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194篇 |
免费 | 1186篇 |
国内免费 | 201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771篇 |
废物处理 | 527篇 |
环保管理 | 1501篇 |
综合类 | 8990篇 |
基础理论 | 1052篇 |
污染及防治 | 1227篇 |
评价与监测 | 889篇 |
社会与环境 | 619篇 |
灾害及防治 | 8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2篇 |
2023年 | 511篇 |
2022年 | 679篇 |
2021年 | 764篇 |
2020年 | 565篇 |
2019年 | 557篇 |
2018年 | 419篇 |
2017年 | 497篇 |
2016年 | 536篇 |
2015年 | 646篇 |
2014年 | 1289篇 |
2013年 | 779篇 |
2012年 | 928篇 |
2011年 | 946篇 |
2010年 | 766篇 |
2009年 | 816篇 |
2008年 | 793篇 |
2007年 | 748篇 |
2006年 | 698篇 |
2005年 | 746篇 |
2004年 | 672篇 |
2003年 | 711篇 |
2002年 | 594篇 |
2001年 | 442篇 |
2000年 | 381篇 |
1999年 | 332篇 |
1998年 | 324篇 |
1997年 | 324篇 |
1996年 | 284篇 |
1995年 | 295篇 |
1994年 | 228篇 |
1993年 | 183篇 |
1992年 | 149篇 |
1991年 | 174篇 |
1990年 | 225篇 |
1989年 | 194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为探索寒旱地区填埋场渗滤液实现生物稳定化的简便方法,本试验选择3种代表不同填埋龄期水质特征的渗滤液,在模拟调蓄池的厌氧环境中,按照4因素、3水平的正交规则,试验评估了渗滤液浓度(3.8,15.4,64.0g-COD/L)、污泥接种量(1,2,4g-VS/L)、搅拌频率(0,2,4次/h)、温度(10、20、30℃)4个因素对填埋场渗滤液生物稳定的影响.结果表明,渗滤液浓度和温度是影响稳定的主要因素.浓度最低(3.8g-COD/L)、温度最高(30℃)工况稳定时间最短(58d);浓度最高(64.0g-COD/L)工况仅在30℃下能在试验期(208d)内达到稳定.各试验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中低浓度(3.8和15.4g-COD/L)渗滤液各试验组古菌和细菌的群落结构基本相似,厌氧产甲烷代谢以Methanosaeta专营的乙酸营养型产甲烷途径为主;而高浓度(64.0g-COD/L)、30℃组达到稳定过程中,古菌和细菌群落发生明显演化,氢营养型产甲烷菌Methanofolli和Methanoculleus逐步富集且互营乙酸氧化菌属丰富的Firmicutes菌门的丰度增至80%以上,厌氧产甲... 相似文献
932.
本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还原水解-SBR法降解化工工业废水的设计水解实验参数和运行参数,重点研究厌氧水解的限制因素,通过实验论证了本方法经济可行,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33.
934.
935.
936.
生态环境熵污染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科学技术角度对生态环境污染作出一种符合现象本质的解释,是环境科学必需解决的问题。环境科学中现有的许多环境污染的评价指标,大多是对某一污染物质的数量进行单项比较,可供整体评价的定量指标较少,而且各种指标都缺乏和它造成的经济损失相联系,从而不能用它估计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80年代后,人们已广泛地使用熵的概念对各类系 相似文献
937.
气相色谱/傅里叶交换红外光谱联用(简称GC/FTIR)是7O年代中后期才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分析技术,是分离和鉴定复杂环境试样的有效手段。本文拟简要介绍 GC/FTIR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一、GC/FTIR技术的原理和特点气相色谱法能够对复杂环境试样进行高效快速分离。但是,在缺乏标准样品的情况下,单靠色谱保留数 相似文献
938.
正交试验法在环境保护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正交表进行正交试验设计,是一项实际工作中应大力推广使用的科学试验方法,结合作者的工作经验,浅析了正交试验方法在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工作中的应用,供有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39.
为探究黄河三角洲修复工程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影响及关键影响因子,于2019—2021年在黄河三角洲国际重要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修复区和未恢复区进行了6次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和土壤/底泥样品采集,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78种,隶属于4门8纲61科,结果表明:昆虫纲的优势度随着时间变化不断上升,而耐污性强的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优势度呈下降趋势。在2020年5月和2021年6月2次生长季对比中发现,在底栖动物整体密度下降的背景下,昆虫纲物种密度在南岸地区呈上升趋势,优势种和物种密度变化表明了生态修复工程改善了修复区的环境状况。在生态修复工程完成的初期,大型底栖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群落结构受工程施工干扰严重,需要一定时间恢复生物多样性。环境因子分析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盐度、土壤/底泥全碳含量呈正相关,反映河口环境因子对底栖动物分布的影响。对比分析黄河三角洲国际重要湿地生态修复区和自然湿地的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变化过程,可为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修复工程的实施效果评估提供重要数据和支持,为后续湿地修复工程的实施和管理提供参考,对于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0.
介绍了潜在危害性指数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公式,通过某大型化工企业的实例,提出了应用的要求,并筛选出了企业的9项主要的环境监测因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