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2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301篇
安全科学   1565篇
废物处理   23篇
环保管理   458篇
综合类   2187篇
基础理论   276篇
污染及防治   148篇
评价与监测   79篇
社会与环境   97篇
灾害及防治   223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57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1078篇
  2013年   258篇
  2012年   335篇
  2011年   298篇
  2010年   257篇
  2009年   269篇
  2008年   315篇
  2007年   264篇
  2006年   252篇
  2005年   202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51.
特种设备安全绩效与安全监管能力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基于组织能力理论,通过文献计量和专家调查等方法,对特种设备安全绩效和安全监管能力的相关指标进行研究,初步确定27项监管能力指标和4项安全绩效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法,选择安全绩效指标中万台设备事故起数作为基准指标,计算该指标与监管能力和安全绩效各指标的Spearman相关系数。在总体趋势上,基准指标与监管能力指标呈现负相关,与安全绩效指标呈现正相关。计算结果表明:可从增加监管资源投入,提高人员素质,严格监管执行过程等方面提高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能力。  相似文献   
952.
油田区土壤微生物种群构成及系统分类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贾建丽  李广贺 《环境科学》2009,30(4):1185-1192
通过直接从土壤中提取总DNA,并对其16S rDNA 片段作PCR-DGGE分析,对油田区土壤微生物种群及其分布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改进的方法DNA提取率提高到现有方法的1.4~2.2倍,纯度提高到1.8~2.0;不同区域环境下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种群构成存在差异,CQ油田和DQ油田种群构成相似性较高,SL油田和YM油田则差异显著,其影响因素包括含油率、含水量等土壤基本特性;各油田土壤微生物与参考序列的相似性达89%~100%;油田区土壤香农-威纳指数分布在0.5~1.2之间,且随着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升高略有增加.通过上述研究可为评价区域环境下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调控和优化污染土壤的微生态环境以及识别优势群落提供客观、可靠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53.
生物炭对三氯生的吸附热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秸秆、皇竹草和花生壳为原料制备成玉米秸秆生物炭(BCcs)、皇竹草生物炭(BCn)、花生壳生物炭(BCps),采用CEC、等电点滴定,表面官能团分析,元素分析、FT-IR、扫描电镜等方法对3种生物炭进行表征,采用单因素静态吸附实验方法考察了生物炭吸附三氯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CEC和表面官能团数量排序为BCcsBCnBCps,BCcs极性和亲水性更强,孔结构发育更加完善,其次是BCn,BCps的极性和亲水性最弱,孔隙极少.3种生物炭对三氯生的吸附去除率均随着三氯生初始浓度的升高而升高,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酸性更有利于吸附实验的进行.低离子强度有利于BCcs和BCn吸附三氯生,BCps则相反.在10、25、40℃3种温度下,3种生物炭对三氯生的吸附均更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Freundilich等温方程和Langmuir等温方程都能描述这3种生物炭对三氯生的吸附行为,吸附反应属于自发、放热反应.吸附机制主要为物理吸附,生物炭与三氯生之间无化学键、配位基交换等强作用力.  相似文献   
954.
微生物作为湖泊生态系统中最易受周边环境影响的生物类群,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是决定物质循环、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础。以青藏高原纳木措湖为研究对象,用微生物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法,探究纳木措春、夏、秋3个季节的水体可培养丝状真菌优势种的时空演变特征;测定了8种水环境因子,采用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时空异质性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水环境因子对丝状真菌种群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纳木措春季共分离、纯化出水体丝状真菌921株,归为20属62种;夏季1 412株,归为22属47种;秋季1 026株,归为13属47种;优势种包括普通青霉Penicillium commune、酒色青霉Penicillium vinaceum、冻土毛霉Mucor hiemalis、壳青霉Penicillium crustosum以及灰玫瑰青霉Penicillium griseoroseum等23种。生态位数据显示,优势种的空间、时间以及时空生态位宽度值的区间分别为0.017—0.942、0.333—0.979、0.006—0.314,生态位重叠值以高度重叠为主。经计算,夏季与秋季的优势种更替率最高(95%),春季与夏...  相似文献   
955.
进料负荷调控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史晓慧  刘芳  刘虹  竺建荣 《环境科学》2007,28(5):1026-1032
采用厌好氧交替的SBR反应器,以进料负荷(即进水浓度)作为主要控制参数,研究了好氧颗粒污泥的关键培养技术.结果表明,在30 min的较长污泥沉降时间下,通过进料COD 0~900 mg·L-1的负荷调控,可以有效控制反应器内污泥生长.初始接种污泥的沉降性能对颗粒污泥产生很重要,SVI值保持在20~50 mg·L-1才能有助于颗粒污泥形成和培养.应用“空曝”这种强力负荷调控方式可大大改善污泥沉降性能,并促进颗粒污泥的形成.通过进料减负荷运行可很好实现污泥的“完全颗粒化”培养.颗粒化转变出现在进料浓度COD 400~500 mg·L-1,污泥浓度约8~10 g·L-1.“完全颗粒化”污泥的性能优异,粒径约1.0 mm,SVI值25~35 mg·L-1,最大沉降速率60 m·h-1.污泥颗粒过程的发生可能决定于SBR的独特间歇式运行,即基质浓度的贫富交替,减负荷运行可强化基质贫富交替并增大颗粒化过程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956.
厦门春季气溶胶特征初探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1993年春季对厦门市大气气溶胶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对3种不同粒径的气溶胶质量浓度?气溶胶元素浓度?气溶胶离子浓度?气溶胶酸度和酸化缓冲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厦门大气气溶胶质量浓度接近于国家一级标准,细粒子的气溶胶的贡献较高;气溶胶中元素含量较高的为Ca,Al,Fe和S等;在厦门地区气溶胶中NH+4和SO2-4主要分布在细粒子中,Ca2+和Mg2+则多分布在粗粒子中,并且其值远小于华南地区;气溶胶中细粒子的酸性大于粗粒子,且酸化缓冲能力远低于粗粒子。   相似文献   
957.
化工装置泄漏是造成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80%以上的化工装置泄漏都发生在化学品输送管道,尤其是压力管道上。目前化工园区内多数中小化工企业尚未掌握压力管道泄漏的封堵技术,也未配备相应的设备和材料,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将压力管道泄漏封堵工作纳入化工园区应急管理范畴的方案。首先由园区应急管理机构通过现有封堵资源调研、企业封堵资源需求分析,掌握园区压力管道泄漏封堵能力现状及缺口;其次园区应急管理机构通过加强封堵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压力管道泄漏模型、配置封堵工器具、编制应急处置方案等手段整合并完善园区压力管道泄漏封堵能力;最后园区应急管理机构通过搭建泄漏封堵操作平台,以满足高效、机动的封堵要求,从而提高化工园区安全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958.
混合培养微生物好氧降解对硝基苯胺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彬  雷乐成 《环境工程》2003,21(3):73-76
通过富集培养 ,获得了降解对硝基苯胺的混合培养微生物。结果表明 ,对硝基苯胺降解速度和混合培养微生物生长对外加碳源有较强的依赖性。在培养液中添加 1 0g L葡萄糖和 1 0g L酵母粉 ,36h内对硝基苯胺去除率可达97%以上 ,对硝基苯胺降解速率可达 4 1mg L·h ;当对硝基苯胺作为培养液生长的唯一碳源、氮源和能源时 ,96h内对硝基苯胺去除率为 34 8% ,降解速率为 0 15mg L·h。  相似文献   
959.
对照环境保护五大能力标准化建设要求,分析包头市环境保护自身能力建设现状,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机构不健全、编制不足、缺乏人才、设备短缺且落后、资金匮乏、信息化滞后,县级环保局尤为突出。文章从机构建设与人才培养、监测能力、信息公告制度,宣教能力、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包头市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为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60.
The adsorption behaviors of 1-naphthol, 1-naphthylamine and l-naphthol/l-naphthylamine mixtures in water over two macroreticular adsorbents were investigated in single or binary batch systems at 293 K, 303 K and 313 K respectively. All the adsorption isotherms in the studied systems can be adequately fitted by Langmuir model. In the case of aminated macroreticular adsorbent NDA103, 1-naphthol is adsorbed to a larger extent than 1-naphthylamine; while, the opposite trend is found for nonpolar macroreticular adsorbent NDA100. It is noteworthy that at higher temperature(303 K and 313 K), the total uptake amounts of 1-naphthol and 1-naphthylamine in all binary-component systems are obvious larger than the pure uptake amounts in single-component systems, which is presumably due to the cooperative effect primarily arisen from the hydrogen-bonding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loaded 1-naphthol and 1-naphthylamine molecules. The simultaneous adsorption systems were confirmed to be helpful to the selective adsorption towards 1-naphthol according to the larger selective inde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