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181篇
安全科学   103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27篇
综合类   455篇
基础理论   47篇
污染及防治   48篇
评价与监测   21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661.
14C是研究城市中化石能源碳排放状况的有效手段;认识化石源CO2(CO2ff)的主要来源将有利于针对性地制定减排方案。本文利用分子筛主动吸附采样方法对西安市大气CO2进行了连续积时采样,并利用AMS-14C示踪方法,研究了西安市2016—2017年 CO2ff的浓度变化,同时基于CO2ff与大气污染物的同源性,对CO2ff的主要来源进行了定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西安大气Δ14C季节变化显著,变化范围是(?1.00±2.84)‰— (?187.25±3.62)‰,平均值为(?63.20±17.35)‰,相对于2012—2013年的平均值(?41.3±27.4)‰有明显的下降。CO2ff变化范围是(6.91±1.94)— (105.60±3.09) μmol?mol?1,呈显著的夏季低、冬季高的季节变化特征,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CO2ff与SO2及NO2浓度总体上呈相同的季节变化特征,但与两者的相关性存在季节差异:在春夏季,CO2ff与SO2R2=0.47,p<0.01)的相关性较强;而在秋冬季,CO2ff与NO2R2=0.73,p<0.01)的相关性更为显著。可能是由于大气扩散条件的改变使得采样点CO2ff的主要来源发生了变化。春夏季节,大气扩散条件较好,采样点化石源CO2可能主要受到工业燃煤(高空排放)的影响,而秋冬季节,受到不利于扩散的气象条件的影响,化石源CO2可能主要受到采样点周围交通源(近地面排放)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可为CO2ff的源解析研究及大气CO2样品采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62.
2019年5月27日~6月27日对江苏省常州市的气溶胶光学性质参数、颗粒物数浓度和PM_(2.5)组分进行观测,联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SMPS)、黑碳仪(AE33)、腔衰减相移式单次反照率监测仪(CAPS)、在线离子色谱分析仪(MARGA)和RT-4型有机碳/元素碳(OC/EC)分析仪分析:①新粒子生成期间化学组分与光学参数的变化;②IMPROVE、 MIE理论重建消光系数与实测值的闭合性对比.观测期间共有两次明显的新粒子生成事件,粒子粒径从4 nm持续增长到64 nm,在新粒子生成初期硫酸盐贡献较大,生成过程中实测平均消光系数为95.40 Mm~(-1),IMPROVE模型重建平均消光系数为140.20 Mm~(-1),MIE理论模型计算平均消光系数为93.54 Mm~(-1),低于我国城市气溶胶消光系数均值300 Mm~(-1).本次观测采用多仪器联用的方式从颗粒物数浓度粒径谱、化学组分谱等不同的方面更好地对气溶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663.
地下水“三氮”污染来源及其识别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杜新强  方敏  冶雪艳 《环境科学》2018,39(11):5266-5275
地下水"三氮"污染来源的识别研究对污染控制与修复有重要的意义.在阐述地下水"三氮"污染来源(大气氮沉降、土壤天然有机氮矿化、地表径流氮输入、人类活动氮排放等)及其在我国的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国际上常用的"三氮"污染来源识别方法,包括水化学方法、统计学相关方法、区域氮平衡法、稳定同位素示踪法及一些新型示踪方法.指出由于"三氮"污染来源的多样性及污染形成机制的复杂性,单一识别方法在应用中均有较明显的局限性,目前主流识别手段为稳定同位素示踪法与多种识别方法相综合.进一步提出要加强新型示踪方法的开拓、定量识别方法的优化,污染源识别与迁移转化机制、地下水补排条件、地下水-地表水转化关系等研究相结合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664.
氧化塘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且运行费用较低的污水处理设施,其流型有多种模型可供采用,但主要模型参数纵向扩散系数(D)和扩散因素(d)均难准确预测,为了满足这些模型的通用性就需要建立所需参数的预测方程。通过氧化塘模型研究,利用示踪实验技术测定了水力逗留时间分布,提出了一种计算氧化塘模型纵向扩散系数D的经验公式,为求取扩散因素d或扩散传质准数Pe提供了简便方法。用所得经验公式求得胜利油田桩西联采油废水氧化塘Pe值,与实测值较好吻合,相对偏差为6.61%。  相似文献   
665.
超声光催化降解酸性粒子元青染料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白波  赵景联  冯霄 《化工环保》2002,22(6):319-323
对超声波作用下的纳米TiO2光催化氧化法降角酸性粒子元青染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的引入提高了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酸性粒子元青染料的降解率;降解率受反应时间、坡声波功率、空气流量的影响;添加少量的H2O2能够明显地提高酸性粒子元青染料的降解率。  相似文献   
666.
防尘面罩粒子阻隔效率测试仪器及测试原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GB2626-2006<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劳动防护用品上了一个新台阶,相应各项指标的检测设备也需要更新换代.文中主要介绍目前国内外几种防尘面罩粒子阻隔效率测定装置,系统介绍了各检测装置的测试原理及测试程序.为国内相关检测机构在防尘面罩粒子阻隔效率测试仪器的选择上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67.
以我国沉积型盆地三江平原的典型农业区抚远地区为例,采用水化学法和GIS技术分析区域水化学成因作用及无机氮素的污染特征,利用氮氧双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及稳定同位素解析模型(SIAR)确定氮素来源及各污染源贡献比,基于对影响氮素浓度变化的多项因素的认识,建立区域氮素的水化学演化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中氨氮超标率为56.52%,毫克当量百分数平均值占无机氮总量的55.50%,是地下水无机氮素中污染影响程度最大的指标;土壤有机氮、厩肥污水和氨态化肥是径流补给区氮素的主要污染来源,各污染端元贡献比由大到小依次为40.49%、30.24%和29.27%.地下水补给区是氨氮污染最重的区域,排泄区是硝酸盐氮污染相对严重的区域,氧化还原条件是影响氮素浓度的关键因素;在氮素的时空演化过程中,除二级阶地仍保持天然水化学状态外,一级阶地和漫滩区的氮素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668.
白杰  刘和  殷波  马惠君  刘宏波 《中国环境科学》2015,35(11):3303-3309
采用改进粒子群算法对ADM1模型中的关键参数进行了估计,经敏感性分析,确定了Monod最大比吸收速率、半饱和值、产物对底物的产率等3种参数对产酸速率具有较大影响.应用修正后的动力学参数对ADM1模型在不同C/N比调控下污泥厌氧发酵产酸结果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模拟产酸数据和实测数据误差较小,说明修正后的ADM1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污泥厌氧发酵中C/N比条件对产酸的影响.  相似文献   
669.
晋江河口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历史与来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分别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冷原子吸收法,测定了晋江河口柱状沉积物中15种重金属元素(Pb、Sr、Cr、Cd、Zn、Cu、Fe、Mn、V、Ni、Co、Cs、Sn、Sb和Hg)的质量分数,结合210Pb定年技术,运用Pb、Sr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法),探讨沉积物中15种重金属元素的垂向分布特征及污染历史. 结果表明:①近300 a来晋江河口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②柱状沉积物中的Pb主要来自于上游流域的采矿活动(贡献率为47.5%~83.7%)和土壤母质(贡献率为16.3%~52.5%). ③沉积物的87Sr/86Sr为0.716 37~0.719 26,高于人为源(≤0.711 72),说明沉积物中的Sr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主要来源于土壤母质. ④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5种重金属元素可分两大类,Ⅰ类为Sr、Hg、Cr、V、Ni和Cs,以自然源为主;Ⅱ类为Pb、Fe、Mn、Zn、Cd、Sb、Sn、Cu和Co,以人为源为主,主要与上游流域的采矿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670.
O2+、O3同时脱硫脱硝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目前的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方法中存在的投资成本、运行费用、占地面积大等问题,研究强电离放电方法产生高浓度氧活性粒子(O2+、O3)注入烟气外排管道中,进行O2+、O3消除烟气中的NO, SO2转化成HNO3, H2SO4的等离子化学反应.描述强电离介质阻挡放电制取O2+、O3原理和烟道中O2+与H2O反应形成·OH及其氧化脱硫脱硝反应机制,分析回收酸液中的酸根离子种类及浓度.在O2+、O3与NO+SO2的物质的量比为5,烟气温度为65℃,H2O体积浓度为10%,停留时间为1s的实验条件下,脱硝脱硫率分别为97.4%,8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