的模型.结合单位体积淤泥的清淤费用、水库使用年限及贴现率进行构建价值量模型,并在二滩水库的集水区进行了模型的运用.结果表明:2000~2005 年,土地覆被格局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雅砻江中上游草地向林地的转化和下游亲水区林地向农田和草地的转化.由此影响到2000和2005年土壤侵蚀总量变化不大,但2005年集水区向水库输沙总量有较大增加,农田也成为二滩水库最为主要的产沙源.多数被侵蚀的土壤在向二滩水库的运移过程中被各类生态系统截留,截留泥沙量的高值集中分布于二滩库区周边.林地平均截留泥沙绝对量较低,截留泥沙的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发挥.集水区对于减轻进入二滩水库泥沙服务的总经济价值在2000和2005年分别达到442.2和785.8亿元.  相似文献   
939.
基于生物光学模型的巢湖悬浮物浓度反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鑫  李云梅  王桥  张红  王彦飞  尹斌  吴传庆  朱利 《环境科学》2010,31(12):2882-2889
根据2009年6月巢湖32个样点实测的遥感反射率、悬浮物浓度、吸收系数及散射系数等数据,分析巢湖水体各组分的吸收、散射等固有光学特性,确定悬浮颗粒物单位散射系数、后向散射概率等固有光学参数,构建基于生物光学模型的悬浮物浓度反演模型,并利用准同步获取的环境1号卫星CCD影像数据反演巢湖悬浮物浓度.结果表明,555 nm处悬浮颗粒物单位散射系数的平均值为0.48 m2/g,以555 nm为参考波长,建立指数衰减模型对悬浮颗粒物单位散射系数进行参数化,模型的决定系数可以达到0.99;此外,在760~900 nm(Band4)范围内,后向散射概率不具有波长依赖,其值稳定在0.051.利用所得到的表观及固有光学量构建巢湖水体遥感反射率模型,反演巢湖悬浮物浓度,得到实测值与反演值之间的相对误差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平均相对误差为17.25%,由此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反演悬浮物浓度较高的湖泊水体;利用两景环境1号卫星CCD影像数据反演得到的巢湖悬浮物浓度主要在0~100 mg/L之间变化,其中6月13日巢湖悬浮物浓度40 mg/L的水域占到总面积的54.37%,而6月15日巢湖61.62%的水域悬浮物浓度40 mg/L,且这2 d巢湖悬浮物的分布与当时的气候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940.
贵州红枫湖底泥磷释放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了温度、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pH、扰动、微生物等环境因子对红枫湖底泥磷释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底泥磷的释放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5℃时底泥磷的释放通量为0.59mg·m-2·d-1;25℃和35℃时底泥磷的释放通量分别为1.25和3.68mg·m-2·d-1。(2)厌氧(DO2.0mg/L)条件下,底泥磷释放显著,释放通量在1.15~4.57mg·m-2·d-1之间;好氧(DO6.0mg/L)条件下,底泥磷的释放通量仅为0.82mg·m-2·d-1。(3)底泥磷的释放与上覆水pH值密切相关,且释放量随上覆水pH值的升高而增大,当pH=5.5和pH=7.5时,底泥磷的释放通量分别为1.15和1.25mg·m-2·d-1;当pH=9.5时,底泥磷的释放通量为4.57mg·m-2·d-1。(4)扰动条件下的底泥磷释放通量(2.62mg·m-2·d-1)明显大于静置条件下的底泥磷释放通量(1.25mg·m-2·d-1)。(5)微生物对底泥磷释放有明显影响,灭菌条件下的底泥磷释放量明显大于有微生物条件下的底泥磷释放量。综上所述,高温、厌氧、高pH值、强烈扰动均可促进红枫湖底泥磷的释放,微生物对底泥磷释放有明显抑制作用。基于红枫湖底泥磷释放模拟实验结果,计算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红枫湖底泥磷的释放通量,在此基础上估算出红枫湖夏季热分层期间(6~9月)底泥磷释放量约为8.58t,占红枫湖水体总磷负荷(约28t)的30.6%,表明红枫湖底泥内源磷释放对水体磷负荷和富营养化有重要贡献,亟待开展底泥内源污染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