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30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河流生态缓冲带(简称"缓冲带")的划定是对河流进行生态修复与保护的重要前提。如何确定缓冲带的宽度和空间布局也是管理部门和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以浙江省金华市山溪型河流浦阳江干流为例,利用GF-2卫星影像提取河流岸线、解译河岸两侧土地利用状况,通过VFSMOD模型工具和缓冲带自然条件综合确定农田型、村落型、林草型河段的缓冲带宽度;而城镇型河段则结合城市河道蓝线来确定缓冲带宽度;最终划定浦阳江干流左右岸缓冲带总长度109.63 km,总面积2.837 km2。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试点区域上仙屋断面的缓冲带修复方案,旨在为缓冲带修复和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
以丹江口库区胡家山流域为研究区域,分析了溪流枯、丰水期的水质变化特征,结合流域和河岸缓冲带景观类型及其格局,运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筛选了影响溪流水质的景观指数,利用逐步回归和冗余排序法定量描述景观格局与溪流水质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溪流水质指标中氨氮和总磷浓度时空变化较大,其标准变异系数范围分别为69.8%~207.6%和52.0%~146.1%.景观类型中耕地和居民地是溪流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两者在100m河岸缓冲带尺度上对氨氮的解释程度为58.6%,高于流域尺度;景观格局指数中蔓延度、林地和居民地斑块密度、林地和居民地最大斑块指数以及林地和耕地聚集度指数等显著影响溪流水质(P<0.05),流域尺度上各景观类型的景观指数对总氮和总磷的解释程度分别介于71.1%~81.6%和74.5%~83.8%,均高于100m河岸缓冲带尺度,其中蔓延度对总氮和总磷均有显著影响(P<0.05).无显著因子进入高锰酸盐指数模型中,其浓度变化是各景观指数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景观格局季节变化也显著影响溪流水质.枯水期景观指数能够更好的解释总氮和总磷变化,而丰水期对氨氮的解释程度要好于枯水期.  相似文献   
33.
饮用水水源地是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环境功能区划中具有最高使用功能的水域。本研究通过对福建省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周边不同类型植被缓冲带的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对植被缓冲带的结构和布局、缓冲带宽度要求以及缓冲带植被选择和配置等要素方面进行设计,提出三种不同类型饮用水源地的植被缓冲带规划建设。本研究对于保护水源地水质,保障饮水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4.
水是黄河流域关键的生态要素,在黄河立法中明确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问题为导向,在深入分析现有法律法规在解决黄河流域主要水生态环境问题方面存在不足的基础上,从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角度出发,提出生态流量保障、排污口监管、河湖生态缓冲带等关键制度建议,并提出了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35.
广州流溪河河岸缓冲带生态治理的优良草种筛选试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广州流溪河新筑的河堤完全裸露,河流两边的河岸缓冲带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而成为裸露的砂石地或杂草丛生,二者都需要进行生态整治。为了对河流两岸进行生态改造,形成一种护坡效果好、景观效果佳的新流域景观,作者在一段河堤与两块不同性质的河岸缓冲带上进行了适宜草种的筛选试验。在河堤被测试的5个草种中,假俭草的综合表现最好,其次是百喜草,再次是钝叶草与森特钝叶草,野花生的表现最差。在砂石基质的河岸缓冲带样地I,丛生性的大雀稗、弯叶画眉草和香根草表现较好,而匍匐性的野花生、钝叶草和百喜草表现较差,这主要是后三者因根系浅,易遭洪水冲击。至于种植在土质的河岸缓冲带样地Ⅱ上的草种,由于土质状况好,淹水时间短,普遍表现良好。总的来看,弯叶画眉草、大雀稗在河岸缓冲带上的综合表现最好,但如果从耐淹角度来考虑,香根草也应是一个较理想的草种。  相似文献   
36.
闫钰  董艳红  汤洁  段宇聪  杨波  孙杨  俞双 《环境工程》2020,38(9):139-144
通过对东新开河岸边不同配置植被缓冲带径流中污染物迁移影响分析,研究其对两岸缓冲带典型污染物氮、磷的去除效果,优选缓冲带植物配置结构。结果表明:优化配置的植被缓冲带较原生植被缓冲带对氮、磷污染物的截留效果具有明显优势,针对氨氮和总氮有明显削减效果,几种修复样地综合来看,S3(紫花苜蓿)样地对NH3-N、TN、TP的削减率分别在30%、30%、25%以上,较其他植被配置样地有很好的截留效果,且根系扎实,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种植成本较低;植物不同生长期对缓冲带氮、磷的截留效果不同,成熟期的植被缓冲带对TN、TP的削减率分别在30%和25%以上,较分蘖期对氮、磷的削减率提高了80%以上。  相似文献   
37.
在以农田.防护林.鱼塘为主的农业缓冲带一宜兴周铁太湖湖滨带内,比较和分析了不同降水时期和不同鱼塘排水时期湖滨带的缓冲效果。结果显示湖滨带的主要污染物是有机污染物、TN和Chla,尤其是有机污染物;TP污染相对较轻,NH4+-N和BOD5污染很少。太湖湖滨带对N、P、COD等指标均有一定的缓冲效果,但对不同指标的缓冲能力不同,其中对N的缓冲效果更为明显。除COD外,湖滨带出水口基本可以达到IV类水水平。同时,强降雨导致大量污染物进入水体,导致水体污染物输出浓度显著增高,最为突出的是TN、TP和有机污染物。在垂直于太湖段,除NO3--N和NO2--N浓度略微下降外,其他水质指标均呈上升趋势。因此,该湖滨带的缓冲能力不足以净化来自地表和鱼塘的污染物质。在平行于太湖段。除NO3--N和NO2--N浓度逐步增高外,其他水质指标均呈下降趋势,说明包括河流在内的整个湖滨带的缓冲能力较高,净化作用大于湖滨带纳入的污染物质,缓冲效果好。鱼塘排水对水体的影响非常明显,这种影响大概可以持续2周左右。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采样结果进行显著性分析,发现COD差异性不显著,且含量高,即有机污染物在各时期都是主要污染物。在鱼塘放水时期(已进入冬季),各指标下的采样点之间均不显著,湖滨带的缓冲作用较低。  相似文献   
38.
洱海10条入湖河流缓冲带三圈内氮含量沿程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7月采集了10条洱海入湖河流缓冲带三圈(外圈、内圈、中圈)内沿程34个断面的表层水样,测定了水样中总氮、可溶性总氮和氨氮的含量,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缓冲带内3个采样点的水质变化规律有9种类型:连续升高型,连续降低型,先降低后升高的“V”字型,先升高后降低的倒“V”字型,平稳型,先升高后平稳型,先下降后平稳型,先平稳后降低型,先平稳后升高型,10条洱海入湖河流水体ρ(TN)较高,平均值为2.93mg/L,特别是内圈入湖河口处ρ(TN)平均值为3.74mg/L,对洱海威胁较大,应加大河道治理,完善缓冲带内圈村落管网收集系统和垃圾处理设施.其中,茫涌溪、黑龙溪和清碧溪流域缓冲带ρ(DTN)为0.30~2.31mg/L,占TN比例的平均值为81%,中圈水体中氮负荷明显较内圈和外圈的高,应通过测土平衡施肥以及有机肥增施来降低化肥使用量,减少农田污染物随径流流失.考虑入湖河流水质上游普遍较好,中游开始恶化,建议在缓冲带外圈建设生态砾石床、生态塘和地下渗透池等生态截蓄净化工程.  相似文献   
39.
不同草皮缓冲带对径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选择上海地区常见的5种草皮植被,利用自行设计的试验装置构建草皮缓冲带,模拟上海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和降雨特征,进行缓冲带污染物净化效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草皮的存在明显提高缓冲带对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并且能增强缓冲带土壤的渗透能力;百慕大缓冲带对径流SS的截留能力最强,平均去除率达到71.86%;草皮缓冲带对渗流水营养物质的净化效果明显高于径流,渗流水TN、TP平均去除率以白花三叶草最高,分别为58.27%和60.49%;综合考虑降雨特征和污染物净化效果等因素,百慕大、白花三叶草和高羊茅等3种草皮,可以作为上海地区缓冲带草皮植被的优先选择种类。  相似文献   
40.
农业面源污染滨岸缓冲带控制技术BMPs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有关控制技术及其BMPs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市地方特点及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建立了农业面源污染滨岸缓冲带控制技术BMPs体系,主要包括:缓冲带布局,细化设计,施工建设,养护与管理,以及与之配合实施的前置工程性BMPs措施,并提供了一种基于水环境功能目标的不同坡度、不同草皮缓冲带的最佳宽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