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32篇
  免费   277篇
  国内免费   235篇
安全科学   1527篇
废物处理   76篇
环保管理   664篇
综合类   2657篇
基础理论   236篇
污染及防治   131篇
评价与监测   248篇
社会与环境   264篇
灾害及防治   341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77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127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181篇
  2014年   538篇
  2013年   278篇
  2012年   432篇
  2011年   383篇
  2010年   276篇
  2009年   281篇
  2008年   368篇
  2007年   338篇
  2006年   300篇
  2005年   256篇
  2004年   179篇
  2003年   168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96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完成污染物总量控制,重点区域行业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为目标,加强环保队伍和环保能力两个建设(环保队伍素质建设、环保监测和环境监察能力建设、严格环评制度、提高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率),抓好六项重点工作(“三废”治理、  相似文献   
972.
为有效改善全市环境质量,南宫市环保局进一步强化监管,对所有工业污染源进行综合整治,并突出抓好“五个落实”促进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责任落实。完善政府环境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严格考核,奖罚分明,确保责任单位完成本辖区内的环境目标。企业作为污染治理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完善治污设施,  相似文献   
973.
到2010年,我省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7.5%,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7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这是目前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974.
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与规划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新世纪农村环境问题的内涵进行了探讨,结合新农村规划的实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并进一步以新农村建设中产业选择和污水处理问题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75.
河流生态用水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完善河流生态用水综合评价,从水循环中河流生态用水角度出发,以河流水量收支平衡规律为理论基础,考虑河流本底水质,采用本底水质、排放水质和河流控制目标污染物浓度表达河流生态新污径比,并推导出污水排放允许极限值,深入探讨了河流生态用水的质与量综合评价,改进了二元循环下河流生态用水的水量水质计算方法和河流生态用水的综合评价新标准,进一步完善了河流生态用水质与量综合评价模型。用此模型对黄河2002~2005年为例进行实力分析,结果表明:①在污水一级达标排放和不调水情况下,黄河生态用水水量比例在335%~545%,在Tennant等级中为较好状态,但水质不满足要求,bo>Blim;②在污水深度处理达到95 mg/L(COD),不调水情况下,黄河生态用水质与量满足生态环境需水要求,综合评价合格;③在污水一级达标排放和南水北调调水40亿m3情况下,黄河生态用水水量比例有较大提高,综合评价合格。这说明,黄河生态用水问题不仅是水量短缺,而且水质问题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976.
河流综合水质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为探讨综合水质评价结论的科学合理性,对典型的7种河流综合水质评价方法,包括单因子评价法、污染指数法、模糊评价法、灰色系统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水质标识指数法,在归类分析其特性的基础上,针对代表性的评价样本,进行了综合水质评价比较研究。主要结论为:①单因子评价法以最差水质指标所属类别作为综合水质类别,评价结论表现为过保护;②污染指数法能够直观判断综合水质是否达到功能区目标,但是不能判断综合水质类别;③对模糊数学法、灰色系统评价法、层次分析法、BP人工神经网络法和水质标识指数法等5种典型评价方法,当综合水质为Ⅰ~Ⅴ类水情形时,这几种方法评价结论基本一致,证明这5种典型评价方法对Ⅰ~Ⅴ类水的评价结论具有科学合理性;④当综合水质为劣Ⅴ类水时,模糊数学法、灰色系统评价法、层次分析法、BP人工神经网络法的评价结论偏保守,而水质标识指数法解决了劣Ⅴ类水质的连续性描述问题,能够对劣Ⅴ类水进行科学合理评价,并对Ⅰ~Ⅴ类水、劣Ⅴ类水不黑臭、劣Ⅴ类水黑臭进行全面、科学合理的定性与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977.
以杨梅(Myrica rubr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木荷(Schima superb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和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6个亚热带常见树种为试验材料,对其在模拟酸雨胁迫下幼苗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等9个生理指标进行测定,以单项指标的耐酸系数为依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树种耐酸性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中度酸雨对植物的气体交换和质膜没有造成明显影响;但在重度酸雨胁迫下,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等光合气体交换参数明显下降,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均显著上升。通过主成分分析将与幼苗耐酸性相关的生理指标转化成2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累积贡献率达88.064%;采用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将6个树种按耐酸性强弱划分为3类:杨梅和湿地松为高抗酸树种,香樟、枫香和木荷为中等敏感树种,水杉属敏感型树种。该评价结果与其田间试验结果一致,因此所建立的综合评价方法可用来对幼苗耐酸性强弱进行客观、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978.
港口后勤区域是港口功能的重要拓展空间,已成为影响港口物流运营效率的重要因素。运用ARCVIEW网络分析模块,从交通运输成本的角度,通过分析港口后勤区域候选点到直接腹地、间接腹地的运输成本,以及各候选点的综合运输成本进而对外高桥港口后勤区域区位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至港区的运输成本系数为0.381 4、0.275 9、0.319 5和0.211 8,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到直接腹地的运输成本系数分别为1.107 93、1.136 49、1.085 24和1.109 76,处于偏低水平;到间接腹地的运输成本系数分别为0.874 5、0.935、0.825 4和0.874,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到腹地的运输成本系数分别为0.944 5、0.995 4、0.903 4和0.944 7,整体处于中等偏弱地位。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到港区和腹地的综合运输成本系数分别为0.663、0.635 7、0.611 4和0.578 2,综合区位条件较好。今后,随着外高桥港区货运量的增加,保税物流园区应该向东南方向拓展。  相似文献   
979.
滇池流域水资源综合平衡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滇池治理的进展,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恢复滇池饮用水环境功能,成为滇池治理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围绕滇池流域水资源供求平衡,采用水资源全要素配置框架下的三次平衡分析理论,从整体上分析了滇池流域水资源供求平衡关系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以需求为导向,建立滇池流域水资源综合平衡管理目标和措施。分析表明:在滇池治理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滇池流域水资源综合平衡管理体系,落实管理措施,从总量平衡的理论上能够充分发挥引水工程的作用,恢复滇池饮用水环境功能,实现水量、水质供求的综合平衡。建议进一步开展量化分析和模拟实验研究,为在滇池流域实施综合平衡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980.
中国区域环境质量动态综合评价——基于污染排放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环境污染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全面发展。科学评价我国环境质量的现状,是改善环境质量的前提,对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空气、水、废弃物、垃圾、噪声、土壤等6个方面构建包含11个指标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基于整体差异驱动的“纵横向拉开档次”评价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全国30个省区2003~2010年的环境质量进行动态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从环境总量视角评价,西部最好;从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视角评价,东部最小;从人均污染物排放视角评价,西部最多。本文还借鉴经济学的收敛性检验方法,研究中国区域环境质量的内在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为我国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