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0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20篇
安全科学   170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45篇
综合类   416篇
基础理论   113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41篇
灾害及防治   5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7 毫秒
211.
结合密度泛函理论和微扰理论,选用6-311++G(d,p)和6-311++G(2df,2p)基组,系统研究了3,5-二硝基-1,2,4-三唑(DNTz)及其复合物(MDNTz,M为H~+,Li~+,Na~+,K~+,Be~(2+)以及Mg~(2+))的热引发键C—NO_2键长(d)、解离能(BDE_(C3—N7))、相互作用能(E_(int))、电子云密度(ρ_(BCP(C3—N7)))、离域化能E~((2))和硝基电荷(q_(NO_2))对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BDE_(C3—N7)与d_(C3—N7)成线性关系;ΔBDE_(C3—N7)与q_(NO_2)、E~((2))、ρ_(BCP(C3—N7))以及自然键轨道(NBO)电荷转移量均成线性关系;感度顺序为DNTz…Be~(2+)相似文献   
212.
为了定量分析省域空间特征区域间的经济增长关系,通过引入场论理论框架,结合集聚经济学和传统空间区域划分理论观点,提出多维旋度大循环经济圈发展模型。定义资金通量经济场,以资金通量流速和资金通量密度为主要测度指标来衡量特征区域的经济学指标。以黑龙江省大循环经济圈发展模式的建设构思检验模型的合理性,并由此得出黑龙江省实现经济再增长的关键问题是要处理好农林产业、能源产业、其他新兴服务产业同外贸产业之间相互触发、互为依存的激励关系。  相似文献   
213.
哪些场所易发踩踏事件?主要还是空间有限而人群又相对集中的场所,例如球场、商场、狭窄的街道、室内通道或楼梯、影院、酒吧、夜总会、彩票销售点、超载的车辆、航行的船舱等都隐藏着危险。人群的情绪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而变得过于激动,置身其中的人就可能受到伤害。如何在踩踏事件中脱身?1、任何时候去人员密集的地方,都应当观察周围,注意是否有逃生通道,提前在大脑中规划撤离方案,如果地面湿滑、不平也要注意,尽量避免进入人群密度过大的地  相似文献   
214.
吴焕  赵润生  唐勇 《环境技术》2015,(3):6-9,20
阐述了随机振动的描述方法,随机振动试验条件和相关参数的计算等。并结合实例,介绍了随机振动有限元仿真的流程及其工程意义,以便在深入了解随机振动原理的基础上,指导随机振动试验和有限元仿真的开展。  相似文献   
215.
杨树-冬小麦间作系统细根分布特征及对施氮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太湖流域杨树-冬小麦间作(简称杨麦间作)系统和冬小麦单作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下杨麦间作系统中冬小麦和杨树细根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冬小麦单作系统之间的差异,探讨林木根系在减少径流中养分流失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1)单作冬小麦根长密度和单位土体根干质量均大于间作系统,间作系统中越靠近林带的冬小麦根长密度和单位土体根干质量越小。(2)单作地和间作系统冬小麦根长密度和单位土体根干质量最大值均出现在灌浆期。(3)随着施氮量的加大,冬小麦和杨树细根根长密度和单位土体根干质量均有所增加,且在间作系统中>40~80 cm土层杨树细根根长密度和根干质量所占比例增加。(4)间作系统减少了硝态氮随淋溶的流失量,灌浆期减少幅度为49.08%~55.49%。  相似文献   
216.
渤海海冰资源化将为环渤海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战略途径。研究自然平整海冰在生长过程中的物理性状,可以为海冰开采冰源选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实地观测渤海湾沿岸盐场一级沉淀池平整海冰生长状况,基于实测数据分析,得出了海冰生长过程中厚度、盐度、密度以及孔隙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海冰生长的关键因素;海冰累计厚度与负积温成反比,当平均气温低于冰点时,平整海冰单日生长量与日平均气温成反比,累积冰厚随时间成二次分布;生长初期海冰盐度较高,随着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海冰密度和孔隙率随着气温变化而波动,密度整体上(实密度和表观密度)呈下降趋势,而孔隙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17.
PH值与石膏浆液密度是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监视参数,我厂最初采用的是使用石膏排出泵直接向PH计及密度计供浆的运行方式.此种设计存在着能耗高、设备缺陷发生率高等诸多弊端.针对上述情况,本文采用了以循环泵A替代石膏排出泵向PH计及密度计供浆的方式,并对改造结果进行了论证,发现此项改造在不影响脱硫效果及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解决了上述诸多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18.
PH值与石膏浆液密度是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监视参数,我厂最初采用的是使用石膏排出泵直接向PH计及密度计供浆的运行方式。此种设计存在着能耗高、设备缺陷发生率高等诸多弊端。针对上述情况,本文采用了以循环泵A替代石膏排出泵向PH计及密度计供浆的方式,并对改造结果进行了论证,发现此项改造在不影响脱硫效果及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解决了上述诸多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19.
本试验平行运行了两套A/O生物强化除磷系统,通过观测温度诱发的污泥性状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探索了温度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及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温度从20℃升至25℃能够有效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而从20℃降至15℃可以使污泥沉降性急剧恶化.升温和降温均可导致EPS中蛋白质含量在短期内急剧增加.高温(25℃)能够抑制丝状菌的生长,而低温(15℃)会刺激Thiothrix II型丝状菌大量增殖.SPSS相关性分析显示,丝状菌的数量变化不大时,污泥含磷量和不可挥发性固体含量对沉降性影响显著,EPS的增加不利于污泥沉降,污泥密度与污泥沉降性无相关性.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分析表明,不同温度会导致不同优势菌的生长.受高温影响较大的细菌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受低温影响较大的细菌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  相似文献   
220.
江汉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特点:以潜江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的潜江市农田土壤(水田、旱地)为研究对象,于2011年实地采样分析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的分布现状,并对比第二次土壤普查(1983年)资料,探讨28 a来江汉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分布与变化特点.结果表明,2011年潜江市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为30.50 t·hm-2,碳储量为452.82×104t,与1983年相比有明显下降,下降速率分别为0.10 t·(hm2·a)-1和1.53 t·a-1,碳储量共损失了9%.两个时期水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均明显高于旱地土壤,分别是旱地土壤的1.6倍和1.3倍,但是经过28年的常规耕作管理,水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0.23 t·(hm2·a)-1,导致的有机碳损失为52.83×104t,损失比例达16%;而旱地土壤有机碳则以0.05 t·(hm2·a)-1的速率缓慢增长,碳储量共增加了8.57×104t,增加比例为5%,远不能抵消水田土壤的有机碳损失.水田土壤碳储量的损失主要来自于低产潜育型水稻土碳密度的大幅下降所致(尽管其所占面积比例较小),其碳损失量占水田碳损失量的比例达80%;其次为占水田面积比例最大的潴育型水稻土,其碳损失量占水田碳损失量的15%.旱地土壤碳储量增长缓慢,完全来自于面积占96%的灰潮土有机碳密度的增长.因此,江汉平原区水田土壤有机碳的变化决定了农田土壤有机碳的整体动向,今后需着力提升有机碳下降迅速的低产水田以及面积较大的土壤类型的有机碳积累和固持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