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0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863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102篇
综合类   410篇
基础理论   36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68篇
社会与环境   75篇
灾害及防治   4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贵州省境内乌江干流水质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贵州省环境监测部门资料显示乌江已成为贵州省水污染程度最为严重的流域,突出的问题是总磷、氟化物超标。本文用最小二乘法模型和t检验方法对贵州省境内乌江干流2006—2013年水质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江干流总磷、氨氮、氟化物,高锰盐指数浓度变化趋式为"无趋势",乌江干流水质稳定,并提出流域污染防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92.
20年来密云水库主要入库河流总氮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密云水库是北京市最主要的饮用水源地,但近年来,密云水库遭遇了氮类污染物浓度逐渐增加的问题.因此,本文分析了密云水库主要入库河流潮河和白河在1990—2010年的总氮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0—2010年期间,潮河、白河的总氮浓度呈明显增加的趋势,且TN浓度随流量的增加呈减小趋势,经流量校正后,潮河在非汛期和白河的TN浓度显著增加,2000年后汛期潮河的TN浓度减小;总氮主要以硝态氮存在,与总硬度的相关系数最大;20年来,区域人类活动逐渐增强,水利水保措施并未改变总氮浓度增加的趋势.农业非点源污染物和畜禽养殖污染物的增加是入库河流总氮增加的主要原因,径流量减少又放大了这一效应,污染物主要通过淋溶作用补给到地下水,再补给到河流水体中.研究表明,要有效控制河流的总氮浓度,应把重点放在减小地下水的过度利用和控制区域内的非点源污染上.  相似文献   
993.
为探讨国际市场上主要能源资源价格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动态调整规律,论文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方网站提供的自1985年到2011年的数据,建立向量自回归(VAR)和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对当前四大主要能源资源煤、石油、天然气和铀的价格序列展开研究。结果表明:①4种主要能源资源价格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铀价格每变化1%,将使煤和天然气的价格分别反向变动2.11%和7.10%,使石油的价格正向变动7.97%。②4种主要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均会对自身新信息立即产生大幅度反应,但持续时间差异很大:铀在15个月内只有微弱降幅,而煤在6个月,石油在2个月后即开始迅速减弱,天然气则是直接进入下降趋势。③除天然气在长期内会受到石油价格的显著影响外,铀、煤和石油的价格波动主要由自身因素形成。④天然气的误差修正项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价格偏离长期均衡关系时,能够很快得到纠正。煤、石油和铀的误差修正项系数很小,且石油和铀不具有任何显著性,说明石油和铀不具备短期动态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994.
1980—2011年北京城区能见度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选取1980-2011年5个位于北京城区的国家级地面气象台站(海淀、朝阳、北京观象台、石景山、丰台)人工观测的大气水平能见度(下称能见度)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及突变检验法、滑动t检验方法对能见度进行分析,以了解其变化趋势和突变.结果表明:海淀和石景山站的年均能见度呈下降趋势,而朝阳、北京观象台和丰台站则呈上升趋势;能见度最大和最小变率分别出现在朝阳和丰台站,分别为2.50、1.11 km/10 a;北京城区年均能见度(对5个台站数据平均得到)呈上升趋势,变率为0.47 km/10 a.2007-2011年北京城区平均能见度为18.5 km.突变分析表明,海淀、石景山、北京观象台和丰台站的年均能见度均出现了突变,但突变类型不尽相同,而朝阳站和北京城区的年均能见度未出现显著突变.  相似文献   
995.
利用1961—2011年贵州省87个台站地面雷暴观测资料,对该省境内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周期和突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雷暴日数年际变化较大,下降趋势显著;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形态不对称,92.16%正偏,峰度76.47%为正值,48a贵州区域内空间分布在0.05置信水平上服从正态分布。雷暴日数分布地域特征明显,从贵州西南部向东北方向呈梯状递减趋势,安顺市、六盘水市和黔西南州3个地区为雷暴高发区。贵州省逐年雷暴日数存在不太明显的18a左右的长周期以及4—5a和8—9a显著的周期变化。贵州省年雷暴日数的下降是一突变现象,具体是从1995年开始的,突变前后平均雷暴日数相差9.32d。  相似文献   
996.
近50年贵州省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贵州79个观测站1962—20¨年雷暴观测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研究了贵州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省雷暴活动西南向东北沿线逐渐减弱,东南向西北部减弱;根据EOF分析,雷暴异常空间分布主要有以下三类:全区一致型、纬向型、经向型,即同增同减、北多(少)南少(多)、东增(减)西减(增),以全区一致型表现最为明显,其方差贡献为66.16%;此外,年际变化存在8~10年长周期、2~3年短周期振荡变化,且自1986年发生突变,总体呈现减弱的趋势,尤其以90年代以来最为显著,并推测未来几年全省雷暴活动将持续维持在偏少期。  相似文献   
997.
998.
目的研究拉压疲劳载荷对地面停放腐蚀影响系数的影响。方法首先编制加速腐蚀试验环境谱进行预腐蚀试验,随后对预腐蚀后的试验件加载拉压疲劳载荷进行疲劳试验,最后对预腐蚀疲劳试验得到的寿命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疲劳载荷无论是拉还是压,都不能改变预腐蚀后的疲劳试验寿命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性质,但是疲劳载荷以拉为主的机翼下壁板试验件预腐蚀后,疲劳寿命的分散性随试验寿命的降低而降低,而疲劳载荷以压为主的机翼上壁板结构模拟件预腐蚀后,疲劳寿命的分散性基本不变。结论疲劳载荷以压为主的机翼上壁板结构模拟件的地面停放腐蚀影响系数不随腐蚀年限的增加而变化,而疲劳载荷以拉为主的机翼下壁板试验件的地面停放腐蚀影响系数随腐蚀年限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99.
三江源区径流长期变化趋势对降水响应的空间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三江源区径流长期变化特征的空间模式,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双累积曲线法和GIS技术,分析1957—2012年三江源区降水和径流的变化趋势,以及径流对降水响应关系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957—2012年三江源区有67.1%的区域年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47.3%的区域径流深变化趋势不显著,45.4%的区域显著增加;其余7.3%的区域内降水变化不显著但径流深显著减少.长江源区绝大部分区域降水量和径流量都显著增加,径流量增速达0.616 9×108 m3/a.澜沧江源区在降水显著增加或变化不显著的情况下,径流深无显著变化或显著减少.黄河源区内部差异很大,降水呈增加或无显著变化趋势,径流深则呈无显著变化或显著减少趋势.除澜沧江源子曲外,三江源区年径流深和降水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earson线性相关系数为0.51~0.87.径流量对降水量的响应关系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可以分为稳定型、波动型、上升型及下降型4种类型,并以稳定型为主,涉及面积占三江源区总面积的48.9%;其次为下降型和波动型,分别占32.8%和12.9%;上升型涉及面积所占比例最小,仅为5.5%.研究显示,三江源区61.8%的区域内径流对降水的长期响应关系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或者在波动中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解决当前的粒子滤波算法用于水下航行器(AUV)基于极地区域的低分辨率海图时导航精度较低的问题。方法 提出了一种带有自抖动及修正的粒子滤波方法(SJCPF),在状态转移过程中引入粒子抖动,每次粒子位置更新时,引入额外的过程噪声,使得传统算法中过度集中的粒子适当向周围发散,改善算法本身及海图分辨率低带来的粒子多样性匮乏。在重采样步骤中,引入相关系数用于修正权值,进一步增加粒子多样性及算法的鲁棒性。结果 对传统PF及SJCPF进行仿真,相较于传统PF算法,SJCPF的导航均方根误差降低了27.7%,导航精度及鲁棒性都有显著的提升。结论 SJCPF的导航性能优于传统PF,选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并在适当范围内选择较大的粒子数量和较高的测量频率,可以兼顾AUV的续航与导航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