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15篇
安全科学   30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供氧装置在密闭的地下坑道或地下避难硐室里,为延长隔绝防护时间,保证较长时间安全居留,必须使用氧气发生装置。常用的供氧装置如下: 一是瓶装氧气和废气再生装置 经毒物学家研究证实,供给人员正常压力的纯氧是无害的;但是,吸入高压纯氧对人体有严重危害。如吸入3个大气压的纯氧,经过45分钟,人就会出现腿痉挛和全身浮肿。  相似文献   
302.
历史的时针滑过2006年11月25日16时的那一刻,云南曲靖富源县昌源煤矿二号井与平日并无二致,中班和早班矿工正在进行交接班,早班下井的46名矿工在陆续升井,而中班52名矿工则在下井过程中。  相似文献   
303.
7月15日,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2007暑期青年调研队山西分队整装出征。队伍由来自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绿缘根与芽的25个志愿者组成,他们带着社会各界的期望奔赴山西西山煤电集团总公司深入矿区一线进行为期七天的调研活动。  相似文献   
304.
为了研究煤矿中夜班工人的疲劳状况和疲劳检测方法,通过对夜班矿工脑电和行为指标进行分析,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矿工疲劳程度。选择15名夜班矿工作为被试,通过脑电图(EEG)测量其夜班前后执行Oddball任务时的脑电信号,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提取脑电特征值(α+θ)/β、(α+θ)/(α+β)、θ/β和α/β,收集认知任务期间的准确性和反应时间,作为疲劳检测指标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对夜班矿工的疲劳等级进行预测。对夜班前后矿工脑电信号中所有通道的特征值进行配对t检验,共得到6个显著通道的特征值,与反应时间、准确率等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总体检测准确度为89.685%。该模型对检测夜班矿工的疲劳程度具有较高准确性,可为矿工疲劳干预措施和检测装备的研发提供技术手段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05.
为检验矿工风险感知水平,提升其对风险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基于文献分析和访谈研究提取矿工风险感知初始测量指标,并编制测量量表,通过对162份调查数据的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净化测量指标体系,并明确矿工风险感知的测量结构;然后采用AMOS21.0软件对226份调查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最后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差异性分析等方法对该量表进行具体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矿工风险感知测量体系包含风险知识和态度、风险后果认知2个维度、10个测量指标;所编制的矿工风险感知测量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内容效度、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本量表在不同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工种和工作年限的矿工群体间具有普遍适用性。量表可为煤矿员工的风险感知水平测量提供可行工具。  相似文献   
306.
今年5月份以来,"云南个旧锡矿矿工肺癌高发,农民工难获职业病保险"的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各级党政领导重视。为了了解个旧锡矿矿工肺癌和职业病防治的情况,本文作者前往个旧进行了调查。个旧号称中国"锡都",锡矿开采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个旧就有了锡的开采和冶炼。光绪九年(1883年),清政府洋务运动中还在云南开设了官办企业"个  相似文献   
307.
为科学有效地评价一线矿工不安全状态,进一步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以一线矿工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文献分析法获取不安全状态影响因素,编制问卷进行调查;运用SPSS 26.0软件对有效问卷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构建一线矿工不安全状态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应用MATLAB R2018a软件计算,使用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 TOPSIS)对10名一线矿工不安全状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一线矿工不安全状态的12个评价指标中,家庭支持重要度最大,自我效能重要度最小;采用熵权-TOPSIS法对一线矿工不安全状态进行综合评价是客观合理可行的;3号、8号和9号一线矿工不安全状态等级高于Ⅲ级,其工作安全性低,应引起煤矿重视。研究结果对煤矿井下人因事故的防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08.
为探讨不同热湿环境下矿工注意力对应急决策的影响,模拟了4种不同工况环境,召集了11名被试,运用认知神经科学方法共进行了44次脑电图记录。结果表明,体感温度在26~36℃被试可以保持较高的注意力水平,能够针对突发事件迅速且正确地做出决策。随着温湿度的升高,α波的平均功率不断增加,β波在工况三达到峰值后减小,脑地形图中β波在工况三占比最大;注意力水平(P(SMR+Middle β)/P(θ))随温湿度的增加而降低,工况三时注意力水平最高,工况四时与其相比降低了69.6%。相关性分析显示,温湿度与任务完成时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对热湿环境下矿工的应急决策研究能够为深井采矿工人的安全和保护提供参考,降低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为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09.
矿工不安全行为是造成煤矿事故的主要原因。为了进一步预防不安全行为造成事故,以矿工为研究对象,分析风险偏好、工作压力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关系。首先,在相关文献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假设和构建模型。然后,对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下2家具有代表性的煤矿进行问卷形式的调查。最后,运用SPSS 26.0和AMOS 25.0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假设检验分析及风险偏好中介作用的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在风险偏好中介作用下,家庭环境压力、岗位职责压力、工作环境压力、职业发展压力和组织体制压力对不安全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工作环境压力影响最大。因此,为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需改善员工工作环境,降低员工工作压力,培养员工形成正确的风险观念。  相似文献   
310.
为系统把握当前采矿业行为安全管理研究成果并探析未来发展方向,运用文献综述法,在职业心理学视域下回顾矿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数据驱动模式与行为干预机制。结果表明:社会心理风险、人格特性与心理状态是矿工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但亟需围绕其作用机制开展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外部环境、人格特性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不足是制约采矿业行为安全理论发展的瓶颈,基于建构主义及认知神经学的研究是促进理论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心理因素与不安全行为的关联具备长期性、复杂性,可推动开展纵向研究获取多时间点数据,促进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融合;行为干预机制涉及安全监管保障和安全教育培训两类途径,需进一步发挥多主体协同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