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5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388篇
安全科学   230篇
废物处理   88篇
环保管理   146篇
综合类   1013篇
基础理论   213篇
污染及防治   170篇
评价与监测   109篇
社会与环境   40篇
灾害及防治   49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70 毫秒
391.
酰胺类除草剂的广泛使用对水生生态环境构成了潜在风险。为探究其对藻类的毒性作用,以铜绿微囊藻为对象,分别从藻类生长和氧化损伤效应角度探讨了甲草胺、乙草胺和丁草胺对铜绿微囊藻的毒性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酰胺类除草剂对藻类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和剂量–效应关系,低浓度暴露组刺激藻类增长,高浓度表现为抑制作用;3种酰胺类除草剂增加了铜绿微囊藻的氧化压力,并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其中,藻体内过氧化脂质降解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增加,同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也显著增强。经96 h暴露后,甲草胺(32.0 mg·L~(-1))、乙草胺(32.0 mg·L~(-1))和丁草胺(15.0 mg·L~(-1))暴露溶液中相对MDA含量分别为138%、204%和154%,相对SOD活性分别为116%、87%和115%,相对POD活性分别475%、278%和627%。结合生物量及氧化损伤效应实验结果可知,3种除草剂对铜绿微囊藻的毒性大小顺序为丁草胺乙草胺甲草胺。  相似文献   
392.
聚类是一种重要的文本信息处理方法,文章介绍了常用的文本聚类算法,从这些算法的适用范围、初始参数的影响、终止条件以及对噪声的敏感性等方面对它们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对文本聚类算法的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93.
贴不贴泡是大庆某石油化工总厂生产废水排放场地,其作用相当于一个水面较大的氧化塘。本文对大庆市贴不贴泡周边地下水采集样品,以研究其对周边地下水的污染状况。结果显示:纳污泡附近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石油类污染,石油类污染物还仅限于湖泡区内,在剖面上的分布基本限于潜水层内,局部达到弱透水层顶部附近。石油类污染物在其中的迁移速度很低,特别是水平迁移速度更小,才使污染近30年的场地地下水受到的石油烃污染不是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394.
树脂负载Fe3+/Cu2+多相类芬顿降解染料橙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制备了新型多相类Fenton催化剂(Fe3+cu2+)/R(Fe3+和cu2+同时负载于离子交换树脂),以橙黄Ⅳ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初始过氧化氢浓度、橙黄Ⅳ浓度、催化剂量、初始pH值及温度等因素对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并对该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该催化剂(Fe3++Cu2+)/R与Fe3+/R相比表现出更好的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活性,使橙黄Ⅳ的降解率提高10%;催化过氧化氢氧化橙黄Ⅳ的反应遵循假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活化能为10.71 kJ·mol-1;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Fe3+和cu2+在树脂表面负载比较牢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耐用性.同时,电子顺磁共振(EPR)测试结果表明,cu2+的掺杂能有效地促进OH·的产生;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结果表明,反应过程中存在高价态铁物种.因此,在该体系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物种是OH·和高价态铁同时共存.  相似文献   
395.
本文基于空气质量及气象监测数据,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后向轨迹法、潜在源贡献分析等方法,选取长三角北部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的典型污染过程进行分析,并选取该区域代表性的城市(蚌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北部地区大气污染受地面弱气压、高湿、低温和静小风等不利气象条件及传输的影响较大.长三角秋冬季区域性污染具有影响范围广和持续时间长等特征,污染类型主要为区域外传输型与区域内累积型.在EP1和EP2两次污染过程中,长三角北部城市PM2.5浓度均值分别达到131.6 μg·m-3和115.4 μg·m-3,前者污染过程较短,但污染物浓度累积较快造成的污染强度大和范围广.利用PSCF和CWT对PM2.5潜在源定性和定量分析表明,EP1过程PM2.5由临沂、徐州、宿迁和连云港等污染轨迹密集区域传输到受体城市蚌埠,CWT值处于80以上,最高可达200以上,区域传输实际浓度值较高;EP2过程PM2.5浓度受宿迁、宿州和徐州等区域内部邻近城市影响,CWT值处于60以上,最高达160以上,说明研究区域内城市间相互影响较大.因此,秋冬季重污染过程中的跨区域大气污染联动,对于缓解长三角北部区域污染程度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96.
厦门港和员当湖表层沉积物中的石油烃和多环芳香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2002年4月厦门港沿岸设9个站,员当湖设两个站采集表层沉积物,用有机溶剂萃取,硅胶柱色层分离,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带SIM数据采集系统对样品的石油烃类(M/Z=55),多环芳香烃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员当湖石油烃和多环芳香烃质量分数分别高达1397和1376.5ng/g。厦门港船只活动,厦门港四周工业废水、车辆燃油滴漏是石油烃和多环芳香烃污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397.
利用徐州2015年PM2.5和PM10逐小时质量浓度数据,分析了徐州颗粒物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基于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结合GDAS气象数据和空气质量数据,利用轨迹聚类及潜在源分析法研究徐州不同季节气流轨迹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及PM2.5和PM10的潜在来源。结果显示,2015年徐州环境空气中PM2.5和PM10的年均值为65和122μg/m3,分别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限值86%和63%。各国控站点ρ(PM2.5)和ρ(PM10)月变化呈现一致的冬季高夏季低的"V"型变化特征,这与气象条件和气流轨迹特征季节性变化有关。秋冬季污染较高时期徐州主要受西北内陆性气团和较为稳定的气象条件影响,而春夏季来自较为干净的东部海洋性气团利于污染扩散。潜在源分析显示,山东、安徽、苏中南、浙西北等地区是影响徐州市PM2.5和PM10的主要潜在源区。各季节潜在源区分布范围有一定差异,冬季时潜在源区分布最广,并有明显向西北方向转移延伸的趋势。  相似文献   
398.
将表示信息模糊性和随机性的定性、定量转换的云模型引入灰色白化权函数的表达,对传统白化权函数进行改进,建立了基于灰色云模型的白化权函数,用灰云聚类模型对洪水灾害损失进行等级评估,以弥补常用方法的不足。最后选取1989-1990年间我国部分省市发生的45个洪水灾害的灾情案例作为评估实例,选取房屋倒塌数量、受灾面积、伤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4个评估指标,对所有样本进行灰云聚类,得到了灾情评估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99.
基于灰色聚类的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灾害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正在向定量化、综合化、科学化发展,但是由于它所涉及的因子较多,且许多因素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迄今为止仍有不少需要探索的问题.可以认为,地质环境系统是灰色系统,这就是分类决策聚类问题.以吉林省磐石市为例,将灰色聚类法应用到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确定了影响地质灾害危险性的主要地质环境因素,建立了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数学模型,计算得到的危险程度数值,反映了磐石市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根据评价结果,按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将磐石市划分为4个区,经与磐石市地质灾害发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文中所提方法的分析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400.
采用臭氧辅助光芬顿法处理电镀添加剂生产废水,考察双氧水、FeSO4·7H2O、pH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废水COD和UV254去除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H=4,臭氧通入量为0.25 g,双氧水的投加量93.3 mL/L,FeSO4·7H2O投加量为5.3 g/L,最佳反应时间为30 min,COD和UV254去除率分别达到92.64%和87.95%。这表明,臭氧辅助光芬顿法对电镀添加剂生产废水处理效果显著,处理时间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