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165篇 |
免费 | 811篇 |
国内免费 | 59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224篇 |
废物处理 | 233篇 |
环保管理 | 966篇 |
综合类 | 4151篇 |
基础理论 | 480篇 |
污染及防治 | 456篇 |
评价与监测 | 336篇 |
社会与环境 | 237篇 |
灾害及防治 | 49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108篇 |
2023年 | 254篇 |
2022年 | 236篇 |
2021年 | 295篇 |
2020年 | 296篇 |
2019年 | 250篇 |
2018年 | 201篇 |
2017年 | 261篇 |
2016年 | 257篇 |
2015年 | 360篇 |
2014年 | 1024篇 |
2013年 | 567篇 |
2012年 | 767篇 |
2011年 | 760篇 |
2010年 | 580篇 |
2009年 | 618篇 |
2008年 | 694篇 |
2007年 | 588篇 |
2006年 | 564篇 |
2005年 | 554篇 |
2004年 | 519篇 |
2003年 | 520篇 |
2002年 | 316篇 |
2001年 | 264篇 |
2000年 | 251篇 |
1999年 | 211篇 |
1998年 | 223篇 |
1997年 | 168篇 |
1996年 | 129篇 |
1995年 | 181篇 |
1994年 | 129篇 |
1993年 | 101篇 |
1992年 | 93篇 |
1991年 | 74篇 |
1990年 | 79篇 |
1989年 | 67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21.
论全球生态经济系统的不可持续性——基于农业生态系统承载力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3种方法预测的作物产量潜力分别为:(1)利用作物历年单产回归拟合后进行趋势外推,得出多数作物的未来产量潜力极限大约将是现在单产的2~3倍;(2)运用"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IIASA)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共同开发的"农业生态区划"(AEZ)模型计算我国主要粮油作物的区域单产最高潜力,得出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和大豆的单产潜力分别是它们2005年全国平均单产的1.2、2.2、2.2、2.9、2.0、1.9倍;(3)运用自然界中植物的最大光能利用率计算世界主要粮油作物单产的光合潜力,得出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大豆产量的最大光合生产潜力大约分别是目前高产地区单产的1.4、2.5、1.2、1.8、1.9、2.2倍。据此:从作物产量潜力极限出发,阐述了农业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再从"封闭"系统特性出发,论述了全球生态经济系统的不可持续性。人类所能做的是尽力延缓"终点"的出现:行动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722.
生草栽培对三种岭南水果种植系统的生态经济影响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合运用能值、经济与土壤生态学分析方法,以传统清耕模式为对照,定量研究了生草栽培对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和番荔枝(Annona squamosa Linn)三种岭南水果种植系统的生态经济影响。整合系统物质流、能量流和货币流,综合分析其自然资源基础、经济发展状况及可持续发展程度,并将土壤有机质的消耗纳入不可更新自然资源能值投入分析,为岭南水果业生草栽培与否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生草栽培可以将荔枝和龙眼种植系统的能值可持续性从传统清耕模式的0.16和0.46分别提升到0.17和0.47;而使番荔枝种植系统的能值可持续性从传统清耕模式的0.59降至0.45。同时,生草栽培可提高荔枝和番荔枝种植系统的经济效益,而降低龙眼种植系统的经济效益。所有案例结果均表明,生草栽培可降低果园土壤有机质的消耗。 相似文献
723.
河流渗滤是一种自然净化过程,污染河水通过该过程在河流沉积层中发生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得污染物浓度降低,河水水质得到净化,从而达到增加地下水开采量的目的。本项研究通过淋滤实验,利用自行设计的土柱实验装置和人工配制的淋滤液,模拟了BTEX污染河水在下渗通过河流渗滤系统的过程中发生的降解行为。实验历时48 d,获得了该过程中BTEX各组分和电子受体的质量浓度变化历时曲线,得出的结论包括:污染河水中的BTEX在通过河流渗滤系统时将发生两种环境行为—吸附和降解。其中,吸附作用对于BTEX的净化效果较为有限,当吸附达到饱和之后,在存在电子受体的情况下,BTEX能够发生厌氧微生物降解,降解作用能够更有效的去除BTEX污染物。其中去除效率最高的是间二甲苯,在以NO3-为电子受体的情况下平均去除率为85.5%,在以SO42-为电子受体的情况下平均去除率为82.4%,其次是乙苯、甲苯,去除率最差的是苯,在两种电子受体的系统中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8.5%和63.5%。由于吸附作用的影响,微生物降解相对于BTEX浓度变化存在一个滞后期,BTEX各组分的土壤-水吸附分配系数Kd越大,总的降解效率也就越低。通过河流渗滤系统这一自然净化过程,可以有效地去除浓度较高的BTEX混合污染,各组分平均去除效率都超过了60%,最高去除率均超过了80%。对于持续不断入渗的污染河水,当土壤吸附达到饱和、微生物活性受到抑制,去除效率会大大降低,从而使BTEX穿透河流沉积层进入含水层,对地下水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724.
725.
726.
727.
通过两套大气细颗粒物(PM2.5)水溶性离子在线监测仪与蜂巢式固气分离器膜采样系统作对比,评估了在线监测仪器对主要水溶性组分SO24-、NO3-和NH4+的测定结果.美国URG公司生产的在线连续监测分析系统(AIM URG-9000B)对NH4+和NO3-的监测结果较好,但对SO24-的测定结果存在明显高估,其原因是AIM的平板溶蚀器系统无法完全去除大气中高浓度SO2,从而对SO24-的测定结果有干扰.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两个溶蚀器串联并用5 mmol.L-1H2O2+5 mmol.L-1NaOH混合溶液作吸收液时,高浓度的SO2(甚至达到260μg.m-3)可以被完全吸收而对SO24-的测定结果不产生影响.由荷兰能源研究所(ECN)、Metrohm和Applikon共同研制的在线气体组分及气溶胶监测系统(MARGA,ADI2080)对NH4+和SO24-的监测结果较好,可以满足实验要求;但NO3-的测定结果偏高,其准确性需作进一步评估.新型监测仪器在不同大气环境中投入使用前需进行对比测试,以确定其准确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728.
岗位角色不清是导致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明确轨道交通关键岗位角色的安全职责分布,本文以系统调度岗位为研究对象,基于法律法规及企业规章,通过访谈及现场调研手段,应用功能共振分析方法(FRAM)构建系统调度岗位角色安全职责功能分布网络图,呈现出系统调度岗位内多角色间的安全职责联系,结果表明:辨识出系统内10项失效功能连接;值班经理未接受岗前培训、系统调度应急处置教材中危险场景辨识部分内容不足、同值系统调度员未了解监督时的注意事项以及调度通讯设备运营异常等4个失效功能连接的耦合结果易导致轨道交通运营异常.企业应就这4方面提升和优化关键岗位角色安全职责分布. 相似文献
729.
为了研究食品安全生产及监管的内在机理、影响因素及监管模式,采用演化博弈论方法建立了政府监管部门与食品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运用复制动态方程和系统动力学方法深入分析了食品安全生产中相关主体的决策选择。结果表明:食品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须主动重视食品安全问题,食品企业的策略选择受安全生产投入成本、处罚成本和声誉收益的影响;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行为受监管成本、外部负效益及社会成本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因此,增大监管部门惩处力度、降低监管成本、完善社会公众监督机制、强化声誉效应是食品安全问题得以解决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730.
为实现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分析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及能源消费与城市碳排放的相互反馈机制,以构建城市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模型.利用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构建城市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预测天津市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量变化趋势,分析不同因素对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量的影响,设置并对比不同综合减排方案的减排效果.结果 表明:构建的城市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模型有效;若系统按现有趋势发展,天津市水土资源净碳排放量在2020-2030年将保持逐年上升趋势;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加速增长能显著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量,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能源效率提升是实现水土资源利用减排的有效途径,产业节水发展对减少城市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作用较小,但由于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仍应引起足够重视;在水资源约束和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实施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综合调控方案,天津于2025年左右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达峰.未来城市发展应主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实现低碳绿色发展,同时重视水资源底线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