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9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21篇
安全科学   150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44篇
综合类   297篇
基础理论   52篇
污染及防治   27篇
评价与监测   57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南海北部拥有陆架?陆坡体系中最不稳定的峡谷群沉积环境,不仅是海洋有机碳沉积区域,更是陆架和深海之间物质传输的通道。于2019年和2020年分别采集一统峡谷和东沙群岛海域陆坡的上层沉积物样品(0~30 cm),研究其有机碳含量和红外光谱吸收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探讨陆坡环境有机碳的迁移和沉积规律。结果表明,一统峡谷上层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由坡上、坡中至坡下逐渐降低,依次为1.14%~2.02%、1.01%~1.46%和0.60%~2.15%;东沙群岛海域陆坡上层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为0.52%~1.35%;4个站位有机碳的垂直变化不具有相似性。研究区域上层沉积物中有机物的红外光谱吸收呈现500~1500 /cm、2300~2500 /cm和3400~4000 /cm 3个集中出峰区;一统峡谷坡上沉积物中有机物红外光谱吸收特征与坡下相近,吸收强度均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坡中沉积物中有机物红外光谱吸收强度随深度变化不显著;东沙群岛海域沉积物中有机官能团的红外吸收率在中间层次出现突然增加的现象。研究区域峡谷沉积物中有机物主要由相邻峡谷坡上通过滑坡碎屑流直接运移到坡下,在坡中难以稳定存留;坡中沉积物中有机物被不断扰动而上下混合,其组成的垂直分布较为均匀。  相似文献   
72.
文章结合空白实验、实际样品测试、加标回收实验分析低浓度石油类样品监测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讨论基准波长、试剂、器皿、操作过程对空白测定值的影响。测定低浓度石油类样品时,空白实验测定值应小于0.01mg/L;硅酸镁使空白测定值变大,应用四氯化碳对硅酸镁进行润洗;实验室相对标准偏差较大,数据相对离散,应采用平行样测定、加标回收率来保证低浓度石油类样品的监测质量。质量控制对保证低浓度石油类样品监测准确度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3.
《环境工程》2012,30(1):78
<正>HJ 618—2011《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HJ 620—2011《水质挥发性卤代烃的测定顶空气相色谱法》、HJ 621—2011《水质氯苯类化合物的测定气相色谱法》、HJ 629—2011《固定污染源废气二氧化硫的测定非分散红外吸收法》、HJ 630—201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已于2011年11月1日起实施。GB 27631-2011《发酵酒精和白酒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7632-2011《橡胶制品工业污染  相似文献   
74.
高岭石是一种含铝的层状硅酸盐矿物,研究大气中常见的气体在其表面的非均相反应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揭示大气环境中化学反应过程。文章采用自行搭建的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光谱(DRIFTS)检测系统,考察了在干态和湿态条件下,对照SO_2和NO_2分别在高岭石颗粒物表面发生的非均相反应过程,以及SO_2和NO_2协同反应效应。实验结果表明,SO_2与高岭石颗粒物的非均相反应均较弱,仅在干态下检测到亚硫酸盐物种,并且存在较大的CO_2的红外吸收峰。NO_2在干态和湿态条件下均检出了硝酸盐物种,适宜的湿度有利于硝酸盐的生成。在SO_2和NO_2共同与高岭石反应的过程中,发现四氧化二氮(N_2O_4)取代了亚硝酸盐成为反应的中间体,同时亚硫酸盐被氧化为硫酸盐。SO_2和NO_2在高岭石颗粒物表面的反应中相互影响,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5.
76.
为评价物料混合对危险化学品热化学行为的影响,采用热分析-红外/质谱联用技术(TA-FTIR/MS)研究硝酸铵、柠檬酸和蔗糖的混合物的热化学行为。通过对硝酸铵及其混合物的分解温度和分解过程中逸出气体的分析,发现硝酸铵、柠檬酸和蔗糖的混合物热分解温度分别降低至135℃和153℃,而硝酸铵与甲基纤维素的混合物分解温度与硝酸铵基本相同为201℃,且各混合体系的气相分解产物均有氮氧化物(NOX),H2O和CO2。结果表明,混合物受热后其中的硝酸铵首先分解为硝酸和氨气;酸性物质和还原性物质由于对硝酸的分解反应有催化作用,使得混合物的热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77.
申维俊 《中国安防》2012,(12):37-42
一、系统概述安全防范系统是以防入侵报警系统为核心,以声音复核、图像复核、电视监控和通讯系统为基础组成部分,加以门禁系统、巡更系统等,在  相似文献   
78.
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Ag/SAPO-34选择性催化还原NO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评价了Ag/SAPO-34分子筛催化剂选择性还原NO的活性,并运用漫反射红外光谱原位研究NO在Ag/SAPO-34催化剂上的选择性催化还原机理.结果表明Ag/SAPO-34有良好的低温活性,在氧气浓度为3.6%和温度为573K~673K时NO还原成N2的转化率达70%;催化剂活性随C3H6浓度的增加而升高,随空速的增加而稍有下降.基于漫反射红外光谱,认为反应机理为:NO、丙烯和氧反应,在Ag/SAPO-34催化剂上生成吸附的有机-氮氧化物,再由这些吸附物种分解成N2,催化还原的关键是形成有机-氮氧化物中间体.氧的作用是充分促进丙烯活化以及增加NOx吸附态含量,并且氧的存在是有效产生一系列中间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79.
2020年初一场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疫情席卷全球,非接触式红外体温筛选仪伫立在防疫战争的第一线,将大量疑似发热人员筛选出来,减少了大人流量聚集地人员之间接触式的交叉感染概率,保障了医护人员和安保人员的安全,有效阻止了病毒的传播。由此引出一个问题:非接触式的红外热成像技术是否可以在民用安防领域创造更大的价值,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0.
以七氯丙烷为原料,合成了氯化消毒副产物--2,2,4-三氯-5-甲氧基-环戊-4-烯-1,3-二酮(TCMCD),总收率为13%,产品纯度在98%以上.通过质谱、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等对TCMCD进行表征,进一步确认了副产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