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0篇
  免费   454篇
  国内免费   1974篇
安全科学   212篇
废物处理   222篇
环保管理   195篇
综合类   3327篇
基础理论   680篇
污染及防治   924篇
评价与监测   80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204篇
  2022年   245篇
  2021年   283篇
  2020年   213篇
  2019年   256篇
  2018年   197篇
  2017年   205篇
  2016年   237篇
  2015年   227篇
  2014年   349篇
  2013年   264篇
  2012年   248篇
  2011年   281篇
  2010年   196篇
  2009年   270篇
  2008年   266篇
  2007年   216篇
  2006年   220篇
  2005年   201篇
  2004年   155篇
  2003年   140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61.
《中国环保产业》2012,(4):62-62
由石狮市清源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开发的染料还原剥色粉剂(环利粉),适用于印染行业。主要技术内容染料还原剥色粉剂(环利粉)是一种在印染行业取代保险粉的安全、环保、经济的新型产品。保险粉广泛应用于印染行业中染料的还原和剥色。但保险粉是一种吸湿性粉末,遇到少量水或暴露在潮湿空气中会发生分解反应,分解反应为放热反应,会产生  相似文献   
262.
《中国环保产业》2012,(11):58-60
环保型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技术依托单位:上海轻工业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6-5377(2012)11-0058-01工艺路线该技术采用高级氧化还原技术,有效破坏生物膜,起到杀菌、阻垢和缓蚀等作用,可替代传统化学药剂处理循环冷却水。主要技术指标处理后污垢热阻小于3.44×10-4m2K/W,腐蚀率小于0.075mm/a(碳钢),细菌总数低于1×103个/mL,生物黏泥低于3mL/m3,浊度低于5NTU,pH7.0~9.0,  相似文献   
263.
采用微生物平板涂布法对2家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各阶段的四环素类药物(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耐药菌分布进行了测定,分析了污水处理的各阶段对四环素类药物耐药菌的去除效果。结果显示,2家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系统中均能检出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耐药菌,数量分布均为土霉素耐药菌>四环素耐药菌>金霉素耐药菌。3种耐药菌的浓度均在加氯消毒出水中为最小(在0~103 cfu/mL),在外排污泥中最大(高于进水浓度,在105~107 cfu/mL)。四环素耐药菌数从进水的1.1×105~1.6×105 cfu/mL降为出水的0~5.5×102 cfu/mL,说明污水处理过程对四环素耐药菌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但四环素耐药菌占总菌数的百分比没有明显下降或上升,相比于进水的1.1%~3.4%,出水仍然保持在3.1%~4.3%左右,表明污水处理过程中没有选择性的富集或去除四环素耐药菌。  相似文献   
264.
林可霉素菌(Streptomyces lincolnensis)利用吡唑酮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被吡唑酮废液驯化、分离、筛选后的林可霉素菌,并对其在摇瓶上利用吡唑酮废液中的硫酸铵发酵(7 d)生产林可霉素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废液加入培养基体积比都为1∶10,实验1中菌丝代谢和对照比正常,其中还原糖利用最快,在发酵后期为0.24 mg/L,林可霉素起步效价最低为2 100 IU/mL,与对照相比最后发酵效价降低了70 IU/mL;实验2发酵过程pH值偏低,全程为5.86~6.50,氨基氮代谢缓慢为40 mg/100 mL,最后林可霉素效价最低为4 480 IU/mL;实验3中废液在发酵进入48 h中后期的时候补入能促进菌丝体分泌,最后林可霉素为5 180 IU/mL,比对照发酵水平高出8.82%。可见实验3的实验设计有利于林可霉素菌利用吡唑酮废液生产林可霉素,为废物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可行性作了有意义尝试。  相似文献   
265.
通过控制好氧区低DO浓度以及缩短好氧实际水力停留时间(actual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AHRT),在处理低C/N比实际生活污水的A2/O工艺中,成功启动并维持了短程硝化反硝化;系统亚硝酸盐积累率稳定维持在90%左右,氨氮去除率在95%以上。通过提取富集氨氧化菌(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AOB)的基因组DNA,经两次常规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以纯化回收的DNA扩增片段作为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OB数量的DNA标准品,建立了检测AOB数量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了A2/O系统在不同运行条件及亚硝酸盐积累率情况下AOB菌群数量。结果表明,随着系统亚硝酸盐积累率的上升,系统内AOB菌群数量也大幅上升。全程硝化和短程硝化时,系统内的AOB菌群数量分别为5.28×109cells/g MLVSS和3.95×1010cells/g MLVSS。此外,亚硝酸盐积累率的下降相对于AOB菌群数量的下降有一定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266.
《化工环保》2013,(1):5+14+18+22+32+55+58+62+79+83
可见光催化下过硫酸盐强化铁酸钴的有机污染物去除方法该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见光催化下过硫酸盐强化铁酸钴的有机污染物去除方法。该发明包括如下步骤:1)取有机物污染水样进行有机污染物含量分析;2)将有机物污染水注入到水池中,按池水中有机污染物、铁酸钴和过硫酸盐的摩尔比为  相似文献   
267.
《化工环保》2013,(5):446
一种二氧化钛微球阵列负载铂可见光光催化剂及制备方法,属于二氧化钛光催化领域。催化剂载体是利用两步模板法制备的TiO2微球阵列,微球直径为100~300nm,为锐钛矿相结构;以氯铂酸为铂源,利用氢气还原得到铂沉积的TiO2微球阵列,该催化剂在可见光下具有很好的光催化活性。微球  相似文献   
268.
对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膜璞毕赤酵母菌(Pichia membranifaciens)混合后利用制酒废水作为替代培养基产生的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XJBF-1进行了成分及理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XJBF-1的主要成分是多糖(质量分数为63.40%),总蛋白质质量分数仅为0.87%;XJBF-1为线型结构,分子量仅为50 798u,低于一般的微生物絮凝剂;XJBF-1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这一特性有利于絮凝活性物质的提取和纯化;XJBF-1对糖化酶作用敏感,而对蛋白酶作用不敏感;XJBF-1对鱼苗基本没有急性毒性,可以作为无毒水处理剂使用。  相似文献   
269.
为了提高阿特拉津降解菌Acinetobactersp.DNS32的产量,分别采用响应曲面法和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遗传算法对阿特拉津降解菌DNS32发酵培养基中3个重要基质成分(玉米粉、豆饼粉、K:HPO。)进行优化研究。响应曲面法确定3种成分的含量为玉米粉39.494g/L,豆饼粉25.638g/L和K。HPO。3.265g/L时,预测发酵活菌最大生物量为7.079×10^8CFU/mL,实测量为7.194×10^8CFU/mL;人工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优化确定3种主要成分含量为玉米粉为39.650g/L,豆饼粉为25.500g/L,K2HPO4为2.624g/L时,预测最大值为7.199×10^8CFU/mL,实测量为7.244×10。CFU/mL;最终确定培养基配方:玉米粉为39.650g/L,豆饼粉为25.500g/L,K2HPO4为2.624g/L,CaCO3为3.000g/L,MgSO4·7H2O和NaCl均为0.200g/L;优化后阿特拉津降解菌DNS32发酵生物量比优化前提高了36.6%。结果表明,在阿特拉津降解菌DNS32发酵培养基组分优化方面,响应面法和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遗传算法都是可行的,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遗传算法具有更好的拟合度和预测准确度。  相似文献   
270.
3种载体固定化菌藻共生系统脱氮除磷效果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种不同载体(海藻酸钠、聚乙烯醇、复合载体),分别将小球藻和栅藻与活性污泥固定成菌藻共生系统,制成菌藻凝胶小球,单独菌、单独藻的凝胶小球,用于处理人工污水。结果表明,(1)复合载体固定的菌藻共生系统氮磷去除效果最好,PVA载体的脱氮除磷效果次于复合载体优于海藻酸钠;(2)固定化菌藻共生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明显优于单独固定菌和单独固定藻,固定菌的效果较差;(3)3种载体包埋下的固定化小球藻的脱氮除磷效果均较相同载体固定化的栅藻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