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6篇
安全科学   237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67篇
综合类   363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泥炭的环境属性—离子交换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省委、省政府做出了依托关中地区的科技和经济优势,加快“一线两带”建设,使关中地区率先崛起,带动陕南、陕北,进而实现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决策。这是省委、省政府为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实现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目标的战略性举措,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各级环保部门要紧紧围绕“实现环境、生态、水源统筹建设与保护,促进资源共享,创造便捷可靠的生产环境,先进文明的人文环境,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整体上形成西部最佳、国内一流,推动人口、资源、环…  相似文献   
13.
青岛市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青岛市为例,通过对传统型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环境问题的对比分析,阐述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为了实现2008年“绿色奥运”和生态型城市的建设目标,在青岛市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提出了青岛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4.
加强环境保护,推进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人口基数庞大、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垦区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能源资源-农作物秸杆,通过对友谊农场"秸杆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项目"介绍,简述了该能源综合利用项目的基本原理、主要设备和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分析了该项目在垦区应用与推广的优势条件和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王刚  解贺林 《环境保护》2007,380(9B):16-18
广东省环保产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呈现出市场整体需求大,技术储备和企业实力较强的良性发展态势,已具备快速发展的基础,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保实现“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把环保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绿色广东”的重要战略支撑产业予以扶持,加快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杨伟利 《环境》2007,(6):56-57
围绕"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东莞市以大力调整工业产业结构为抓手,积极采取淘汰、关闭等整治手段,强化工业污染控制,综合整治环境污染,全市环境质量逐步提高,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总量控制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环境保护》2006,(4B):4-6
据新华社北京4月18日电 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4月17日~1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保护环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我国环境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充分认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安全的社会属性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安全不仅是一种物质技术的状态和条件 ,而且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过程。安全是社会性的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这种需要渗透在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 ,表现为安全的生产力属性、利益关系属性、社会生活属性、文化属性和政治属性。笔者分析了上述 5种安全社会属性的产生、内容、演化及其相互联系 ,提出对安全社会原理的若干看法。研究有关安全的社会现象、过程和规律 ,有利于认识安全工作的社会地位、作用、目标和社会调整机制 ,形成安全技术进步的动力和保障条件 ,对于当前社会实践和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灾害经济学中的害利互变原理表明,灾害也有“利”的一面。它在给人类造成巨大损失的同时,也塑造了奇异独特的灾害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效用是其他旅游资源无法代替的。本文系统阐述了灾害旅游资源的基本属性、特性、类型及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设想,以便使灾害旅游资源可以发挥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